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

羚羊角

羚羊角,中藥名。本品為雄性牛科動物賽加羚羊Saiga tatarica的角。賽加羚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嚴禁狩獵。分布於新疆西北部的邊境地區。具有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之功效。常用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妊娠子癇,高熱痙厥,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溫毒發斑,癰腫瘡毒。

基本信息

中醫傳承

實用選方

①治傷寒時氣,寒熱伏熱,汗、吐、下後餘熱不退,或心驚狂動,煩亂不寧,或譫語無倫,人情顛倒,脈仍數急,遷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盞,以甘草、燈芯各5克,煎湯和服。(《方脈正宗》)

②治中風手顫,嚲曳語澀:羚羊角(鎊)50克,犀角(鎊)1.5克,羌活(去蘆頭)、防風(去叉)各75克,薏苡仁(炒)、秦艽(洗)各100克。共研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竹葉湯下,漸加至三十丸。(《聖濟總錄》羚羊角丸)

③治偏風,手足不隨,四肢頑痹:羚羊角(鎊)50克,獨活(去蘆頭)100克,烏頭(炮裂,去皮、臍)1.5克,防風(去叉)0.5克。銼如麻豆。每服25克,以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夜臥各一。(《聖濟總錄》羚羊角湯)

④治陽厥氣逆、多怒:羚羊角、人參各150克,赤茯苓100克(去皮),遠志(去心)、大黃(炒)各25克,甘草0.5克(炙)。上為末。每服15克,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宣明論方》羚羊角湯)

各家論述

①《本經》: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安心氣。

②《別錄》:療傷寒時氣寒熱,熱在肌膚,溫風注毒伏在骨間,除邪氣驚夢,狂越僻謬,及食噎不通。

③《藥性論》:能治一切熱毒風攻注,中惡毒風卒死,昏亂不識人;散產後血衝心煩悶,燒末酒服之;主小兒驚癇,治山瘴,能散惡血。

④孟詵:主中風筋攣,附骨疼痛,生摩和水塗腫上及惡瘡;又卒熱悶,屑作末,研和少蜜服;亦治熱毒痢及血痢。

⑤《食療本草》:傷寒熱毒下血,末服之。

⑥《本草拾遺》:主溪毒及驚悸,煩悶,臥不安,心胸間惡氣毒,瘰癧。

⑦《綱目》:平肝舒筋,定風安魂,散血下氣,辟惡解毒,治子癇痙疾。

⑧《本草再新》:定心神,止盜汗,消水腫,去瘀血,生新血,降火下氣,止渴除煩。

營養知識

羚羊角知識介紹:羚羊為牛科動物賽加羚羊的角。賽加羚羊棲息於荒漠及半荒漠的開闊地區,在我國公分布於新疆北部的邊境地區。

全年均可捕獲,捕得後,將角從基部鋸下。削成薄片,或磨民粉末。野生賽加羚羊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獵。

羚羊角呈長圓錐形,略呈弓形彎曲,約長15至33厘米,類白色或黃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透視有“血絲”或紫黑色斑紋,光滑如玉,無裂紋。除尖端部分外,有10至16個隆起環脊,間距約2厘米,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處,習稱“握之合把”。基部直徑3至4厘米,內有堅硬的角柱,習稱“骨塞”,長約占全形的1/3至1/2,表面有突起的縱棱與其外面角鞘內的凹溝緊密嵌合,從橫斷面觀察呈結合部呈鋸齒狀,對光透視,上半段中央有一條隱約可辨的細孔直通角尖,習稱“通天眼”。質堅硬。氣無,味淡。

以質嫩、色白、光潤,有血絲裂紋者為佳。

羚羊角補充信息:

1.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羚羊角片、羚羊角粉,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2.羚羊角為名貴藥材。今多用同科動物藏羚羊及黃羊的角,作為羚羊角的代用品。

羚羊角適合人群:脾虛慢驚禁服。

羚羊角食療作用:羚羊角味鹹、性寒,歸肝、心經

質重鎮降;具有清熱鎮驚,平肝熄風 ,明目退翳,涼血解毒的功效

主治熱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痙厥抽搐,小兒驚風,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目赤翳膜,熱毒下血,斑疹,瘡毒。

羚羊角做法指導:

1.溫熱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痙厥抽搐者,可與鉤藤、菊花、生地、竹茹等配伍。

2.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羞明者,可與龍草、黃芩、梔子、草決明等到相伍。

3.肝火上沖,胃氣不降,卒然吐血者,可與大黃、肉桂配伍。

使用提示:內服:煎湯,1.5至3克,宜先煎2小時以上;研末,每次0.3至0.6克;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或磨汁塗敷;或研末調敷.

主治

用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妊娠子癇,高熱痙厥,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溫毒發斑,癰腫瘡毒。

相關配伍

1、治肝中風,筋脈拘急,舌強語澀:羚羊角屑一兩,獨活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同煎至六分,去滓,入竹瀝一合,更煎一二沸。溫服。(《太平聖惠方》)

2、治傷寒時氣,寒熱伏熱,汗、吐、下後餘熱不退,或心驚狂動,煩亂不寧,或譫語無倫,人情顛倒,脈仍數急,遷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盞,以甘草、燈芯各一錢,煎湯和服。(《方脈正宗》)

用法用量

1~3g,宜另煎2小時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O.3~O.6g。

炮製

採集加工

獵取後鋸取其角,曬乾。

炮製方法

1、羚羊角鎊片:取羚羊角,置溫水中浸泡,撈出,鎊片,乾燥。

2、羚羊角粉:取羚羊角,砸碎,粉碎成細粉。

生理特性

陸棲獸類,身體大小與黃羊相似,長1-1.4m,體重雄獸為37-60kg,雌獸約29-37kg。頭型較特別,耳廓短小,眼眶突出。鼻端大,鼻中間具槽,鼻孔呈明顯的筒狀,整個鼻子呈腫脹突起,故謂高鼻羚羊。雄羊具角1對,不分叉,角自基部長出後幾乎豎直向上,至生長到整個角的1/3高度時,二角略向外斜,接著又往上,往裡靠近再又微微向外,最後二角相向略往內彎。角尖端平滑,而下半段具環棱。角呈半透明狀,黃蠟色。整個體色呈灰黃色,但體側較灰白。冬季時毛色顯得更淡。

生長環境

主要棲息於荒漠及半荒漠的開闊地區,性喜乾旱。以各種植物為食,如梭梭,蒿類、羽茅等。一般邊食邊行。分布於新疆西北部的邊境地區。

藥材性狀

雄獸具角,長於眼眶之上,向後微傾。角基部為棕黃色,上部黃白色如臘。 角基部之橫切面幾呈圓形。角之表面約有20個輪脊,輪脊間相距約1~2厘米。角上部至尖端處光滑無輪脊。角全長約28~37厘米。雌獸無角,僅有短的突起。幼獸7個月時即開始長角。

主要棲息於半沙漠地區。夏季大多居於空曠的荒漠草原地帶,晚秋至冬季則在鹽沼半荒漠地帶。群棲。常喜在粘土荒漠地區,而不喜在丘陵和灌叢林中活動。白天活動,夜間休息,在天氣炎熱時則常在湖沼邊休息。由於食物和氣候條件的改變,有季節性遷移的現象。秋末初冬開始交配,幼仔第二年才成熟。吃淡水和鹹水。其主要食物為禾本科、豆科等草類植物。

分布於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之西北部,此外在俄羅斯、蒙古等國也產。

性狀鑑別

羚羊角羚羊角

鑑別正品羚羊角要點有四:一是通天眼,羚羊角除去骨塞後,在角的中心有扁三角形細孔一條,一直通到角尖,俗稱“通天眼”;二是環輪節,在角的表面有輪生環節,直到角近角尖部處,輪節一面凸一面凹,紋順環紋處順序環生,光滑自然;三是骨塞連結骨質處與血窠相連線,鑲嵌緊密,骨塞白色,基部似桃形;四是色澤絲紋,羚羊角通體光潤如玉,白色和黃白色,表面除輪生環節外,還具細絲紋,有條不紊。

至於類似品鵝喉羚、黃羊羚的角頗似羚羊角,不同點是兩者為黑色或灰黑色,前者“通天眼”為卵圓形,後者為三角形,可資區別。

而偽品藏羚羊則角長而扁,彎度小,黑色,環嵴等距離排列,前方較突出。用其他角仿製者,環節顯刀刻痕,無“通天眼”。羊角1片偽充者則骨質絲粗大,顯形成層圈,無彈性,易碎易斷,兩面不光滑。

角呈長圓錐形,長25~40厘米。全體略呈弓形彎曲,表面光滑,但有細縱紋。通體光潤如玉,白色或黃白色,透視有血絲和血斑,基部稍呈青灰色。全形有縱直細紋,除尖端部分外,生有10~20個隆起的環脊,用手握之有舒適感。角的基部圓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約占全長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堅硬而重,橫截面四周呈齒狀而與外面的角質層密合。

全形除去骨塞外均半透明,對光透視角內無骨塞部分中心有一條扁三角形的小孔,直通尖端,俗名“通天眼”(或沖天眼),為羚羊角的鑑別特點。質堅不易折斷。氣無,味淡。

以角肉豐滿、色潤、有光澤、質嫩、無裂紋、顯有鮮紅血斑(稱全活羚羊)者為佳。

品種規格

1. 商品羚羊角由於年齡不同,而有各種規格:

⑴大枝羚羊角,長約15~25厘米,底部直徑約3厘米

⑵ 小枝羚羊角,長約9~15厘米,底部直徑約1~2厘米

⑶大頭鬼(紫羚羊)是幼羚羊的角

⑷ 老劈柴(又稱倒山貨)為羚羊死後遺留在山中的死角,亦有大小之分。

2. 市售羚羊角的品種甚多,其所屬原動物各有不同,除賽加羚羊(Saiga tatarica)以外,據文獻記載尚有藏羚(Panthotops hodgsoni),斑羚(Naemorhedus oral goral),西藏瞪羚(Gazella subguttarosa)等幾種。一般認為真正的正品羚羊角應是賽加羚羊的角。

3. 羚羊角國內產量甚少,多靠進口,價格較昂,曾發現有用他種動物的角,形狀類似者偽充,其原動物尚難肯定,今分述如下:

班羚羚羊角班羚羚羊角

一種類似黃羊(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的角,全形頗似羚羊角,但彎曲略呈S形;表面有許多縱裂 紋,生有輪脊17~20個,輪脊間距較密,且一側較平坦,不連成環狀;全體灰棕色至棕黑色,不透明,無通天眼;基部橢圓形,中具多孔的骨塞,骨塞邊緣不成鋸齒狀而平滑。一種系用他種動物的角經加工刮削仿製而成。長短大小不一,全形頗似羚羊角,但下半部多平直,上半部向一側彎曲(真品全體略呈弓字形彎曲)。仔細觀察表面可見刀削痕跡,輪脊均極顯明(長形者有輪脊15~17個,小形者僅具輪節1~2個),尖端光滑細長,無不顯明的輪脊(真品有)。全體黃棕色,上端微透明,透視無"通天眼";基部圓形,骨塞外緣平滑無齒,其質堅實無孔。

羚羊角也不一定有藥用價值,但是藏羚羊角的藥用價值出非常高!是治療甲狀腺腫大、胃炎、久瀉的難得良藥,也是催產的特效藥。藏羚羊角在藏醫套用已有悠久的歷史,《四部醫典》(藏名《居悉》公元812年)中均有記載。藏羚羊角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傳統醫藥里受到重視和利用。古老的西藏書本中列出了藏羚羊角的不同療效:它可治療腹瀉、可用於催生、可治療潰瘍、可控制某些腺體的增生、還可治療婦女的月經不調、以及腎臟和血液的疾病。

由於中藥的傳統名藥賽加羚羊角稀少,需要尋找與賽加羚羊角相似療效的藥材。藏羚羊與賽加羚羊同為牛科不同屬動物,在生物學上有種層親緣關係。為了擴大賽加羚羊角藥源,探討藏羚羊角能否與羚羊角同等入藥,比較兩者所含化學成份的差異是必要的。多個實驗結果證明,羚羊角和藏羚羊角某些主要化學成份蛋白質、如膽固醇、磷脂類、脂肪酸及其甘油脂等,基本相同.除絲氨酸、甘氨酸含量相近外,其餘13種胺基酸的含量藏羚羊角均高於羚羊角.就微量元素而言,藏羚羊角也均高於羚羊角。實驗還證明,藏羚羊角提取液對實驗動物具有錯靜、止痛、退熱及降壓的作用。這些作用與文獻報導的羚羊角的作用相似。藏羚羊角對心電無明顯影響,毒性不大。我們的初步實驗結果提示:藏羚羊角似可作為一種新的藥用資源開發利用。藏羚羊角能否作為羚羊角的代用品入藥套用,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藥材鑑別

羚羊羚羊

羚羊角系牛科動物賽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的角。具有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涼血解毒的作用,臨床上多用於高燒引起的神昏譫語,驚厥抽搐,小兒寒熱驚癇,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肝火上炎之目赤紅腫,翳障,視物昏花等對瘟病高熱發斑,煩躁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本品大部分從俄羅斯進口,在我國的新疆局部靠近俄羅斯部分地區有少量羚羊,因為稀少,屬國家保護動物,並嚴禁獵殺。因為羚羊角的藥用價值很高,在中醫界對羚羊角一直很崇拜,常常為擁有一支羚羊角引以為豪。

因為這個原因,俄羅斯限制對我國的出口,並以超出尋常的高價來賣給我國,所以在一般的藥材市場上很少見到(幾乎沒有)真正的羚羊角。國內使用的所謂“羚羊角”大部分系以黃羊,長尾黃羊,藏羚羊的角,做羚羊角使用,以極低的價格收進(絕大部分是偷獵品),卻以羚羊角的高價賣給病人,對此無人過問、疏於管理。

由於真正的羚羊角市場上很少見到,所以很多人誤將黃羊角之類的角,認為是羚羊角,而上當。為此,我們要對這幾種角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現將羚羊角的外觀真偽鑑別介紹如下:

羚羊尋食羚羊尋食

(一)羚羊角 :整支角性狀為長圓錐形,呈弓形彎曲,長10---30厘米,基部直徑2—4厘米。表面黃白色(以白居多),半透明狀,對光檢視(嫩角)有時可見(角的內部)血紅色的暈紋(習稱“血絲”),角通體光潤如玉,自基部向上有10---20個隆起的環嵴,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處,似柔潤舒適,習稱“握之合把。”尖端部分平滑無嵴。角的基部斷面圓形,裡面有骨質角髓,通稱“羚羊塞”,與外面的角質鞘的結合處呈鋸齒狀絞合。對光透視可見角髓在角的下半部,占全形的1/3----1/2。角內無角髓部分中央有一條隱約可辯的孔隙直達角尖,習稱“通天眼”。質地堅實而沉重,無嗅,無味。

(二)其他角 :

(1)黃羊 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 角的性狀:呈長圓錐形而側扁,較粗短,尖端略向後彎曲,角尖稍向內上彎(略似S狀)。長約20厘米,基部長徑3—3.5厘米,短徑2.5厘米,表面灰黑色,較粗糙,不透明。自基部向上有10多個密集的斜向環嵴,尖端平滑無嵴。基部斷面呈橢圓形,中央為骨質角髓,呈污白色,外面角質角鞘斷面桁黑色,二者的結合處微呈齒狀絞合。質沉重。無嗅,無味。

賽加羚羊角賽加羚羊角

(2) 長尾黃羊(別名:鵝喉羚羊) Gazella subguttarosa Guldenstacdt 角的性狀:呈長圓錐形側扁,彎曲度較大,角尖顯著向內彎轉。長20—30厘米,基部直徑3厘米,表面灰黑色,粗糙,有明顯的縱向絲紋(細小的裂紋)。角的中下部有斜向的環嵴,尖端無環嵴部分較為平滑,

(3)藏羚羊 Pantholops hodgsoni Abel 角的性狀:長而很側扁,幾直向上伸,彎度很小,近角尖處稍向前內彎。長50---70厘米,基部長徑5厘米,短徑4厘米。表面黑色,較平滑而有光澤,可見細微的縱裂隙及淺色紋理,自基部向上有橫向而等距的環嵴,在前方較明顯突出。基部斷面亦可見白色骨質角髓。質沉重,無嗅,無味。 以上三種角其中黃羊角和長尾黃羊角可以做為羚羊角的替代品,但在出具處方時不能冠名羚羊角以代之。

成藥飲片

羚羊角鎊片:橫片為類圓形薄片。類白色或黃白色,半透明,外表可見紋絲,微呈波狀,中央可見空洞。質堅韌,不易拉斷。氣微,味淡。

羚羊角縱片:為縱向條狀薄片,類白色或黃白色,表面光滑,半透明,有光澤。氣微,味淡。

羚羊角粉:為乳白色的細粉,氣微,味淡。

鎊片以多曲折、白色、半透明、紋絲直而微成波狀、質堅韌、不易拉斷者為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