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史

美學史

本書是一部比較詳細而完整的西方美學史專著,對上自古希臘羅馬,下迄當代的美學發展歷程作了全面、系統的考察,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唯心主義美學史現。重點論述了自然美同藝術美的關係,從論述美學史和美的藝術史、自然美和藝術美、美的定義及其與美學史的關係入手,在對這些關係作了明確闡述的基礎上,按美學史發展的線索對各個時代的美學理論予以考察和論證,並敘述了各個時期審美意識的特徵以及這些審美特徵賴以形成的歷史基礎和現實條件。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美學史《美學史》封面

鮑桑葵,英國哲學家、美學家與倫理學家,新黑格爾主義者。畢業於牛津大學,曾任聖安德魯斯大學教授倫敦亞里士多德學會會長。中年時期轉入美學和倫理學的研究,相信美學能調和後天與先天、自然與超自然,倫理學能調和享樂與義務、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著有《美學史》、《美學三講》《知識與現實》《個人的價值與命運》《國家的哲學理論》 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我們的研究方法以及這一方法同美的定義的聯繫

第二章一個富於詩意的世界的創立,以及它和思想界的第一次接觸

第三章希臘人關於美的理論的基本輪廓

第四章希臘人關於美的理論向前進步的跡象

第五章從亞歷山大里亞和希臘—羅馬文化到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代

第六章審美意識在中世紀連續的一些痕跡

第七章但丁和莎士比亞在某些形式特點方面的異同

第八章近代美學哲學的問題

第九章近代美學哲學的資料

第十章康德——把問題納入一個焦點

第十一章具體綜合的頭幾步——席勒歌德

第十二章客觀唯心主義——謝林黑格爾

第十三章德國的“精密”美學——從叔本華到施圖姆普夫

第十四章客觀唯心主義在方法上的完成

第十五章內容和表現在理論上重新結合的開端

附錄二對於音樂表現的一些分析

索引

參考書目

英漢人名對照表

譯後記

書摘

美學中的辯證法在黑格爾的別的哲學著作中,辯證法都構成基本的困難。但是,在美學講演中得到十分忠實的反映的黑格爾的美學體系卻沒有炫耀辯證法。至於辯證法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了《美學》的結構,這方面的問題,如果聯繫《美學》的結構,是無法爭論清楚的,因為它是相當明白的,只有聯繫辯證法的性質才能爭論清楚。對於辯證法的性質,人們大概永遠也不可能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見。因此,辯證法本身同我們是沒有關係的,我也差不多完全不準備向讀者論述這個問題,只想在必要限度內說明一下我的信念:美學是辯證法想要著重指出的那種合理聯繫的一個標本。在說明這一點時,我不打算大肆使用人們一向認為只不過是謬誤的隱藏所的那些大家所不熟悉的術語。黑格爾所謂的美,其演變有敕於一條同謝林以不自然得多的方式所闡述的原則十分相似的原則。在一切按照因果法則解釋的變化過程中,我們必須假定,不復存的事物所以不復存在乃是因為它的本性已經不再符合它所在的有內在聯繫的體系對它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從形式的和技術的意義來說,可以說,在一切具有因果聯繫的過程中,任何不復存在的要素都必然地要被比它更符合整個過程的要求的東西所代替。但是,這種推論是純形式的,因為因果聯繫中的各要素可能具有限制性質或破壞性質,後來的要素更適合於這些要求的原因,可能在於它具有更多的內容,而在於它具有更少的內容。對於生命不能存在的環境,一具屍體比一個活人更能適應。不過,在任何事實上具有進步性質的演變過程中,剛才所說的形式原則確實是有意義的。任何逐漸消亡的要素被那種更適合於整個有系統的、有因果關係的過程的東西所代替,也就是讓位於新的要求,而這些新的要求則是部分地由逐漸消亡的要素自己的活動造成的,而且是它不能適應的。舉例來說,肉體的衰老並不是一個人畢生的工作在年老時結束的惟一原因。柏拉圖的繼承者決不可能是柏拉圖,而只能是亞里士多德。即令適應性只是一個程度問題,考慮到生活是互相決定的各個階段組成的一個體系,看來,事情也仍然是很清楚的:柏拉圖單靠延長他的壽命,也不可能成為亞里士多德。後來的因素是由新需要塑造的。這種符合新需要的後來的因素,靠了它的存在條件,以更複雜的方式,把前輩的畢生工作繼續下去。它也有自己所達到的成就的負擔以及不能適應更新的需要而消亡的負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