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蕭條

美國大蕭條

《美國大蕭條》(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作者(美)羅斯巴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1出版, ISBN 9787208083158; 定價:39.00元.本書解讀20世紀初美國經濟災難的前因後果,探究經濟世界繁榮與衰退交相罔替的來龍去脈。作者根據米塞斯關於商業周期的理論,細緻而全面地分析了美國20世紀20至30年代的經濟狀況,對那場發生在上世紀初的經濟危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巴斯羅德認為那場大蕭條不是因為政府實行了“自由放任主義”的政策引起的,而恰恰相反正是政府過多地干預經濟使然;對於金融領域,巴斯羅德採取了反中央銀行的立場,批評了中央銀行違背金本位原則,而對金融貨幣領域加以干預的做法.作者默里·羅斯巴德((1926-1995),美國經濟學家、歷史學家、自然法理論家,奧地利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大蕭條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的木材競爭的緣故;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大利亞,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國銀行家收回了給奧地利銀行的貸款,但這並不足以償還債務。這場災難使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破產了:它導致了德國銀行家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進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家。資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中,都帶來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銳減:沒有市場必然使工廠關閉,貨物越少,貨物運輸也就越少,這必然會危害船運業和造船業。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數據)。大蕭條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

編輯推薦

美國大蕭條美國大蕭條

解讀20世紀初美國經濟災難的前因後果,探究經濟世界繁榮與衰退交相罔替的來龍去脈。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場美國大蕭條震動了世界。是“自由放任”之罪?抑或是“過度干預”之弊?怎樣的人為動機使得經濟數據發生了變化?

歷史輪迴之際,商業周期理論是否依然有效?8000億救市美元何時生效?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應當扮演何種角色?而我們,又當如何面對當下的危機?

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撰序推薦:當我們正在經歷著二戰以來最為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時候,我建議所有經濟學家、政府官員和媒體人士,甚至普通大眾,都讀一讀羅斯巴德的《美國大蕭條》,因為它有助於我們反思這次危機的真正原因,思考政府採取的政策是否恰當,也有助於未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作者簡介

默里•羅斯巴德((1926-1995), 美國經濟學家、歷史學家、自然法理論家,奧地利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師承約瑟夫•朵夫曼(Joseph Dorfman)。生前主要擔任內華達大學經濟學S. J. Hall講座傑出教授。他曾任米塞斯研究院(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學術事務副會長,《奧地利經濟學評論》(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的編輯,也曾長期參與紐約大學舉辦的米塞斯研討會。主要著作有:《1819年大恐慌》(The Panic of 1819)、《人、經濟與國家》(Man, Economy, and State)、《美國大蕭條》(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 《權力與市場》(Power and Market)、《金融體系的秘密》(The Mystery of Banking)、《自由的道德》(The Ethics of Liberty)、《在自由中孕育》(Conceived in Liberty)等。

目錄

致謝

第五版序言

第四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第一部分 商業周期理論

第一章 關於周期的實證理論

商業周期與商業波動

問題:一連串的錯誤

解釋:經濟繁榮與蕭條

蕭條的次要特徵:通貨緊縮引起的信貸收縮

政府應對蕭條的政策:自由放任主義

阻止蕭條

奧地利理論中有關商業周期的諸問題

第二章 凱恩斯主義對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的批判

流動性“陷阱”

工資率和失業

第三章 對蕭條的其他解釋:一個評論

普遍的生產過剩

消費不足

加速原則

“投資機會”的缺乏

熊彼特的商業周期理論

信貸性質說

過分樂觀和過分悲觀

第二部分 通貨膨脹下的繁榮:1921-1929年

第四章 導致通貨膨脹的因素

貨幣供給的定義

貸幣供給的膨脹,1921-1929年

通貨膨脹的產生,1:準備金標準

通貨彭脹的產生,2:準備金總量

國加通貨

貼現票據

買入票據—承兌匯票

美國政府證券

第五章 通貨膨脹的進程

對國外信貸

幫助英國

危機到來

第六章 經濟理論和通貨膨脹:經濟學家和平抑物價的誘惑

第三部分 大蕭條:1929—1933年

第七章 蕭條的序幕:胡佛和自由放任主義

胡佛干預主義的發展:失業問題

胡佛干預主義的發展:勞工關係

第八章 蕭條開始:胡佛臨危授命

白宮會議

擴張信貸

公共建設

新政的農業計畫

第九章 1930年

進一步通貨膨脹

斯穆特-霍利關稅

胡佛在1930年後半期

公共建設的激烈爭論

政府的財政負擔

.......................

文摘

第一部分 商業周期理論

第一章 關於周期的實證理論

對商業周期的研究,必須基於一個令人滿意的周期理論。不加“預判”而只關注成堆的統計數據,這是沒有意義的。周期發生在經濟世界中,所以一個有效的周期理論必須與普通經濟學的理論相結合。然而,這兩種理論的結合,即使是嘗試性的結合,也顯然只是一種例外,它並不是經濟學中的常規。近20年來,經濟學已經被很糟糕地分割成一系列互不關涉的部分——各個領域之間沒有任何聯繫。只有在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和米塞斯(Ludwig yon Mises)的理論中,周期理論才與普通經濟學相結合。

大多數研究周期問題的專家都認為將周期問題與普通經濟學相結合是不可能演繹出來的,而且這種方式也過分簡單,所以他們不採納這種方法,也因此(有意無意地)摒棄經濟學本身。如果一個人炮製出一套周期理論,這理論與普通經濟學幾乎無所關涉,那么普通經濟學則必然是錯的,它在解釋重要的經濟現象時也就顯得全然無用了。不說別人,單是那些制度主義者——這些純粹的數據收集者——便很歡迎這樣的結果。然而,即便是制度主義者,他們有時也必須運用理論進行分析並提出建議;實際上,他們總是將直覺和洞見等混雜在一起進行研究,而這種混雜物是將各種理論領域中的成分毫無系統地拼湊在一起。極少有經濟學家認識到米塞斯關於商業周期的理論正是這樣的一種理論:它實際上與經濟學體系中極具普遍性的理論緊密結合在一起。事實上,米塞斯的理論通過對銀行信貸擴張的研究,對干預自由市場所造成的必然結果進行了經濟學的分析。米塞斯理論的追隨者在捍衛自己主張的過程中顯得過分謙遜;他們通常宣稱:在對商業周期進行合理解釋的眾多理論中,這種理論只是其中的一種,同時每種周期都適合用一種特定的理論解釋其成因。這裡,與在其他領域一樣,米塞斯的追隨者錯誤地採取了折中主義的態度。由於米塞斯的理論根源於普通經濟學,所以它是惟一能夠正確解釋周期現象的理論。如果我們不想拋棄普通經濟學理論,那么對於那些不能與普通經濟學相結合的理論,我們必須將之拋棄。

商業周期與商業波動

首先,區分商業周期和普通的商業波動顯得很重要。我們生活的社會中充滿了持續無盡的變動,這種變動事先不能被準確描述。人們試圖儘量準確地預報變動,但是這種變動不能被簡化成一門精確科學。企業家忙於預測市場的變化,包括供給和需求的情況。越是能夠成功獲取利潤的企業家,對未來的預測也就越準,而不成功的預測者只能半途而廢。所以,自由市場上那些成功的企業家也就是那些最善於對未來商業環境進行預測的人。但是,這種預測從來不是完美的,對未來的判斷是否精確,也將一直成為判斷一個企業家好壞的標準。如果事情不是這樣,那么在商業活動中也就不會有什麼利潤和損失了。

就這樣,變動在經濟的各個領域內持續不斷地發生著。消費者口味的變化;時間偏好的變化以及因時間偏好所產生的投資與消費比例的變化;勞動力在數量、質量和地點上的變化;自然資源的發現或耗盡;技術變化對生產能力的改變;各種天氣條件對農作物的影響等等。所有這些變動都是任何經濟體系中的典型特徵。事實是,我們很難想像出一個沒有變動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裡,每個人日復一日地重複著完全同樣的工作,沒有任何經濟數據發生變動。而且即使我們能夠想像出這樣的一種社會,我們也要想一想,是否人們就願意在這種狀況下生活。

所以,期待每種商業活動都趨於“穩定”,就好像變動從沒有發生過,這種想法是荒謬的。實際上,使波動變得“穩定”或者說“消除”波動,這都是根除理性的生產活動。我們進行一個簡單的假設,如果一個地區每七年遭遇一次蝗災。那么,每七年人們就要開始為滅蝗做準備:生產滅蝗設備,雇用接受過訓練的滅蝗專家等等。顯然,滅蝗業每7年要經歷一次“繁榮”,而其他六年將面臨“蕭條”。那么,如果人們為了使滅蝗業得到“穩定”,堅持每年生產同樣多的機器,也不管這些機器會不會生鏽,會不會被人廢棄,這樣就能管用了?在為了“穩定”這樣的口號下,難道人們就必須在需要機器之前就生產機器;在需要人手之前就雇用他們;或者,相反,在需要機器的時候卻要延期生產它們?如果人們需要更多的汽車,而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房子的時候,為了穩定的目的,難道他們就必須仍然購買房子而不能購買汽車?正如F.A.哈珀(F.A.Harper)博士所說:

這類商業波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能發生。比如,一年中的不同時節,草莓的豐收都可能產生劇烈的市場波動。難道我們就應該在暖房中生產足夠多的草莓使得整年的草莓業都能獲得穩定。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特定的商業波動隨時在發生。沒有必要求助於任何特定的“周期理論”去解釋這些現象。它們只是經濟學數據變動的結果,它們也完全可以通過經濟學理論得到解釋。然而,許多經濟學家將普遍的商業蕭條歸咎於由“建築業蕭條”或者“農業蕭條”導致的疲軟。但是特定行業的衰退不能導致普遍的蕭條。數據的變化可能同時導致一個領域內生產活動的增加,另一個領域內生產活動的減少。這裡,我們還不能解釋普遍的商業蕭條——這才是真正的“商業周期”現象。假設因為消費者口味的變化和技術的改變,使得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轉向了對其他商品的需求。許多人認為:因為農場主將購買更少的商品,而那些在向農場主提供商品的行業中工作的人,也將隨之減少購買,以此類推,農業的蕭條將導致普遍的蕭條。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恰當的。這裡忽視了這樣的事實:人們生產消費者所青睞的商品,那么他們也將生意興隆,而他們的需求也將增多。

商業周期的問題是關於普遍性的繁榮與蕭條的問題;它並不探究特定行業中發生的這類問題,它也不是要搞清是什麼因素使得某一特定的行業發生相對的繁榮或者相對的低迷。一些經濟學家——比如沃倫(Warren)和皮爾遜(Pearson)或者杜威(Dewey)和戴金(Dakin)——曾經相信並不存在普遍的商業波動,他們認為普遍的變動只是在各種經濟活動中互不相同的行業發生周期性波動造成的,這些周期有著不同的時間長度。從某些方面來說,不同的周期(比如20年的“建築業周期”,或者7年的滅蝗周期)確實存在,但是它們對於普遍的商業周期研究,特別是商業蕭條研究來說,並不重要。我們試圖要解釋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經濟繁榮和商業中的不景氣現象。

要考慮具有普遍性的商業變動,那么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這些變動都是通過普遍的交易媒介——貨幣進行傳播的。貨幣把所有的經濟活動串聯在一起。如果一種價格升高,而另一種價格走低,我們可以認為需求從一種行業轉向了另一種行業;但是,如果所有的價格都同時升高或者同時降低,那么貨幣領域準是發生了一些變化。只有貨幣的需求,和/或者貨幣的供給,這些因素髮生變化,才會引起物價變化。貨幣供給量上升,而對貨幣的需求保持不變,那么每一美元所體現的購買力將會下降,也就是說,價格會普遍上升;相反,貨幣數量的減少將會引起價格的普遍下跌。另一方面,如果對貨幣的需求普遍上升,而貨幣供給量不變,那么每一美元所體現的購買力也會上升(價格會普遍下跌);而對貨幣需求的減少將引起價格的普遍上漲。所以,價格的總體變化是由貨幣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貨幣供給包括社會中所存有的貨幣數量。總之,對貨幣的需求也就體現在人們對持有現金餘額的意願上,而通過人們對在交易中獲得貨幣的渴望,以及人們是否熱衷於以現金餘額的方式保有貨幣,我們可以對這種需求有所了解。在一個經濟體內,商品的供給是促成社會對貨幣需求的一個因素;商品供應量增加,而其他因素保持不變,那么對貨幣的需求也會增加,從而使物價下跌。隨著單位貨幣所體現的購買力上升,對貨幣的需求也會逐步降低,因為這時每一美元都比以前變得更有效用。相反,較低的購買力(這時價格也較高)意味著每一美元的效用更小,需要更多的美元才能買到與以前一樣的東西。

當貨幣的數量和需求相互之間保持平衡,也就是當人們願意以現金的形式持有現有的貨幣量時,美元所體現的購買力將保持恆定。如果對饋幣的需求超過了貨幣的數量,貨幣體現的購買力將會上升,直到這種需求不再顯得過多並且市場得以出清;相反,對貨幣的需求低於貨幣供給,這會降低美元所體現的購買力,也就會使物價上漲。

然而,以“貨幣內在關係”的視角來看,商業中的普遍波動仍不能告訴我們任何線索,讓我們解釋神秘的商業周期。確實,普遍商業中的任何周期現象都是通過貨幣的內在關係進行傳播的,這種內在關係就是貨幣數量和貨幣需求之間的關係。但是普遍商業中的這些變動卻很難用來說明問題。比方,如果貨幣供給量增加,或者貨幣需求下降,物價就會上升;但是為什麼這會造成“商業周期”呢?特別是,為什麼它會造成蕭條?早期研究商業周期的理論家將眼光聚集在危機和蕭條上,這是非常正確的,因為正是這些辭彙困擾著經濟學家,使他們極度難堪,簡直就像一個經濟學的門外漢,這些辭彙正是亟待我們去解釋的。

問題:一連串的錯誤

現在,在本質上指明特定行業或者普遍的商業中存在的波動,這種方法還不能為我們解釋蕭條這一現象。有關蕭條的理論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是:為什麼突然之間發現了一連串普遍性的商業失誤?這是任何周期理論都要回答的。商業活動就那么進行著,大多數商業機構獲取著豐厚的利潤。突然之間,在沒有任何警示的情況下,商業環境發生了變化,大量的商業機構蒙受了損失;人們突然間發現這些機構在商業預測上犯了許多嚴重的錯誤。

後記

《美國大蕭條》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重要著作,其作者默里·N.羅斯巴德(1926-1995)也是當代該學派的代表人物。在本書中羅斯巴德根據米塞斯關於商業周期的理論,細緻而全面地分析了美國20-30年代的經濟狀況,對那場發生在上世紀初的經濟危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本書中的許多論點極為新穎。首先令我們驚訝的是,羅斯巴德認為上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那場大蕭條不是因為政府實行了“自由放任主義”的政策引起的,而恰恰相反正是政府過多地干預經濟使然。其次,對於金融領域,羅斯巴德採取了反中央銀行的立場,批評了中央銀行違背金本位原則,而對金融貨幣領域加以干預的做法,他認為這樣的做法對長期的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除此以外,羅斯巴德的許多思想都非常獨特而又睿智,這留待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慢慢品味。這裡,還需一提的是本書的經濟史研究方法,這也是羅斯巴德及奧地利經濟學派喜歡強調的一點。與新經濟史學派不同,羅斯巴德和奧地利經濟學派不贊成將經濟史研究的重點放在經濟數據的變化和制度的變遷上,他們認為經濟史研究除了分析經濟數據變化以外,還要找出是怎樣的人為動機使得經濟數據發生了變化,而這種人為動機又與歷史中每個人或每類人的利益、思想、意識形態以及情感緊密聯繫的。這裡,並不是說奧地利經濟學派把經濟史研究歸於瑣碎的事件分析而拋棄了純粹的經濟理論,恰恰相反,奧地利經濟學派以貨幣理論為基礎發展出來的一套商業周期理論是相當成熟的。只是,這一學派的學者,比如羅斯巴德,認為歷史並不能驗證經濟學理論的正確性,因為經濟史本身是歷史的一部分,歷史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媒體推薦

第五版序言

1929年9至10月的華爾街崩潰以及隨之而起的大蕭條是20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促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這並非不可避免,而且由於這些事件使人們對市場和資本主義體系功效的信心被摧毀,這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蘇聯的共產主義制度能夠長期存在。確實,我們可以認為,直到80年代末,大蕭條在情感和理性上產生的影響始終沒有從人們的腦海中抹去,但是此後,由於蘇聯的制度走到盡頭,整個世界都開始認識到市場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儘管歷史學家們認識到了這些事件的重要性,但是卻不能說明為什麼這場蕭條是如此劇烈,而且持續了那么長的時間,這些問題對於現代的歷史編纂來說就像是一個謎。首先,無論如何,華爾街股市下跌本身並不特別引人注目。只是在1920年經歷低迷之後,銀行家和政府促使通貨膨脹,這使美國經濟開始迅速擴張。所以,矯正過程必然出現,而且確實還出現了矯枉過正的現象。實際上,在6月,經濟已經停止擴張,股票市場不可避免地體現了現實經濟領域中這一變化。

1929年9月3日,大牛市事實上走到了盡頭,當精明的股票投機商從休假中歸來,他們很快看到了那些基本經濟數據,並陷入困境。後來的反彈只是大熊市的一個小小的插曲。10月21日的那個星期一,股票下跌的訊息迅速傳來,這是股市的第一次下跌。在之前的那個周六,電報里傳來徵收保證金的要求,投機商們開始認識到,他們的儲蓄甚至房產將要失去了。10月24日的那個周四,股票直線下跌,沒有一個人買,由於不能滿足保證金要求,他們的賬戶被強行平倉。這樣,到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到來時,第一次有人拋出那些正在上漲的好股票,以儘量增強自身的清償能力。

至此,這些都可以被解釋,也應該可以被預計到。這次股市的糾正過程必然是嚴厲的,因為華爾街當時的投機行為是史無前例的。1929年,1,548,707人在美國29家股票交易所擁有賬戶。在1.2億人口中,接近0.3億戶家庭積極參與股市交易,有100萬投資者可以被稱為投機者。此外,在這些人中,接近2/3,也就是60萬人口用客戶保證金炒股;也就是說,他們在利用那些他們並不擁有、也不能輕易用於生息的資金。

在保證金交易增多並帶來危險的同時,投資信託公司猛增成為牛市後期的特徵。傳統上,股票價格一般大約是股票收益的10倍。在收益較高的保證金交易中,股票收益率也只有1%或2%,而貸款購買這些股票所付利率則達到8%—10%,遠遠高出保證金交易中的股票收益率。這說明任何利潤只能出自資本收益。這樣,儘管美國無線電公司從來沒有分紅過,但他的股票指數卻在1928年從85上升至410。到1929年,一些股票的價格是其收益的50倍。股票市場的繁榮只能依靠於資本收益的提高,而現在它卻成了一種金字塔式交易的形式。到1928年年末,每天都會有一家新的信託投資公司進入股市,而且幾乎所有這些公司都進行的是倒金宇塔式操作。它們自己構想出一套精明的投資方式,以此產生一種“高槓桿作用”,這是1929年的新名詞,這樣就確保了股票市場表面的增長,但作為股市增長的基礎,真實的經濟成長卻相當小。比如,用一筆500美元的投資而成立的聯合創辦人公司,到1929年,其名義資產達到686,165,000美元,而正是名義資產決定了股票價格。另一個信託投資公司,其股票市場總市值達到10億美元,但是它的主要資產是一家電力公司,而這家公司在1921年的資產只有600萬美元。這些信託公司的資產幾乎全都令人懷疑,它們的投機行為造就了股市的繁榮,但一旦股市暴跌,“高槓桿作用”的影響將會發生反作用。 --此文字指本書的不再付印或絕版版本。

序言

我們正在經歷著一次“二戰”以來最為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這次危機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爆,迅速蔓延至整個金融系統和實體經濟,並席捲全球,無論已開發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未能倖免。

現在人們熱衷於討論的一個問題是:衰退是否已見底?世界經濟什麼時候能夠走出低谷?有人說是V型,有人說是U型,也有人說是w型。最悲觀的說法是L型。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次世界性的經濟大衰退?最根本的問題是:這次危機是根源於市場的失敗,還是政府的失敗?是“看不見的手”出了問題,還是“看得見的手”出了問題?對造成目前局面的不同理解和回答,不僅關係到我們的政策選擇,還關係到未來走向什麼樣的經濟體制,關係到人類的命運。

一種流行的觀點把這次經濟危機歸結於自由市場的失靈,特別是經濟自由化導致的結果。危機出現後,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干預政策已經開始在全世界大行其道,各國政府都在慌亂中出台各種各樣的救市政策:大幅度降低貸款利率,大規模擴大銀行信貸,向處於破產的金融機構和企業注入巨額資金,無節制地增加公共工程投資,刺激消費,強化監管,接管私營企業,如此等等,數不勝數。但讀一讀當代奧地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羅斯巴德的《美國大蕭條》這本關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經典著作,你就會真正明白,如同上次大蕭條一樣,這次危機與其說是市場的失敗,不如說是政府貨幣政策的失敗;與其說是企業界人士太貪婪,不如說是主管貨幣的政府官員決策失誤;政府目前應對危機的政策與其說是在解決危機,不如說是在延緩和惡化危機。

名人推薦

悅讀

“此書應立即焚毀,永不再版”。

什麼圖書讓網友有了這么“狠”的評價呢?答案是羅斯巴德那本著名的《美國大蕭條》。

原來,這本圖書的再版時間居然與歷史上經濟危機的時間數次巧合。該書第二版時,正值美國1969年~1971年的經濟衰退;第三版又恰逢1973年一直延續到1975年由嚴重的通貨膨脹引致的經濟蕭條;第四版時美國正在經歷1981年~1983年的蕭條期;1999年第五版時雖然美國經濟處於低通脹低失業率的良好狀態,但隨之而來的2000年~2003年經濟又開始出現下滑,到2004年才恢復部分元氣。這似乎成了一種魔咒,每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羅斯巴德和他的大作就會被人們重新提及。

網友的評論可能是一種既愛又恨的情感表達。但現實生活中,如果你細細回憶自己看過的經濟管理類圖書(以下簡稱“經管圖書”)就能發現,原來每一本熱銷的經管圖書背後,串起來看,就是一條經濟發展的周期線。

近些年,人們對於經濟的關心直接成就了經管類圖書的火爆。“次貸”、“大小非”等概念咱老百姓也要學著說上兩句。這個世界變化得實在讓人措手不及。人們觀念轉變的速度居然與經濟發展的速度不相上下。

如今,曾經隨著股市“全線飄紅”的股票類圖書已變得無人問津,而其他期貨、債券和基金類圖書也如同投資市場一樣遭遇了寒冬。前些年躥紅的經管圖書類別也難逃被“套牢”的厄運。

現在,當你走進大小書店,《美國怎么了》、《糧食危機》、《逃不開的經濟周期》擺在了黃金位置。而像本文開頭所提及的諸如《美國大蕭條》、《資本論》等經典圖書卻走到了熱賣行列,人們正試圖用從過往的經歷中找到“抗寒”秘方。

奧地利學派視野中的金融危機

2008-12-8 14:24:06 李華芳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創新需要寬容,與謹慎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面對危機不應該龜縮回去,而是應該鼓勵其他的創新手段,從而能夠解決目前的危機。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可能還會繼續蔓延,各國在壓力面前均採用了大規模干預市場的手法,新凱恩斯主義大放異彩。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克魯格曼,使得這一學派的聲望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大致而言,這一派對於目前的危機有如下看法:首先是因為金融創新本身帶來風險,因此需要小心謹慎;其次是因為政府的監管不力導致危機擴大化,因此政府應該加強監管;最後這是金融家道德風險所致,是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的惡果,是自由市場敗壞了人們的道德,因此“看不見的手”是靠不住的,需要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對此加以管束,例如管制金融界從業高管的高工資等。

人們似乎樂於見到所謂的意見領袖來引領自己,深思熟慮因為要耗費過多的腦力而不受歡迎。上述新凱恩斯主義的觀點也因為其方便理解而廣為流傳。所以人們容易忘記凱恩斯主義的失敗經驗,忘記大蕭條帶來的沉痛教訓:政府的廣泛干預最終是經濟陷入了長達十年多的蕭條。好在有羅斯巴德這樣的“釘子戶”,不斷提醒我們對金融危機的看法,不是只有新凱恩斯主義和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還有不容忽視的奧地利學派,人們也不應該好了傷疤忘了痛。

羅斯巴德的《美國大蕭條》自第一版面試後,此書的其後三次重版都與經濟周期暗合。第二版時,通脹造成了1969-1971年的經濟衰退;第三版時,又是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了經濟蕭條,從1973年一直延續到1975年;第四版時,美國正在經歷1981-1983的蕭條期。1999年第五版時,美國經濟處於低通脹低失業的良好狀態,但隨之而來的2000-2003年經濟又開始下行,2004年才恢復部分元氣。可以這樣說,每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羅斯巴德就會被人們重新提及。據說馬克思的《資本論》目前在歐洲重新熱賣,不過歐洲人似乎對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奧地利學派不夠重視,這對於米塞斯、羅斯巴德等人來說,未免有點不公平。儘管羅斯巴德大量的工作在美國完成,但毫無疑問,他是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傑出代表人物,卡爾•沃恩在《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在美國——一個傳統的遷入》中盛讚了羅斯巴德的貢獻。

那么羅斯巴德到底有什麼洞見值得反覆被提及呢?不妨套用羅斯巴德的理論框架來解釋一下當前的金融危機,以便見識一下奧地利學派的功夫,並看看與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學派到底有何不同?

首先,針對此次危機是創新過度的觀點,羅斯巴德繼承了熊彼特關於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的相關觀點,創新誠然意味著風險,但無風險無收益,而創新最為重要的是提供了新的選擇與可能性,企業家的創新是一種“創造性破壞”,能以新的更有效的配置資源的方式來取代原有的方式。因此鼓勵一個創新的環境是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最為關注的。但創新需要寬容,與謹慎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面對危機不應該龜縮回去,而是應該鼓勵其他的創新手段,從而能夠解決目前的危機。龜縮到原來的位置,只能意味著短期內不出問題,但不意味著已經邁過了一個坎。對於金融創新要謹慎的觀點,新凱恩斯主義自不必說是贊同的,並且認為政府應該教會市場參與者如何謹慎,並實行必要的監管。新古典學派的學者在這個問題上也有點含混不清,贊成謹慎但對政府干預心有餘悸,卻說不清楚應該如何謹慎。事實上,市場參與者自己會評估一項創新的成本收益,自己承擔風險。牽涉到其他人的風險通過對沖機制加以化解,也就是利用市場機制去化解外溢出來的風險,這正是奧地利學派的觀點。

其次,對於政府監管的態度,新凱恩斯主義都認為此次危機是政府監管不力才導致了風險擴大,如果政府能對產生風險的各個環節嚴加管制,危機可能就不會出現,或者說不會有這么大的危害。這一觀點支持政府積極干預經濟,通過各種手段救市,提升經濟。但問題恰在於新凱恩斯主義所設定的前提,真的是因為政府監管不力才導致了危機嗎?羅斯巴德認為這是由於政府不斷擴張信貸,通過通貨膨脹的方式來刺激經濟成長,產生了虛妄的繁榮假象,一旦假象被戳破,經濟就會衰退進入蕭條。這並不是因為政府管制太少,恰是因為干預過多所造成的。因為政府的管制和干預扭曲了市場的價格機制,並且擴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使得經濟動盪的風險加劇。這一觀點與米塞斯關於商業周期的看法如出一轍,羅斯巴德在這本書的致謝中特別提到了這一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