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亦稱B-29超級空中堡壘,是美國波音公司設計生產的四引擎重型螺鏇槳轟炸機。主要在美軍內服役的B-29,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陸軍航空兵在亞洲戰場的主力戰略轟炸機。它不單是二次大戰時各國空軍中最大型的飛機,同時亦是集各種新科技的先進武器。

簡介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美國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美國B-29超級堡壘轟炸機,亦稱B-29超級空中堡壘,是美國波音公司設計生產的四引擎重型螺鏇槳轟炸機。主要在美軍內服役的B-29,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陸軍航空兵在亞洲戰場的主力戰略轟炸機。它不單是二次大戰時各國空軍中最大型的飛機,同時亦是集各種新科技的先進武器。B-29的嶄新設計包括有:加壓機艙,中央火控、遙控機槍等等。原先B-29的設計構想是作為日間高空精確轟炸機,但在戰場使用時B-29卻多數在夜間出動,在低空進行燃燒轟炸。B-29是二次大戰末期美軍對日本城市進行焦土空襲的主力。向日本廣島及長崎投擲核子彈的任務亦是由B-29完成。B-29在日本因此有“地獄火鳥”之稱。二次大戰結束以後,B-29仍然服役了一段頗長的時間,最後在1960年代方才完全退役。B-29的總生產量為3,900架左右。

設計及生產

美國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美國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早在美國參戰以前,美國陸軍航空隊司令亨利·阿諾德便希望能夠發展一種長距離戰略轟炸機,應付可能需要對納粹德國作出長程轟炸。波音公司以之前非常成功的B-17空中堡壘為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藍本,設計出劃時代的XB-29,擊敗對手聯合飛機(Consolidated)的B-32設計。1941年5月,戰爭陰霾日漸,美國軍方決定向波音訂購250架B-29,另外準備再訂購250架。當時每架B-29作價600,000美元,訂單總值達30億元。(相比之下,核子彈的開發成本只為20億美元。)作為各種飛機中體積最大、重量最高,翼展最寬、機體最長、以及速度最快的B-29,在接受訂單時其實只曾作過風洞實驗,尚未曾真正試飛。B-29計畫因而有“30億美元的豪賭”之稱。

美國參戰以後,波音公司被要求加快開發及生產B-29。由於B-29的規格要求亦十分嚴格,其設計在當時來說非常複雜。在時間緊迫之下,設計及生產一開始便出現嚴重問題。首先是B-29的發動機:萊特R-3350在當時非常的不可靠,在作戰負載下經常過熱。首架B-29便是在出廠後兩個月的一次試飛中因為引擎起火,令機翼折斷而墬毀。引擎過熱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所有的B-29,要到戰後使用另一款引擎的的B-29D服役才徹底獲得解決。此外,飛機的中央火控及遙控火炮亦經常失靈。因為B-29的設計經常改動,1944年出廠的大部份B-29不是被運往前線,而是先飛到改裝工廠進行改裝,如果不是阿諾德將軍親自過問,波音可能不會及時生產出足夠的B-29。事實上,為了應付大量訂單,B-29的生產分別由波音公司、貝爾飛機、馬丁飛機的工廠負責。此外數以千計的承包商,包括通用汽車,負責製造各種配件。其中波音公司在肯薩斯州的B-29工廠規模最大,在當地雇用了接近三萬名工人,日夜不停生產。B-29超級堡壘轟炸機但是在戰場上,B-29卻表現優異。去除了經常出現的引擎故障,“超級空中堡壘”可以在40,000呎以時速350英里的對空速度飛行。當時軸心國大部份戰鬥機都很難爬升至這種高度;就算能夠,它們亦不能追上B-29的速度。地面高射炮中只有口徑最大的才射得到B-29的飛行高度。B-29的作戰續航距離超過3,000英里,可以連續飛行16小時。飛機首次使用了加壓機艙,機員無須長時間戴上氧氣罩及忍受嚴寒。不過B-29並非整個機體都有加壓。轟炸艙因為要能夠在空中打開是沒有加壓的。機內只有機首部份的駕駛室、和機尾後槍手使用的部份才有加壓,兩者之間以一條小隧道連線。

機型

美國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美國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一共製造了 2,513 架,最主要的改變是換裝了 4 葉 16 英尺 7 英寸的變距螺鏇槳。發動機是 R-3350-23,最大緊急功率 2,300hp。早期出廠的 B-29 塗成上表面橄欖綠、投向長崎的“胖子”核彈下表面中灰色的標準式樣,中後期的則不塗裝,保持鋁製蒙皮。

B-29A

B-29A 實質上與 B-29 相同,由波音 Renton 工廠生產,該工廠屬於海軍所有。B-29A 的機翼結構與 B-29 不同,翼展稍稍加長。發動機使用 R-3350-57,共生產 1,119 架。

B-29B

B-29B 是輕量化的版本,由貝爾-亞特蘭大公司生產。B-29B 取出了所有的自衛炮塔,只保留了尾炮,但也改成由 AN/APG-15B 雷達火控系統自動控制,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李梅需要更快更輕的轟炸機來轟炸日本,並且在實戰中發現日本戰鬥機傾向於從轟炸機尾部進入攻擊。B-29B 生產了 311 架,速度有所提高。

B-29C

被取消的計畫,願準備將 B-29 改裝 R-3350 發動機,未建造。

B-29D

B-29D 計畫使用 4 具 3,500 馬力的 R-4360-35 發動機,以其大幅提高 B-29 的性能。相應的 B-29D 的機翼結構加強,垂尾加高,與原先的 B-29 在結構上大相逕庭,B-29超級堡壘轟炸機所以在戰後改名為 B-50。B-50 是少數從二戰開始研製並在戰後倖存下來的項目,1946 年,第一架 B-29D/B-50 被建造出來,但是正式名稱是 B-50A,B-50A 成為美國空軍最後一種全螺鏇槳轟炸機。

F-13

用 B-29 改裝的照相偵察機,在機身中安裝了特別的航空照相機。F 表示照相偵察之意,用 B-29 機體改裝的稱為 F-13,B-29A 改裝的則是 F-13A,攜帶 3 部 K-17B,2 部 K-22,1 部 K-18 照相機。後來改名 RB-29。

XB-29E

B-29 改裝的火控系統試驗機。

B-29F

使用 B-29 機體改裝寒帶機型,增加了抗凍設備,準備部署在阿拉斯加。但該計畫取消,最後這些飛機(共 6 架)都改回 B-29。

XB-29G

用於測試 GE 公司噴氣發動機的測試床,所有武器被拆除,炸彈艙用於容納被測試的發動機。發動機安裝在可伸縮支架上,飛行中將發動機降下進行測試。XB-29G 測試過艾利遜的 J35 和 GE 的 J47 J73 噴氣發動機,共改裝一架。

XB-29H

用於測試各種機載軍械,共改裝一架 B-29A。

YB-29J

一共有 6 架不同型號/批次的 B-29 被改裝成 YB-29J,新飛機安裝了 R-3350 燃油噴射式發動機,發動機艙外形變化很大。後來這些飛機一部分用於偵察任務——RB-29J,有兩架改裝成空中加油機驗證機——YKB-29J,安裝波音公司開發的硬管式空中加油系統,並導致了 KB-29P 的出現。

KB-29M

二戰期間,英國人一直在研究空中加油技術,到 1945 年,一家名叫空中加油有限公司(Flight Refueling Ltd.)為他們的空中加油系統取得了專利,標誌著該技術的成熟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美國陸軍航空隊對此項能夠大大增加轟炸機和戰鬥機航程的技術很感興趣,1948 年從英國購買了 92 套空中加油設備並在波音公司的威奇托工廠進行 B-29 的改裝。72 架 B-29/B-29A 安裝了空中受油系統後型號改為 B-29MR,而安裝空中加油系統的 B-29/B-29A 被稱為 KB-29M。KB-29M 在炸彈艙內安裝了額外的燃油箱,在機尾加裝了軟管,絞盤和油泵,這個系統非常笨重,難以操作,但曾正是用於 40 年代末期,最著名的一次是為 B-50A 不著陸環球飛行進行空中加油。

KB-29P

1950 年,波音為美國空軍發展出了硬管式空中加油系統,該系統安裝在 KB-29P 的尾部,加油探頭安裝在一個可伸縮的硬管上,硬管下部有兩片控制翼面,使硬管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運動(參考空中加油技術)。在中空加油時,該系統速度和效率都比英國的軟管式高,美國空軍將其定為標準裝備,而海軍繼續使用軟管式加油設備,這種情況一直持續至今。波音一共將 116 架 B-29 改裝成了 KB-29P。

作戰

中國及印度

美國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美國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最先的作戰計畫,是以印度作為B-29的後方基地,使用中國西南部的前進機場,對日本展開轟炸。由於中國沿海的港口已被日本占領,由中國至印度並無陸路可通。一切補給只能B-29超級堡壘轟炸機以極為昂貴,經過喜瑪拉雅山的駝峰空運來進行。首批B-29在1944年4月抵達印度,並在4月24日飛越駝峰,抵達中國四川成都專為B-29而建的機場。B-29的首次作戰是1944年6月5日,98架參戰的B-29中的77架成功從印度飛抵曼谷,轟炸當地的火車調度場。

1944年6月15日,47架B29從成都起飛,轟炸位於日本四國的八幡鋼鐵廠。這是1942年4月杜立特空襲東京以來,美軍首次再對日本本土進行空襲。不過由於運輸補給困難,加上由中國起飛的B-29必須減少載彈量以運載燃料,故此B-29在中國的日子裡,只對日本發動了有限的攻擊。計為: 1

944年7月7日(14架 B-29)

7月29日(70架以上 B-29)

8月10日(24架)

8月20日(61架)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9月8日(90架)

9月26日(83架)

10月25日(59架)

11月12日(29架)

11月21日(61架)

12月19日(36架)

B-29最後一次從中國起飛向日本空襲是1945年1月6日,49 架B-29參加攻擊。到了1月底,B-29開始從中國撤出,重新部署在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上的基地。

馬里安納群島

B-29在1945年8月1日向日本33個城市投下的宣傳單張,警告在之後數天將空襲所列城市。到了戰爭末期,B-29空襲日本幾乎成為例行公事。李梅向華盛頓的報告,指被日本擊落的B-29比在訓練時損失的還要少。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在1944年占據馬里安納群島上的關島、塞班島及天寧島,並開始在島上修建機場。這些機場成為美軍在二次大戰最後一年空襲日本的基地。群島上的基地可以由海路輕易獲得補給。1944年10月12日,首架B-29抵達塞班。首次作戰是同月28日,14架B-29轟炸B-29超級堡壘轟炸機了特魯克環礁。11月24日,島上111架B-29轟炸東京。自此展開B-29對日本本土越加猛烈的空襲,一路直至戰爭完結方才結束。

最初B-29轟炸日本的目標以軍事及工業設施為主。B-29多數在日間從30,000呎左右高空進入,使用儀器進行精確投彈。但是日本本土上空經常有強烈的氣流,令到這種空襲難以發揮成效。1945年初,阿諾德將軍把駐在馬里安納群島的B-29交由寇締斯·李梅(Curtis LeMay)指揮,希望他能加強轟炸的成效。李梅改變B-29的攻擊方法,讓B-29在晚間從5,000至6,000呎的低空進入日本,並且根據日本空襲中國城市的經驗,使用燒燃彈對日本的城市進行大範圍的地氈式焦土轟炸。李梅相信日本的戰鬥機在夜間不足為懼,而這個高度亦正是日本防空炮火的斷層。B-29拆除尾部的機關炮,以增加2,700磅的載彈量。結果證明李梅的策略正確,3月9日晚上,334架B-29首次以新戰術空襲東京。當天晚上將東京16平方英里的地區燒成平地,東京商業區63%被焚毀,失去18%的工業生產力。84,000人於當晚葬身火海,一百萬人無家可歸。而B-29的損失為14架。之後兩星期,再有120,000日本平民死於B-29的焦土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轟炸。而B-29的損失卻只為20架。到了戰爭最後的數個月,B-29動輒以五百架編隊,由P-51戰鬥機護衛,進行對日本城市的連續空襲。目標並且由大型城市漸轉為中型城市。李梅預計,到了1945年9月,B-29每月將可向日本投下115,000噸燃燒彈,是3月首次開始燃燒轟炸時的8倍;而到了10月,B-29將開始缺乏可供轟炸的目標。不計算兩次使用核子彈的襲擊,在整場戰爭中,B-29摧毀了日本178平方里的市區,導致四十萬日本人死亡,二百五十萬家房被毀,九百萬人流離失所。B-29的損失總共為414架。除了焦土轟炸外,B-29還對日本的航運路線進行大規模的布雷。到了戰爭末期,日本的海運因航線受阻而接近癱瘓。

至於最為人所熟識的B-29,相信是艾諾拉·蓋號(Enola Gay)。1945年8月6日,艾諾拉·蓋號在廣島投下第一枚核子彈小男孩。三天之後,另一架B-29伯克之車(Bock's car)在長崎投下第二枚核子彈胖子。

經過B-29轟炸機所搭載的水雷、燃燒彈、核子彈的連續數月攻擊後,日本各大城市及工業基地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加上蘇聯對日本宣戰,日皇裕仁被迫選擇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

二次大戰以後至退役

二次大戰以後,B-29亦曾在韓戰中出動超過20,000架次,投下200,000噸的炸彈。之後隨著噴射機時代的來臨,B-29開始退下前線。當B-36開始服役後,B-29由重型戰略轟炸B-29超級堡壘轟炸機機改變為中型轟炸機。之後B-29多數轉為執行輔助性質的工作,例如搜救,電子偵察、空中加油、氣象偵察等。1950年代波音公司生產的B-47噴射轟炸機,和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開始服役,B-29正式退下火線。

蘇聯早就對美國的 B-29 戰略轟炸機羨慕不已。德國軍隊入侵蘇聯後,史達林依據租賃法案多次向美國表達了希望能得到 B-29 戰略轟炸機的願望,但均被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了,美國只願意向蘇聯提供中型轟炸機、戰鬥機和運輸機。1943 年蘇德戰爭進行最激烈的時候,蘇聯政府再次提出能得到 B-29 的請求,還是遭到美國人的拒絕。美國政府認為,在 1944 年至 1945 年間,蘇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聯紅軍的空中力量已經遠遠超過德國空軍,成為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具威力的空中戰術力量。到 1945 年春天,蘇聯紅軍已經擁有 15,000 架各型戰機,但卻不具備至關重要的戰略能力。美國的戰略分析家分析說,蘇聯紅軍最多也就擁有 32 架性能不穩定、老掉牙的 Pe-8 型四引擎轟炸機。

美國 B-29 轟炸機對日本進行的轟炸給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斷言在未來的戰爭中戰略空中力量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現在居然有三架美國B-29轟炸機送上門來,自然不能坐失良機,史達林決定,以這種轟炸機為樣板,務必在兩年內研製並大批生產出自己的戰略轟炸機。史達林命令,蘇維埃人民委員會海軍事務國務委員兼蘇聯海軍司令尼古拉 G·庫茲涅索夫元帥全權負責這一戰略性的計畫。

二次大戰以後,蘇聯使用逆向工程,複製了戰時在蘇聯迫降的三架B-29,並且稱之為圖-4轟炸機。圖-4在1949年開始生產,一共製造了1000架左右,部份更出口至中國,在解放軍內服役至60年代中。

規格 (B-29)

一般規格
乘員: 10: 機師,副機師, 飛行工程司, 轟炸手, 領航員, 無線電員, 側炮手(二人), 上方炮手, 尾炮手

向日本本土投彈的B-29編隊。長度: 99 呎 0 吋 (30.2 米)

翼展: 141 呎 3 吋 (43.1 米)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高度: 27 呎 9 吋 (8.5 米)

翼面面積: 1736 呎² (161.3 米²)

空載重量: 74,500 磅 (33,800 公斤)

滿載重量: 120,000 磅 (54,000 公斤)

最高起飛重量: 133,500 磅 (60,560 公斤)

發動機: 4× 萊特R-3350-23 超級增壓星形發動機,每個 2,200 匹馬力 (1600 千瓦)

主要性能

主要性能最高速度: 每小時 357 英里 (574 公里/小時)

巡航速度: 每小時 220 英里 (350 公里/小時)

作戰續航距離: 3,250 英里 (5,230 公里)

運輸續航距離: 5,600 英里 (9,000 公里)

實用升限: 33,600 呎 (10,200 米)

爬升: 900 呎/分鐘 (270 米/分鐘)

翼面負載: 69.12 磅/呎² (337 公斤/米²)

功率/重量比: 0.073 匹/磅 (121 瓦/公斤)
武器
12× .50 吋口徑 (12.7 mm) M2 機關槍,遙控

1× 20 mm 口徑 M2 機關炮,機尾

20,000 磅 (9,072 公斤) 炸彈

故事

“空中餡餅”落蘇聯

1945年6 月的一天,一架蘇聯人從未見過的碩大無比的四引B-29超級堡壘轟炸機擎飛機正緩緩地盤鏇在莫斯科東北郊伊茲梅諾夫”蘇聯海軍飛行試驗中心”的機場上空,機場上的許多軍人感到震驚,他們一眼看出這是一架外國軍用飛機,因為英文字母清晰可見,不過機翼和機身上的紅五星卻又說明這個龐然大物確確實實是蘇聯紅軍的戰機。 只有這架飛機上的三名蘇聯軍人知道真相。他們分別是蘇聯海軍頭號試飛員謝苗·賴德爾和他的兩名助手—— 一名副駕駛和一位機械師。賴德爾操縱的這架龐然大物穩穩噹噹地降落在剛剛特意加長的跑道上時,他長長地出了一口氣,終於順利地完成了從海參崴飛到莫斯科,橫跨 11 個時區的特別飛行任務。

這種飛機對於美國空軍上尉霍華德·賈雷爾和他的機組成員來說卻是朝夕相處的老夥伴了,這是 1944 年 7 月 29 日他們因緊急情況迫降在蘇聯海參崴的 B-29“超級空中堡壘”戰略轟炸機,也是當年被蘇聯扣押的三架 B-29 戰略轟炸機中的第一架;機尾號為 42-6256。這種轟炸機是當時部署在中國成都執行襲擊日本本土專項任務的。29 日當天,“張牙舞爪”號 B-29 戰略轟炸機是在執行了對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軍侵略軍的襲擊任務返航途中發生故障的。因此賈雷爾決定緊急迫降海參崴。這位美國空軍上尉天真地以為,畢竟美蘇兩國是共同抗擊德國法西斯的盟友,所以他和他的機組成員一定會受到蘇聯人的熱情歡迎的,會協助他們修好飛機,允許他們飛回家。 早在 1942 年4月,美國空軍飛行員霍華德·約克駕駛 B-25 轟炸機首次襲擊日本東京返航迫降蘇聯遠東地區後,所有未經允許闖入蘇聯領空的美國飛機全部被扣押。B-29 成功迫降在海參崴後,賈雷爾和他的機組成員在蘇聯中亞地區被扣B-29超級堡壘轟炸機押了幾個月,直到被遣返回國,再也沒有看到自己駕駛的飛機

蘇聯決定扣下美國的 B-29 戰略轟炸機完全出於兩點戰略考慮:一是避免與法西斯軍事力量進行兩面作戰;二是為戰後的軍事平衡做準備。

二戰期間,避免東西兩線同時開戰是史達林的戰略重點之一,為此,他在東線竭盡全力避免與日軍發生大規模的戰事,史達林不想在 1945 年 8 月擊敗德軍之前與日軍交手,所以他得做出一些姿態與日本保持某種意義上的“和平”,到時機成熟時再回頭收拾日本人。

其次是 1944 年至 1945 年間,反法西斯同盟國內部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分歧和利益衝突,一些利益衝突甚至已經完全公開化了。為了避免與蘇聯產生進一步的磨擦,美國政府也沒有堅持蘇聯立即歸還被扣押的 B-29 轟炸機。當“張牙舞爪”號轟炸機迫降在海參崴的時候,恰恰發生了參加空襲德國縱深領土的美國戰略轟炸機迫降在蘇聯烏克蘭境內的事,蘇聯人開始對美國這樣做的動機產生了懷疑:這會不會為戰後襲擊蘇聯進行試探呢?

蘇聯早就對美國的 B-29 戰略轟炸機羨慕不已。德國軍隊入侵蘇聯後,史達林依據租賃法案多次向美國表達了希望能得到 B-29 戰略轟炸機的願望,但均被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了,美國只願意向蘇聯提供中型轟炸機、戰鬥機和運輸機。1943 年蘇德戰爭進行最激烈的時候,蘇聯政府再次提出能得到 B-29 的請求,還是遭到美國人的拒絕。美國政府認為,在 1944 年至 1945 年間,蘇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聯紅軍的空中力量已經遠遠超過德國空軍,成為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具威力的空中戰術力量。到 1945 年春天,蘇聯紅軍已經擁有 15,000 架各型戰機,但卻不具備至關重要的戰略能力。美國的戰略分析家分析說,蘇聯紅軍最多也就擁有 32 架性能不穩定、老掉牙的 Pe-8 型四引擎轟炸機。

美國 B-29 轟炸機對日本進行的轟炸給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斷言在未來的戰爭中戰略空中力量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現在居然有三架美國B-29轟炸機送上門來,自然不能坐失良機,史達林決定,以這種轟炸機為樣板,務必在兩年內研製並大批生產出自己的戰略轟炸機。史達林命令,蘇維埃人民委員會海軍事務國務委員兼蘇聯海軍司令尼古拉 G·庫茲涅索夫元帥全權負責這一戰略性的計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