翠屏寺

翠屏寺肇基於吳赤烏三年,為天台高僧周祥所開,至晉隋唐有十里翠屏寺之稱,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六十六年歷史。翠屏寺位於天台山南部九龍山麓,九峰環拱,葛玄坑、龍鬚坑雙澗瑩繞,景色清幽,原離塵擾。

所處位置

佛像佛像

天台山水秀翠,始豐溪水,繞城川流,平疇沃衍,南山蜿蜒如展屏障。人居其間,出入煙霞,但知林泉之樂,而不見塵俗之氣。覽勝者,竊以為翠。幽谷不減桃源奇蹟也。

翠屏山海拔694.3米,寺址海拔390米,四面環山,中間地段平坦,氣候溫和,自然生態環境優越。翠屏入口處巨石臨空,重疊聳立,翠屏瀑布,如蛟龍出水,飛流直下,雄偉壯觀。古往今來,翠屏寺溶自然景觀於一體。每到秋天,紅、黃、藍、白、黑各色於一體,成為天台八景之一的“南山秋色”嬌艷無比,登翠屏山觀其秋景,五色盡收眼底。元邑人曹文晦南山秋色詩“觀彼南山小眾山,霜明紅樹碧雲寒,余青入座挹不盡。積翠泛空染未乾,漠漠柢然晴霧隔。霏霏修煉夕陽看。何人會得悠然趣。前有陶公後有韓。”綠葉子寺“翠屏高懸迎九龍,龍騰望海雲霧中。仙山佛過摩崖在,幸福波連第一松。”

翠屏峽谷,地處翠屏山與幸福水庫之間,是天台六大峽谷之一。“仙山佛國”摩崖石刻留於里王崖壁上,觀音山兩巨石沖天,凌空屹立與兩山之間,一東、一西,一個威然屹立,一個虔誠禮拜,高數十丈,如人工造成,不是為大自然神力雕鑿而成,觀音、王道士形象惟妙惟肖。翠屏瀑布,飛流直下,珠寶噴灑,前面一龍橫空,使急流繞道,向北轉東流入雙坑。

文化宗源

根據《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二寺觀七3961頁記載:翠屏寺《台州府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唐乾符二年建,先是吳赤烏中有周禪師居此,以山如屏寺名翠屏,宋治平三年改淨安院,今為翠屏寺。(趙師秀翠屏寺詩)石嚴看不見,翠色自重重。春雨生松葉,山風響鐵鐘。碑頑工廢墨,草嫩綠添茸。住院吳僧老,相迎依舊逢。根據《天台縣誌》(64)記載,翠屏岩在縣南12公里。《天台山方外志要》稱其“山形壁立如屏風然故名”。五代高道杜光庭在《仙傳拾遺》中稱寒山子亦曾寓居於此(修道30餘年)。寒山子詩:平野水寬闊,丹丘連四明。仙都最高秀,群峰聳翠屏。遠遠望何極,矹矹勢相迎,獨標海隅外,處處播嘉名。根據《佛宗仙源》28頁記載:1800多年前,天台山就有僧人活動,建有石頭禪院(今居仙居)資福寺,翠屏寺,興致寺,四枚鑄有精巧佛像的東漢神鏡的出土,正是當年佛教在天台傳播的明證

根據《天台山方外志》記載,翠屏寺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一都,唐乾符二年建。以山如屏,寺名翠屏。宋治平三年改淨安院,田七百六十畝,地一百八十二畝,山一千二十畝。《太平廣記》、《台周史話》亦曾記載。南山宗道宣律師開創南山宗,後進入太平寺,道宣律師再傳弟子鑒真東渡日本。根據《桃源仙緣》第265頁記載了天台南山翠屏山翠屏寺山門的翠屏寺里也圓寂了一個瘦骨伶丁、面部黧黑,亂鬢橫生,布衲芝鞋緣化的高僧。這座寺院就是他一手募化建造的,臨死前,他將三大疊詩稿在焚香爐里燒化了。一 座不顯眼的墳墓就在寺院旁堆起,這種行憔悴的和尚就是捨得——所以自閭丘太守以後,寒山子拾得豐乾三的詩沒有流傳下來,怕是皆已付之一炬了!

從以上記載字唐朝翠屏寺的建造,是拾得高僧募化建造的,為建成十里翠屏寺奠定了基礎。他死後墳墓就在寺旁,現在墳墓尚存。唐開元年間,成為江南第一大道場,千僧雲集,五佰羅漢親臨。

晉孫焯《游天台山賦》中有“搏立之翠屏”名句。據天台楊氏宗譜《卷之八第十二頁,翠屏寺記》余族遷居後,創居南山,故南山寺觀每多捐資,焉不獨興教寺然也,即翠屏寺更迭振興之翠屏,始於吳之赤烏,建於唐、符宋治平年間更名淨安,後仍因其始號,其取名翠者,大抵有千峰橫翠、晴崗暖翠、謠陰浩翠之景曰。屏者有似鶴山石屏,白雲枕屏,毛介素屏之狀也。春則青氈迭迭,夏則繁茂陰陰,秋則薑桂蔥蔥,冬則松柏爵爵,或橫於前,或列於側,或冠於頂,或繞於藤,正者,斜者,倚者,迭者,有長有短,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參差萬狀,方坦之處招提勝景,大背樓閣東西兩廂,環抱而居。根據上述史料記載,翠屏寺始於赤烏三年,至今已1766年歷史。

歷代高僧

弘一大師法順便能法師不空昌明法師徹悟大師澄觀持松達摩禪師道綽
道信道宣道一安定法師道藏法順法照大師佛陀佛源灌頂
果如寒山大師弘忍懷素黃龍慧南大師惠能大師慧寂慧皎慧可慧思
慧遠慧沼惠能大師鑒真截流大師淨檢淨空鳩摩羅什窺基李通玄
僧成星雲義淨一行玄奘虛雲元照月霞正果真諦
知禮智光智猛智敏智旭智嚴智源式海行策大師永明延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