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伏梨

翠伏梨

翠伏梨是湖北省果樹茶葉研究所育成的新品種,親本為長十郎×江島,1958年雜交,1966年開始結果,1974年經鑑定評為優良品種。1978年曾獲全國和湖北省科學大會獎。 翠伏梨樹姿較開張,1年生枝暗褐色,葉片闊卵圓形,綠色,平均長11.48厘米,寬8.75厘米,葉柄長 3.93厘米,粗0.21厘米;花冠中大,直徑3.7厘米,白色,花瓣長圓形,單瓣花,平均每序6.8朵花。

形態特徵

生物習性

果樹結果 果樹結果

生長習性:翠伏梨植株生長勢強,新梢平均長為46厘米,粗0.55厘米,平均節間長2.78厘米。萌芽力強,芽萌發率為80%,發枝力中等,剪口下一般抽生 2~4條長枝。

結果習性:翠伏梨開始結果年齡早,一般定植後3年開始結果,以短果枝結果為主,據調查,各類結果枝比例為:短果枝 75%,中果枝20%,長果枝5%。較豐產,4年生樹株產10千克。有隔年結果現象,若不及時採收有采前落果現象。果皮較薄,有的年份有裂果現象。

物候期:翠伏梨4月中旬花芽萌動,5月上旬初花並盛花,5月中旬終花,果實8月中旬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落葉,果實發育天數97天,營養生長天數208天。

果實性狀

翠伏梨果實 翠伏梨果實

果實近圓形,有的肩部略瘦削。果大,平均單果重220克,大者可達330克。平均縱徑7.4厘米,橫徑7.6厘米。果皮綠黃色,果面平滑,有光澤,果點較大而稀。肩部間或有突起,並有小片銹。果梗長3.5厘米,粗3.7毫米。近果實處呈肉質;梗窪淺狹。萼片脫落,萼窪中等深廣。果心中大或偏小,可食部分約 80%。果肉白色,肉質細嫩而脆,汁液特別多,味甜並具微香,品質上等。含可溶性固形物12%,可溶性糖6.88%,可滴定酸0.2%,維生素 C1.28毫克/100克,初採收測定去皮硬度 9.3千克/平方厘米,不去皮硬度15千克/平方厘米以上。在遼寧興城,果實8月中旬成熟,為早熟的優良品種。果實不耐貯藏,僅能放20天左右。為鮮食品種,在香港市場上得到好評。

分布範圍

湖北省已廣泛栽培,江蘇、江西、浙江、陝西、甘肅、新疆、河南、河北、湖南、廣東、雲南、遼寧等地均有引種試栽,華東己列入區試,江西省列入高接換種的優良品種。許多省試栽後反映良好。該品種適應性強、對黑斑病、黑星病抵抗力較強,抗輪紋病中等,抗寒性較強,對土壤條件要求較高,適應於土層深厚,透水性能良好的條件;在瘠薄土壤上栽培,則有裂果現象。果大質優,外觀較美,豐產,是很有希望的優良早熟品種,因果實不耐貯,可在長江流域,江南和西北地區適量發展。

主要價值

翠伏梨果大質優,外觀較美,豐產,是很有希望的優良早熟品種。

授粉品種

二宮白、蒼溪雪梨、八雲、杭青、早酥等。

翠伏梨特徵 翠伏梨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