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資本家傳(全十卷本)》

十一.心中的大鵬鳥 十三.全局中的第一著 第十一章

中國大資本家傳(全十卷本) 內容簡介

談中國近代的重工業離不開張之洞;談紡織工業離不開張謇;談化學工業離不開范旭東;談交通運輸業離不開盧作孚……本書收選的三十七位傳主均為1949年建國前在大陸資本雄厚、名望甚高、經營有道的大資本家,都有一部起伏迭宕、可歌可泣的奮鬥史、經營史、發家史。這在談及企業管理經驗必提及豐田、福特等國外知名品牌的今天,顯得尤為可貴,

雖然塵封已整整半個世紀,但中國這些近代大資本家在經營管理上,注重知識,注重技術,注重人才,注重信譽,注重質量,注重市場信息,講究管理藝術,講究推銷藝術,講究廣告藝術等諸方面經驗仍極有價值,許多實例至今都令我們拍案叫絕!

中國大資本家傳(全十卷本) 本書前言

《中國大資本家傳》序

趙雲聲

為中國的大資本家立傳,這是我近年時時涌動的心愿。

我是從事戲劇創作的。近十餘年,由於創作的需要,一直在民國前後這一歷史時期徜徉,這使我接觸了一批有關民族資本家的原始材料,這些材料漸漸吸引了我,並使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後來由於創作電視劇,我又親自採訪了幾位健在的大資本家與他們的親朋故舊,經過接觸,越發使我感到這些大資本家絕不是我們過去所受教育留下的那種印象,都是些坑蒙拐騙、唯利是圖的利祿小人,恰恰相反,我感到這些人大多數不僅有修養、有抱負、目光敏銳、才智雋永,而且是憂國憂民的高素質的人物。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大資本家,都是憑藉自己的才智和毅力、經歷一番艱苦卓絕的個人奮鬥才取得成功的。

回顧以往的幾十年,我們一直把這些資本家當靶子,當作改造與革命的對象,誇大他們的缺點,而對他們在中國近代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對他們在我國民族工商業發展中的開拓精

神、對他們在中國實現現代化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影響,卻缺乏客觀與公正的評價。至於這些資本家創業時的景況、創業中積累的經驗、經營中表現出的智慧和韜略,他們實業救國、富國裕民的理想,以及他們的身世與經歷,則更是湮沒無聞,不為今日的人們所知。乃至所謂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越益變本加厲,登峰造極,資本家成了"奸商"、"反動"、"反革命"的同義語,資本家被歪曲成青面獠牙、十惡不赦,以致許多人含冤離開了人世……

聯想至此,怎不讓人感慨萬千!

其實,早在四十年前,對待這些民族資本家一度還是很實事求是的。當中國近代化工的奠基人范旭東先生去世時,毛澤東曾送輓聯,題字為"化工先導,功在中華"。到五十年代,毛澤東在與黃炎培先生談話時,也曾公允地表示:談中國近代的重工業離不開張之洞;談紡織工業離不開張謇;談化學工業離不開范旭東;談交通運輸業離不開盧作孚。當時,其他的中央首長也都說過類似的話。像"文革"中,成為劉少奇"滔天大罪"的"剝削有功"論,就是在解放初期那種錯綜複雜的形勢下,劉少奇對天津東亞毛紡公司總經理宋��卿講的。陳雲同志也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中國資本家在經營上所積累的精神財富,絕不亞於他們巨大的物質財富。"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聲音漸漸地泯滅了,代之而起的是調門越唱越高的"階級鬥爭",凡是帶"資"字的都是"反動"的,都是噬血的"剝削者",都應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真理是需要經過時間檢驗的。鄧小平同志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論述,一掃半個世紀積壓在民族資本家身上厚厚的塵埃,使之重見天日。

對歷史進行反思,還歷史以本來面目,這是我與時代文藝出版社領導同志的共識。去年夏天,當我探親去長春,與出版社的徐吉徵魏克信金鐘鳴等社領導,先後談及這一選題時,他們都大為興奮,並立即拍板定奪,委託我與劉明濤同志籌劃編撰這套叢書。

  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隨著鄧小平同志的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和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和轉化,資本家在他們為民族

企業的振興而創業過程中所經歷的曲折、所積累的經驗與教訓,對我們改革開放的今天,越來越具有極大的借鑑意義。搶救祖國的這份寶貴的遺產,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也是我們編寫這套叢書的初衷。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是對這些大資本家要有一個公正的、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價。

鑒於幾十年的混淆,"資本家"這三個字的真正含義究竟是什麼,恐怕許多人都含混不清。

為此,我專門查找了一下詞典,《辭海》關於"家"的定義是這樣寫的:"經營某種行業,掌握某種專門學識、技能或從事某種專門活動的人。"比如,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被稱作科學家;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而專門從事寫作的人,則稱為作家。依此類推,所謂資本家,應是指擁有相當的資本,並善於運用這些資本以盈利的專家。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對歷史進行了反思。這種反思無疑是很沉痛的,但是,當我們掃去厚厚的塵埃,發現掩埋在下面的瑰寶時,那種喜悅,又是其他職業所無法取代的。本書所聘請的幾十位作者和編輯,幾乎人人都曾經歷過這種發現瑰寶時的驚喜。

的確,本書所收選的三十七位傳主,人人都有一部起伏迭宕、可歌可泣的奮鬥史、經營史、發家史。儘管他們僅僅是中國近代企業開拓者中的一小部份,且由於篇幅和材料來源的限制,本書所收選的又僅限於中國近代工商業各門類中的首創者,或是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企業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經營者。但儘管如此,我們仍力圖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描繪,能對中國的近代企業、對中國的民族資本家,勾勒出一個大致的輪廓,對他們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進而藉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中國國情、更好地借鑑這一歷史經驗。

這些資本家當初創業的艱辛,是我們今天、我們這些後人所難以想像的。

胡厥文先生深知其中的甘苦,他曾大為感慨:"中國何以弱,因為窮;何以窮,沒有工業;何以沒有工業,是有史以來輕視工商,把工稱作小技,把商視為下民,孔子稱為聖人,魯班稱作工匠,結果工不出,乏其事,商不出,三寶絕。中國要強盛,必須發展工商,要發展工商,必須改變祖傳的傳統觀念。"

然而,想要改變因襲幾千年的傳統觀念,又談何容易!

西方歷來是重視工商的,西方的資本家,是得到他們政府的大力支持的,他們的政府用炮艦轟開殖民地的大門,利用血腥的掠奪和不平等條約,來為他們開拓陣地,提供原始積累。而身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工商業者恰恰是他們掠奪和欺壓的對象,這些帝國主義分子憑藉不平等條約的保護,大肆搜掠原料、傾銷商品,霸占市場,千方百計地壓制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生存和發展。而身為中國政府的清末王朝及民國歷屆政府,由於自身的腐敗、軟弱和妥協,不僅無力保護民族工商業。相反,當官僚資本興起以後,他們對民族工商業還施行鯨吞豪奪。我國的近代企業始終是在這荊棘叢生、內外擠壓的夾縫中掙扎、發展的。

本書所選的傳主們,正是在這曲折複雜、步履維艱的背景下,演出了他們搏擊奮鬥的歷史,展示了他們創業的奇才。他們之中,為了實業救國,有的放棄了科舉功名、高官厚祿;有的捨棄了外國企業的優厚待遇。歸國創業;也有的自小發奮,從學徒做起,兢兢業業,創建了一批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民族工業,給貧弱的祖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更為可貴的是,這批大資本家身上,大都充溢著強烈的愛國情愫。外國帝國主義的欺凌擠壓,使這些資本家認識到自己的生存與發展,與國家的安危存亡息息相關。因此,在國難當頭時,湧現了一批抵制洋貨,大力倡導國貨的英傑人物。特別是當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踏入我們的國土之後,這些資本家更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有的毀家紓難,以錢力物力支援抗戰:有的則在敵人的威脅利誘面前英武不屈、高風亮節,甚至為此獻出了生命。

本書收選的時間是以1949年為界,傳主均為1949年建國前在大陸資本雄厚、名望甚高、經營有道的大資本家。其中有:在南通創辦我國最早的民族紡織工業的"狀元"張謇、北洋實

業的開拓者周學熙、我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范旭東、終生從事航運業的盧作孚、金融巨子陳光甫、火柴大王劉鴻生、味素大王吳蘊初、豬鬃大王古耕虞、在"文革"中因劉少奇的一句"剝削有功"而罹難的宋��卿、專營國貨精品的宋則久、最早為工人建造"功德堂"的劉國鈞、機器製造工業的前驅嚴裕棠、同仁堂傳人樂松生、上海工商界領袖朱葆三、葉澄衷、虞洽卿,以及作為集團企業的榮氏家族、郭氏家族等三十七人。

一位學者幾年前曾慨嘆:"什麼時候中國能為大資本家立傳了,說明中國是真正的改革開放了。"

歷史跨入九十年代,我們這套《中國大資本家傳》應運而生,這自然是改革開放的結果,但我們也想通過這套叢書的出版,反過來為改革開放服務。

當前,國家的中心任務是經濟建設、深化改革,鼓勵私營企業的發展,使計畫經濟逐步轉上市場經濟的軌道。為此,當市場經濟的大潮即將迎面撲來的時候,我們編撰這套叢書,意在通過重溫以往的歷史能對鼓勵私營企業的發展,對市場經濟的建設有所裨益。本書收選的大資本家,幾乎每個人都是經過整整一代甚至幾代的奮鬥才取得成功的,而每一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套他自己的經營思想。這是祖國的遺產,我們民族的遺產。

過去,在介紹企業管理經驗時,人們所知道的往往都是些外國的經驗,諸如什麼豐田、福特、亞柯卡、阿信等等,國人幾乎很少有人知道周學熙是誰、范旭東是誰、盧作孚是誰、劉國鈞是誰、榮宗敬是誰……這雖是因為整整隔斷了半個世紀所造成的結果,但無論如何不能不承認這是一種遺憾和悲哀。其實,我們中國這些大資本家在經營管理上,注重知識,注重技術,注重人才,注重信譽,注重質量,注重市場信息,講究管理藝術,講究推銷藝術,講究廣告藝術,諸方面的經驗是極其豐富的,許多實例都令我們編撰者拍案叫絕!

如今,大陸盛行的一句話是"十億人民九億商",意思是當今幾乎人人都想經商,都想發財。作為時尚,這應看作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是我們民族興旺進步的表現。周學熙當年赴日本考察明治維新後,回國後最大的感觸是,在日本幾乎人人談實業、人人辦教育!所以,當今的人人想經商,也是對我國幾千年來輕視工商傳統思想的一次衝擊。可是,怎樣才能經好商?怎樣才能發大財、取得成功?許多人並不知道這條路應該怎樣走,少數一些個體戶則靠坑蒙拐騙、缺斤少兩、假冒偽劣,這樣乾也許暫時可獲取些蠅頭小利,但他們卻無論如何成不了大家!本書所收選的這批大資本家,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能夠發財,靠的是知識、靠的是技術、靠的是經營、靠的是信譽。"信譽是最大的資本",這是他們共同信奉的格言。

本書所收選的這批大資本家的經驗,不僅給當今一批有志有識之企業家以啟迪,也將對一些蠅營狗苟者以警誡。

歷史是有繼承性的。

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沉澱和深思,中國現今正像外國朋友所形容的"睡獅猛醒"一樣突飛猛進,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海外實力雄厚的華僑、華人對大陸的投資。這些華僑、華人,他們同以往這些大資本家大多有著親緣關係,過去由於我們的極左政策,傷害了資本家及其眷屬的感情。今天,一旦他們心理上得到平衡和慰借,我確信,海外的華僑、華人的投資一定會更加踴躍,因為流浪他鄉異國而成長為產業資本家的華僑、華人,許多都是當年因中國的混亂或其他原因不得不離開國土的,只要我們真正理解他們這種拳拳愛國之心。炎黃子孫都是心繫中華,都是願意為祖國效力,為家鄉效力的。

當今,海外的華僑、華人(包括港、澳、台)已達五千五百萬之多,如果我們以祖國的日益開放為背景,以中華的繁榮昌盛為目標,憑藉地緣、人緣、血緣,中華民族的振興與騰飛,將是指日可待!

本書如能為此而略盡綿薄之力,系編撰者的又一期望。

  七

本套叢書為《中國大資本家傳》系列叢書的第一部,收入的均為1949年前在大陸事業有成的資本家。現今,編委會正在籌劃第二部(即海外卷),以同樣的體例和手法,收入四十位在海外(包括港、澳、台)功成名就、已成為世界超級富豪的華僑、華人,計畫1994年底付梓。1995年還將編撰系列叢書的第三部(即當代卷),收選在改革開放這十幾年湧現出來的大企業家和當代富豪。

誠盼海內外讀者能予以支持、指正。

1993年8月

於北京芳草地 

中國大資本家傳(全十卷本) 本書目錄

第一卷目錄
實業救國先驅張季直
第一章 京師無緒
第二章 辭官南歸
第三章 南通紗廠
第四章 墾牧公司
第五章 富強之本
第六章 東渡考察
第七章 好夢難圓
第八章 無力回天
第九章 共和旗下
第十章 進退兩難
第十一章 正氣浩然
第十二章 歲月無情
北洋實業導師周學熙
第一章 家世與童年
第二章 歷盡坎坷的科舉之路
第三章 走向"異路"
第四章 牛刀初試
第五章 大開眼界
第六章 直隸工藝總局總辦任上
第七章 整頓官銀號
第八章 白手創"啟新"
第九章 "以灤收開"的挫折
第十章 京城"自來水"
第十一章 "收開"再次受挫
第十二章 臨危受命
第十三章 恥辱的"大借款"
第十四章 進退維谷的財政總長
第十五章 "北洋實業"的高峰
第十六章 無奈的"正弦曲線"
第十七章 "塵海已消前業淨"
北周實業傳人周叔�|
一、離家北上
二、初試鋒芒
三、大刀闊斧
四、大展奇才
五、毅然留津
六、誠心報國
七、無私捐獻
八 不留遺憾

目錄第二卷
榮氏集團帥榮宗敬

一 初開錢莊
二 轉興實業
三 創立名牌
四 再滾雪球
五 勇奪雙桂
六 改革維艱
七 左衝右突
八 申新擱淺
九 申七事件
十 廠毀人亡

榮氏實業巨�⑷俚律�

一 自立系統
二 虎口圖存
鼎分三足
四 橫遭綁票
五 復興無望
六 天元之夢
七 在劫難逃
八 梅香永存
榮門實業驕子李國偉
一、身世
1出身寒儒
2學業精進
3走向生活
4締結良緣
5榮家發跡
6敦請國偉
二、創業
7初展身手
8學而不倦
9創辦申四
10再上台階
三、搏擊
11擱淺風波
12惡勝水魔
13火中再生
14榮家危機
四、內遷
15戰爭浩劫
16支援母校
17德公避難
18內遷之爭
19宗公病故
20緊急內遷
五、拓荒
21心繫魂牽
22開發西部
23重獎爭執
24蔚為大觀
25耕有其田
六、難酬
26艱難竭蹶
27夾縫圖存
28戰後復興
29標購日產
30南下發展
七、回歸
31河清海晏
32與民更始
33赤子之心
第三卷目錄
中國化工先導范旭東
第一樂章 久大久大 是可久可大
一.美麗的金鳳凰
二.塘沽沸騰了
三.久大升起海王星
四.不屈的久大
五.久大要發展
第二樂章 永利永利 永遠順利嗎?
六.《聖經》和洋鹼
七.可貴的中國心
八.金子製造的腳鐐
九.明爭暗鬥
十.甘甜的碩果
十一.心中的大鵬鳥
十二.別了,麥高溫
十三.翱翔吧,中國化工
第三樂章 志在黃海 中國生命線在黃海
十四.雲天高誼
十五."永久黃"的凝聚力
低沉的鏇律:災難降中國
十六."永久黃"被毀
十七.蜀道難
十八.恢復生產更難
十九.路漫漫
二十.壯志凌雲
二十一.天悲地泣
尾 聲
永利久大鬥士李燭塵
第一章 初入久大
第二章 創建永利
第三章 競爭圖存
第四章 知人善任
第五章 夫妻情深
第六章 南遷建廠
第七章 西北考察
第八章 重慶參政
第九章 北上復廠
第十章 功不可沒
現代造鹼之父侯德榜
第一章 士子楷模
祖父的期望
"書耗子"完婚
震驚清華
漂洋過海
第二章 化工先驅
閔侯子 歸去來
惜故交 有徵兆
求進步 是永生
師未捷 志不已
撰書稿 為人類
建銨廠 傷別離
侯氏法 獲殊榮
第三章 科技泰斗
歸心
無邪
真知
奉公
未竟
第四章 功在中華
生命最後的第七個月時
生命最後的第五個月時
生命最後的第四個月時
生命最後的第三個月時
生命最後的第二個月時
生命的最後一刻

津門油漆大王陳調甫

一.鹼之夢
二.南通行
三.雪中梅
四.惜別情
五.恥辱淚
六.中國心
七.鵬展翅
八.鴻鵠志
九.中國漆
十.英雄淚
十一.悲壯曲
十二.向曙
尾 聲
第四卷目錄
夏航運巨星盧作孚
寫在前面
一 魂兮歸來
二 情系中華
三 沃土深根
四 求索之路
五 心潮逐浪
六 創業維艱
七 逆水行舟
八 除弊立新
九 攻心為上
十 虛席以待
十一 智斗"日清"
十二 拓寬視野
十三 九九歸一
十四 一波三折
十五 春華秋實
十六 人的訓練
十七 生無二色
十八 宦海幾度
十九 四十晝夜
二十 碧海藍天
二十一 豐碑永在
天府金融怪傑劉航琛
引 子
第一章 "愛人堂"的後裔
1."愛人堂"
2.不做官的祖訓
3.童年・少年
第二章 風華正茂
4.放蕩不羈的風流才子
5."五・四"運動的旁觀者
6.粉筆生涯中的失落
7.避官出走
8.一改初衷入仕途
第三章 劉湘的斂財能臣
9.初識劉湘
10.整頓銅元局,初露鋒芒
11.受命於危難之際
12.統一稅局,整頓稅收
13.言必信 行必果
14.化遠期款為現款
第四章 宦途風雲
15.當特使,晉謁蔣介石
16.競爭財政廳長
17.整理四川財政
18.劉湘病故 亡命香港
19.情與恨
20.東山再起,出任糧食部次長
21.短命的經濟部部長
第五章 四川金融巨頭
22.初涉金融界
23.借風潮,並"三行",壯大"川康
24.受遺囑,繼友位執掌"川鹽"
25.何九淵血濺"川鹽"
第六章 廣為投資 建設四川
26.工業的動力--重慶電力公司
27.水泥業、絲業上的作為
28.扶持民生公司、推進川江航運
第七章 落花流水春去也
29.四處擴張
30.航海夢的破滅
31."川康"、"川鹽'告急
32.無可奈何花落去
第八章 西陽殘照
33.去意彷徨
34.無計留春住
35.物是人非事事休
36.窮愁困窘中聊以自慰
37.歸思難收
後 記
重慶金融巨頭康心如
一 家父為師
二 少年老闆
三 回國奔喪
四 初練金融
五 鐵窗反省
六 告別政治
七 插足商戰
八 認同雷文
九 藉資入股
十 "美豐"興衰
十一 力挽危機
十二 變賣遺產
十三 左右逢源
十四 復仇之箭
十五 起死回生
十六 共榮共存
十七 投資軍政
十八 修築大廈
十九 百萬巨頭
二十 識時攀蔣
二十一 瘋狂賭徒
二十二 實施夙願
二十三 失手權門
二十四 兵敗山倒
二十五 葉落歸根
二十六 告別輝煌

川幫銀行大亨楊粲三
第一章 楊氏家族及聚興誠銀行的創立
1.楊氏家族資本的奠基者--楊文光
2.楊氏家族,人才濟濟
3.經商天才楊粲三
4."千里駒"楊希仲與聚興誠銀行的創立
第二章 聚行協理
5.鋒芒初露
6.人才培養
7.族內之爭
第三章 聚行總經理
8.力挽狂瀾
9.宜昌"四・七之變"
10.成都擠兌風潮
11.重慶抗墊鬥爭
12.公債場上的較量
13.引進外資風波
14.官僚資本的滲透
第四章 大展宏圖
15.業務大發展
16.投資實業
17.永聚公司事件
18.大鬧董事會
19.巧設"鴻門宴
第五章 烽煙不斷
20.遷滬!遷渝
21.從雄心勃勃到苦苦掙扎
22.大意失荊州
23.黎明的曙光
第六章 魂系聚興誠
24.北京在召喚
25.從聯營到公私合營
26.最後的歲月
尾 聲
附:資料來源
第五卷目錄
中華火柴大王劉鴻生
一 上帝不容
二 吃上洋飯
三 煤炭大王
四 長袖善舞
五 全面出擊
六 喜耶?憂耶?
七 聯華制夷
八 分籃放蛋
九 火柴大王
十 再展宏圖
十一 困中猶斗
十二 出任招商
十三 坎坷前行
十四 患難人心
十五 用人結友
十六 黯然離滬
十七 重整旗鼓
十八 得失共存
十九 攻幣狂濤
二十 歸去來兮
豬鬃出口大王古耕虞
第一章 萌芽
寄人籬下的"毛少爺"
洋學啟蒙
虎虎有生氣
第二章 發跡
"娃娃"打敗"爺爺"
智逐洋商
捧"紅"更捧"黑'
與洋商"聯姻"
小魚吃大魚
"送匹馬"與"不讓針"
打官司
敢冒風險
在蕭條中崛起
第三章 應變
小小豬鬃身系太平
與銀行界交往
"塞翁得馬,安知非禍"
太歲頭上動土
"魯仲連"
據理力爭
第四章 卓識
三步棋
"豬鬃王國"
第五章 抉擇
與周恩來交朋友
三個樂章
一"推"一"拉"
難忘的演講
特殊召見
報春燕
"國共合作
第六章 報國
潛台詞
新的境界
"心裡美"
深入虎穴
凍結與解凍
無名英雄
第七章 新生
用人之道
企業信譽
運用資本攀"富貴之交"
調查研究知己知彼
客戶是親家
競爭原則
工資制度
東方味素大王吳蘊初
一 神童出自微門細族
二 揭開了日本味素的面紗
三 第一顆國產味素
四 勢如破竹的味素大王
五 好一幅"化工太極圖"
六 專攻前人無所為
七 竭力哺育化工人才
八 精明的社會活動家
走遍千山萬水
十 醫治戰爭重創
十一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十二 送上門的"國民黨員"
十三 求佛保佑
十四 "御駕親征"重返上海
上海金筆女王湯蒂因
一 店門深如海
二 雙薪"紅包"
三 不當小老婆,要作女老闆
四 跑單幫也是條路
五 "別人幫不了我 還得靠自己"
六 老闆不是好當的
七 "他有千錯萬錯也是我爸爸"
八 春城無處不飛花
九 再返孤島--上海
十 畢子桂不該早死
十一 陪都是個黑暗的地方
十二 重敲鑼鼓另開張
十三 不當沒有貨源的乾老闆
十四 越劇皇后袁雪芬
十五 湯蒂因嚇走了湯恩伯
十六 善面和尚嚴念經
十七 銷路大開
十八 綠寶的招牌不能敲
十九 "阿拉"是上海人哪裡也不去
二十 一句話的啟迪
二十一 長了翅膀的綠寶
二十二 永遠跟全國人民一道前進

第六卷目錄
中國航業首富虞洽卿
一 至榮至盛
二 拾蛤蜊的男孩
三 赤腳財神
四 初露鋒芒
五 計賺朝廷命官
六 調人"魯仲連"
七 創建寧紹輪船公司
八 興辦勸業會
九 為革命奔忙
十 左右逢源
十一 不光彩的一頁
十二 交易所種種
十三 榮登會長寶座
十四 縱橫捭闔
十五 兩隻手的妙用
十六 周鏇再周鏇
十七 錚錚硬骨戰東瀛
十八 沾滿鮮血的鈔票
十九 困境中的苦鬥
二十 愴然淚下離滬去
二十一 壯志未酬身先死

南方企業總裁朱葆三
引 言
一 多事的童年
二 闖上海灘
三 買辦
四 投資金融業
五 興辦實業
六 交涉
七 鄉情
八 四明公所事件
九 反清
十 財政總長
十一 辭職
十二 1913年
十三 佳由的風波
十四 退出政治舞台
十五 東渡扶桑
十六 同是炎黃子孫
十七 身後哀榮
參考資料目錄
民族工業之魂葉澄衷
第一章 亂世之嬰
第二章 破碎之夢
第三章 動亂之地
第四章 浦江之楫
第五章 創業之始
第六章 乘風之帆
第七章 明智之舉
第八章 全盛之勢
第九章 四明之血
第十章 流芳之舉
商文雙棲勇士章乃器
第一章 天生才子不從文
第二章 不仰洋人鼻息
第三章 七君子--真君子
第四章 法庭義舉
第五章 無此閒情算舊賬
第六章 為民主憲政吶喊
第七章 新中國第一任糧食部長的榮辱
第八章 生命最後歲月的苦難
第七卷目錄
東亞紡織大王宋��卿
宋傳典和德昌號
二 宋傳典的議長之爭
三 德昌的中興與"四凶"之變
四 宋��卿入主天津"德昌"
五 初創"東亞"的日子
六 "抵羊牌"毛線的艱難誕生
七 "抵羊"大振,東亞擴充
八 兼併"祥和",又建新廠
九 天津淪陷後的東亞
十 憂憤無奈的逃避
十一 "光復"後的艱難周鏇
十二 宋��卿的用人之道
十三 宋��卿的管理之術
十四 企業精神--"東亞銘"
十五 東亞的文明與福利
十六 宋��卿的社會活動
十七 兵臨城下的毅然抉擇
十八 《我的夢》--劉少奇會見宋��卿
十九 迷惘的出走
二十 客死他鄉
作者贅語
津門國貨旗手宋則久
一 野心勃勃的小夥計
二 店家辦起商學堂
三 一介布衣話改革
四 創"直隸國貨維持會"
五 一腔熱血亦文亦商
六 商戰的第一座橋頭堡
七 買日本紗織"愛國布
八 救國十人團領袖
九 奮然投入五・四狂潮
十 天津國貨售品所
十一 李景林勒索案
十二 開封府的新紀元
十三 重返天津
十四 遷移法租界
十五 慘遭蹂躪的國貨店
十六 一襲長袍著書立說
十七 香山一葉永駐世間

金融實業名人周作民
1.交通銀行總經理梁士詒無奈地慨嘆
2.他的兩份辭呈都讓財政總長大傷腦筋
3.他感嘆說:"有些時候明知是魔鬼,也要與之交往。"
4.周作民果然是個人才,他日必成大器!
5.安徽督軍倪嗣沖拍著他肩膀誇獎:"真有你的!"
6.他放棄了美人不辭而別 辦銀行還需從長計議
7.他對要送他"厚禮"者說:"我是橫豎不收的。,
8.他說:"號稱二百萬 實際上五十萬就可以開業!乾金融
和打仗一樣。"
9.他莊嚴說道:"為咱們創辦的基業固若金湯長存於世 銀
行的名字就叫'金城'!"
10.他決定:"金城"銀行出資購進自己的行股 "法無定
法"豈不瀟灑!
11.范旭東即興給他寫下一副對聯:他看罷扔揉成團兒仍進
紙簍……范退去,他又把對聯找出攤開撫平,反覆誦讀。
12.自丟掉庫藏司長職務起,他就奮發拼搏積攢資本,希冀
有朝一日出長財政。可當財部第一把交椅果真帶著微笑
歡迎他前往就座時,他卻眼皮兒不抬一下便揚長而去。
13.他被軍閥綁票後笑對友人道:"我從刺刀尖上讀到個銀行
家也要遵循的原則:利潤必須分撥部分打磨刺刀。"
14.1926年,國民革命軍將向南京上海進軍時,他和江浙金
融巨頭們籌集巨款西去武漢勞軍 蔣介石從此知道了周
作民。
15.他三杯下肚,四語出口:"五年未滿六委員 頭銜一串接
一串。宵旰驅馳方寸亂,願君能知我暑寒。"
16.他將金城銀行事業朝"社會化"、"農村化"方向發展 創
辦和扶持了許多企業
17.抗戰初期的一天夜裡,一個神秘的女人突然給他送來一
紙神秘的密令
18.1941年冬,他赴香港視察行務,趕上日寇轟炸 重慶派
飛機接走軍政要員,他卻被日軍拘禁。
19.摯友不遠萬里從國外歸來鄭重勸他:"國難當頭 切不可
腳踩兩隻船!"
20.抗戰勝利他被捕 獲釋當天即策劃飛重慶見蔣介石 眾
人驚問其故,他惱吼:"為了不當漢奸!"
21.蔣介石親切地對他說:"你在淪陷區的工作很好 我曉得
發生了誤會 實在對你不起!"
22.蔣經國冷笑著對他說:"你沒有外匯誰相信?! 我看你還
是識相些,免得大家不好看!"
23.他在夢中驚叫:"老啦--!"夫人推醒他 他長嘆一聲
又睡去
京都藥業脊樑樂松生
一 樂家老鋪同仁堂
三代鈴聲
從藥室到藥鋪
神方濟濟質鬼神
顯赫與輝煌
二 風雨飄搖中的末代傳人
末世之初--四大房共管
戰亂之災
三 在新中國的曙光里
一個受歡迎的人
土改工作團員
六億九千萬元的捐款
四 人民的副市長
他親手敲響了鑼鼓
1956,天安門廣場
在副市長的崗位上
五 夢想成真--中藥改革之路
楊梅竹斜街42號
人工牛黃--國際創舉
成功十四年
六 不是尾聲
血雨腥風中的"包藥工"
沒有骨灰
你屬於人民屬於今天
第八卷目錄
海上百貨大亨郭琳爽
一 飄洋過海,果欄起家
二 立足香港,瞄準上海
三 俯首就教,初試鋒芒
四 顧客至上,服務到家
五 烽火連天,同仇敵愾
六 改換註冊,禍從天降
七 再展鴻圖,好夢難圓
八 晨光熹微,峰迴路轉
九 平地風暴 更上層樓
宦門創業奇才聶雲台
第一章 浩淼洞庭
第二章 喜結連理
第三章 幸運之星
第四章 接任總辦
第五章 仕途通達
第六章 接主復泰
第七章 拍賣競標
第八章 舉家哀慟
第九章 鼎盛之後
第十章 繼承重任
第十一章 幾經磨難
第十二章 夢不再醒
華夏西藥宗師黃楚九
引言
一 明清高人的後裔
二 十五歲闖蕩大上海
三 從"異授堂"到"中法大藥房"
四 "龍虎人丹"大戰翹鬍子"仁丹'
五 一帖"百齡機",不盡財源滾滾來
六 "小囡牌"香菸
七 從"新新舞台"到"大世界'
八 "大世界"稱雄十里洋場
九 "知足廬"主人遭大難
尾 聲
上海電業巨星李平書
第一章 坎坷仕途
第二章 七品知縣
第三章 造福滬上
第四章 拆城築路
第五章 挺身義舉
第六章 為了光明
第七章 興醫辦學
第八章 矜名重節
尾 聲
第九卷目錄
東南織染權威劉國鈞
一.生祠堂鎮上一人家
二.綿羊和老虎
三.八百錢的孔聖徒
四.春水冷暖
五.黃金無種
六.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七.在曙光的照耀下
八.新的步子
九.最便宜的交易
十.於無聲處
十一.東渡扶桑
十二.在紅燈的警告下
十三.全局中的第一著
十四.人才、知識、力量
十五.我願做第一個
十六.大成魂
十七.不得不問的政治
十八.你們幹了些什麼?
十九.這是苦出來的
二十.技術、管理輸出
二十一.無可奈何的刪節號
一十二.君子自愛不自貴
二十三.從頭越
二十四.旅途點滴亦有得
二十五.身處險境自坦然
二十六.虔心一片,壯志難酬
二十七.美國行
二十八.希望,幻滅
二十九 風刀霜劍下
三十.逆中求順
三十一.山重水複
三十二.兩岸夾津
三十三.柳暗花明
三十四.雄關漫道
三十五.烈士著年
附:年 譜
中南紡織英傑蘇汰余
一.朝天門書生脫險
二.投筆從商
三.滇幫大亨的乘龍婿
四.楚興公司的興衰
五.創建"裕華"與"大興"
六.愛命於公司危難之時
七,平息內爭
八.百年洪水,裕華鄂廠無恙
九.扭轉大興廠虧損局面
十.南京請願
十一.收購風波
十二.深謀遠慮,西安建廠
十三.裕大華紡織集團誕生
十四.大興廠陷敵,裕華鄂廠內遷
十五.多災多難的大華廠
十六.營救公司董事與營業部主任
十七.裕華蓉廠化險為夷
十八.轟動一時的"巴蕉園事件"
十九.夏斗寅催逼"戡亂救國捐"
二十.人生旅程的最後一站
現代出版楷模張元濟
開頭話--先提一個問題
第一章 他從傳統道路上走來
第二章 走上維新之路
覺醒
創辦通藝學堂
支持《時務報》
第三章 戊戌變法的洗禮
召見
維新未遂平生志
革職
第四章 走向新高度
南洋公學
"振新國民精神'--從"英才教育"到普及教育
第五章 為國家謀文化建設--在商務印書館
進館
"以扶助教育為己任
《最新國小教科書》
《最新初等國小修身教科書》
起飛
第六章 "喜新厭舊主義"--在新文化運動中
挫折
危機
順時應變--新舊鬥爭之一
"推舊出新"--新舊鬥爭之二
改組編譯所"--新舊鬥爭之三
退休--新舊鬥爭之四
第七章 為了商務印書館的復興
心在公司
嘔心瀝血
第八章 中華民族的人格 -在抗日戰爭中
愛國精神的寄託--《中華民族的人格》
孤懷猛擊中流楫,遠志徐搴旭日旗
賣字為生,清貧自守
第九章 走向新中國
人間正氣 人民心聲
應變
第十章 解放功成又一天
後 記
第十卷目錄
東南紡織巨龍唐星
前 言
第一章 唐氏家史
1.從武進到無錫
2.唐時常布莊
3.避禍又得福
第二章 保謙有志於商
4.兄弟都中舉 保謙成夾板
5.錢莊學藝
6.春源布莊少東家
第三章 穩健務實地創業
7.忠厚的合伙人
8.從米行到九豐麵粉廠
9.唐郛鄭訪日回國一席談
10.上海之行
11.穩步前進
第四章 黃金時代中的插曲
12.抓住機遇大展鴻圖
13.一件不愉快的事
第五章 籌建慶豐紡織印染廠
14.運籌帷幄
15."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16.選址談何易
17.雙魚跳龍門
18.殫心竭慮抓質量
19.一個沉重的打擊
第六章 初生牛犢不畏虎
20.留美的碩士生
21.上海結識溫金美
22.初露鋒芒
第七章 唐星海辦廠的訣竅
23.選好班子、改革機構、培養骨幹
24.訂立制度,以法治廠
25.檢查督促嚴格要求
26.不惜工本,創出名牌
27.積極發展,拓寬經營
第八章 事業曲折人不折
28.人間事難如意
29.家庭風波
第九章 八年抗戰夾縫求生
30.被電報追回國內
31.緊急應變之舉
32.籌建上海保豐紡織廠
33.與敵、我爭奪慶豐之戰
34.苦肉計取勝
第十章 最後的歸宿
35.戰後的一支插曲
36.大展雄心壯志
37.雲遮霧障 壯志難酬
38.最後決策
第十一章 並非題外的話
39.慶豐與保豐比翼齊飛
40.簡說唐氏另一支
江蘇絲業霸主薛南溟
序 幕
1.萬國博覽會上的風光
2.國際絲綢會議的前前後後
第一章 薛家事業的奠基人薛福成
3.無錫薛家傳說多
4.薛福成在無錫讀書
5.投身曾國藩、李鴻章幕府
6.大有作為的寧紹道台
7.出使西歐的欽差大臣
第二章 薛南溟志在繅絲業
8.趁丁憂之際離官場
9.薛南溟苦讀繼父志
10.從辦收繭行開始
11.艱難創業辦永泰
12.徐錦榮執政
第三章 後繼需選人
13.長子薛育津
14.次子薛匯東
15.三子薛壽萱(學海)
16.還有一位特殊人物
第四章 新的發展時期
17.永泰絲廠從滬遷錫
18.薛壽萱壯志凌雲
19.培訓人才充實班底
20.嚴格把好原料關
21.靠自己打開銷路
22.在工資上打算盤
第五章 世界經濟危機中的"永泰"
23.在危機中掙扎
24.逆潮流而動
25.組織興業公司
第六章 抗戰期間的"永泰"
26.薛壽萱最後的衝刺
27.薛壽萱的決策
28.損失慘重難生產
29.薛祖康巧與敵偽周鏇
第七章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
30.國民黨又回來了
31.薛壽萱的最後歸宿
後 記
附 錄(參考資料)
機器製造前驅嚴裕棠
第一章
1.引子
2.僕歐生涯
3.寄人籬下
4.初試鋒芒
5.再操勝券
第二章
6.見風轉舵
7.信譽日隆
8.話說學徒
9.戰後倒風
第三章
10.一次遷廠
11.相互為用
12.試製機器
13.十字路口
14.整飭廠務
15.租辦蘇綸
第四章
16.二次遷廠
17.鐵棉聯營
18.斷指事件
19.大展宏圖
20.綁架事件
21.順風扯帆
22.急轉直下
23.力挽狂瀾
第五章
24.禍從天降
25.易弦更張
26.內憂外患
27.在劫難逃
28.此起彼伏
29.不甘落後
30.水漲水落
31.悲悲喜喜
第六章
32.再走活棋
33.力贖大隆
34.父父子子
35 尾聲
洋場金融泰斗陳光甫
一.太平洋上的沉思
二.海外邂逅孫中山
三 銳意求學 輾轉他鄉
四.初試身手顯鋒芒
五.袁世凱要殺他的頭
六.篳路藍縷創新業
七."服務社會"為宗旨
八.勇猛改革 自強不息
九.推進銀行業務的現代化
十.創辦中國旅行社
十一.存亡續絕的多事之秋
十二.為振興民族實業與教育戮力盡心
十三.陸緣善變的處事哲學

中國大資本家傳(全十卷本) 文章節選

  內容摘錄

第一卷內容摘錄:

張謇不能忘記自己殿試得中而被朝廷和皇帝召見時的動人情景和激越心情,是的,一輩子也忘不了。

那是今年四月二十四日五更時分,他跟同考的進士一起來到乾清門外聽宣,當宣布他得了一甲一名而跟榜眼尹銘綬和探花鄭沅一起被引見時,他是何等的欣慰和高興啊!三十五年的勤苦攻讀總算有了結果,一步登上了科舉的峰巔!第二日,也就是四月二十五日早晨卯時,皇上在太和殿陛見張謇,問他:"你就是翁師傅讚譽的大孝子,江南名士張謇張季直嗎?""臣民是江南名士翁公的門生,臣民本人卻是江北通州人士。"張謇伏地跪拜答道,頭卻抬也不抬。

"江南江北同為人文之藪。"光緒皇帝笑了笑,說:"翁師傅為朕師,也為愛卿之師,你我同尊一師,也算是同學了,哈哈哈……"

"不,不,不敢,臣民怎敢跟皇上同……同學?"張謇惶恐不迭,結結巴巴說道。他心想,光緒皇帝雖比自己年輕十五六歲,但一個是君,一個是臣,君臣有別,尊卑有序,怎敢互為同學呢?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見張謇面有惶恐之色,皇上這才改換話題,說:"狀元不必害怕,朕封授卿為翰林院修撰,從今往後,卿要為國家民眾好生出力效勞啊!"

"是,是,臣民定當努力報效。"張謇答道。那時,張謇該是多么激動啊……

但是時間僅僅過了三個月,張謇那時的激動心情差不多已經消退殆盡了。他深切而又沉痛地感到朝廷腐敗、無能、醜惡和糜爛。上月二十三日,日本人在朝鮮不宣而戰,中國作為朝鮮的保護國卻一味地姑息退讓,北洋大臣李鴻章為了討好主子慈禧太后的歡心,將搜斂來的銀子不用在加強軍備上,卻成千成萬地花在籌備十月十日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慶典上……

"這叫什麼事?這叫什麼事?"張謇想到李鴻章獻媚慈禧太后的事情,嘴裡又不禁嘟嚷起平日的那句口頭禪。他在臥榻上翻了一個身,又閉上了眼睛。他想靜息一會,但心裡卻怎么也

平靜不下來。

張謇心想:國家好比一個肌體,肌體的腐敗壞死,不在外敵,而在自身;中國的病根不在百姓,而在老女人慈禧太后身上。她毫無治國之能,卻有攬權之術,本領不及呂后和武則天,歹毒與淫威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她關心的不是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是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她重用和信任的不是人才,而是拍馬逢迎和納獻賄賂的小人與奴才;對於臣工毫無一點惻隱之心和人格尊重,而正直的士子和臣中的清流又恰恰多以此項為擇君的標準……

就說今天晌午的迎駕活動吧,那么多大臣泡在水裡,淋著大雨,伏地跪迎你慈禧太后,你慈禧太后竟視而不見,置若罔聞,你眼裡還有臣民嗎?你為臣民,你為士子,竟連主人家的一隻雞一條狗都不如,要說是雞是狗的話,那也是落湯雞落湯狗了,士子臣工們今天算是斯文掃地了! 返回

第二卷內容摘錄:

榮熙泰娶妻石氏,是無錫山北石巷人,出身於農家。山北的農民多以養蠶為業。賢惠勤勞的石氏嫁到榮家以後,仍利用自己的土地植桑養蠶,紡織縫製。丈夫長年在外奔波,她就主動挑起了養育兒女、侍奉尊長的重任,恭儉仁慈,勤苦畢生。石氏生有二子:長子宗敬,生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次子德生,生於光緒元年(1875年)。兄弟倆相差僅兩歲。他們小時候都沒有進過正規學堂,僅僅讀過私塾。由於家境清貧,他們六七歲時就跟著外祖母學扎黃紙錢,藉以換回幾個銅板來貼補家用。十二三歲起幫助母親做家務乾農活,蠶桑種菜無不為之,養成了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榮宗敬聰明伶俐,少負大志。"從武進前輩殷省甫先生讀,下筆灑灑有奇氣,先生目為奇人。"①然而,貧困的生活也在榮宗敬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不安於現狀的種子,像壓在大石下面的小草一樣他夢想著有朝一日茁壯地長成結滿黃金果的參天大樹。有一天晚上,燈火熒熒,宗敬、德生兄弟倆在油燈下死記硬背聖賢的古訓;隔著一層薄壁,母親在用手工織布,笨重的機杼發出單調而又沉悶的聲響。榮宗敬實在耐不住了,他把書本一合,對弟弟說道:"我不願意像父母這樣苦熬日子。我長大了要發財,發家!""……"

德生睜大著眼睛望著哥哥,沒有吭聲,但臉上分明流露出一種贊同與欽佩的表情。原來他長到四歲時還不會說話,五歲時剛剛學語,但也很少開口。家裡人和鄰居都說這孩子像木頭。相比之下,宗敬自幼就透著精明能幹,眉清目秀,虎虎有神。德生則一臉憨厚,常常掛著祥和的微笑。

榮宗敬雖然夢想發財,但由於家境貧寒,長到十四歲時便不得不背著小鋪蓋卷外出謀生了。無錫離上海很近;上海又是正在蓬勃發展的大都市,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江北江南許多人成群結隊涌到上海去掙錢餬口。榮熙泰的一位朋友,把榮宗敬帶到了上海,並介紹到南市鐵錨廠當國小徒。學徒的生涯又苦又累,宗敬力不能支,不久就患上了傷寒症,連日高燒不退。石氏得訊後趕到上海,雇了一隻小船把宗敬接回無錫家中。宗敬在家中怎能靜養得下來?一則家中清貧,他無顏在家中吃閒飯;二則他已經去過一次上海了,那裡的一切--十里洋場、高樓大廈、燈紅酒綠、聚財有術--對他產生了莫大的吸引力與誘惑力。他覺得(他斷定)自己未來的夢想,起點應在上海而不是在無錫,更不是在小小的西鄉榮巷。

"我還要去上海。而且,學習錢業--"

他對母親和弟弟說。父親一直是希望他躋身於商界的,所以第二年春天,他就又隻身跑到上海去了,在永安街一家衛姓開設的錢莊--源豫莊學錢業。宗敬天性聰慧,對錢業有濃厚的興趣。當他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沉浸在數字的迷宮中時,他是那樣興奮,那樣激動,因為在他看來,那些大寫的壹貳叄肆、圓角分厘雖然枯燥乏味,卻代表著金錢與財富。他的夢正在這裡呢!

轉眼又過去了一年。 返回

第三卷內容摘錄:

小鳳帶著乾糧偷偷地上路了。大沽海口在哪兒?她一邊打聽,一邊趕路。渴了,趴在河溝岸邊喝幾口溝里水,餓了,就咬幾口口袋中的乾糧。腳起泡了,腿走腫了,小鳳坐在地上走不動了。

正此時,金光一閃,一隻美麗的金鳳凰落在小鳳的身旁,小鳳笑了,她爬上金鳳凰暖融融的背,說:

"金鳳凰呀,借用你的翅膀,帶小鳳去大沽海口吧!"

金鳳凰像聽懂小鳳的話,展開寬大的金翅膀,飛向湛藍色的天空,不一會兒,便落在一片海灘地上。

海灘地上,只有黑糊糊的泥巴。小鳳是個聰明的姑娘,心想鳳凰是不落無寶之地的,於是就包起一包泥巴,又爬上金鳳凰暖融融的彩色背。金鳳凰又展開寬大的翅膀,一直把小鳳送回家中院裡,才鳴叫著,飛到去霞中去了。

小鳳的爹吃了小鳳帶回的黑泥巴,病立時就好了;莊裡的人吃了小鳳帶回的黑泥巴,病同樣立時好了。

這黑泥巴又鹹又香,後來人們才知道,這黑泥巴中有鹽。

鹽中有多少動聽的故事和傳說啊!

1913年的秋季,塘沽海灘印上了兩行足跡。

走在前面的,是個跛腳的孩子,他的足跡有淺有深;緊隨跛腳男孩的是個戴著眼鏡、面龐瘦削的年輕人,年輕人的腳印堅實,幾乎在海灘上一步踩出一個深坑來。

年輕人的名字叫范旭東。這一年他三十歲,正值而立之年。

"小孩,你叫什麼名?"范旭東問

"我嗎?張謙。"跛腳男孩答,又反問:"先生,你找俺帶路,是要在這兒建一個大精鹽工廠嗎?"

范旭東笑而不答。

范旭東湖南湘陰人,1883年10月25日生於長沙東鄉。原名范源讓,字明俊,到日本留學後,改名范銳,字旭東。祖父曾任直隸省大興縣知縣,父早逝,母親生子女三人,哥哥源濂,字靜生,姐姐尚未到結婚年齡就死去了,旭東是家中最小的一個。

海灘上,范旭東的腳步變沉重了。映入眼帘的處處是殘牆斷壁,十三年前的炮聲仿佛依然響在耳邊,震顫著他的心……

那時,1900年,范旭東跟隨哥哥范源濂去日本留學,就在這一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了侵華聯軍,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擴大對華侵略,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

侵略軍攻占了大沽炮台,攻陷了天津。

而今,這痕跡並未泯滅。小道上,縮著脖子踽踽而行的是中國人;大路上,荷槍巡邏、氣焰囂張的是各國洋兵。范旭東不由心中釀出一口苦水。

范旭東發現張謙的衣服破了,破衣服片兒在海風中呼嗒呼嗒的。為什麼媽媽不給他縫?他有媽媽嗎?

范旭東的母親是做一手好針線活的。父親死後,母親就是靠做針線活兒賺些錢來養活孩子們。小旭東和哥哥常幫母親做針線活,使母親從中感到無限的欣慰。母親經常是帶著笑含著淚,她同中國的所有母親一樣,從自己孩子身上企盼美好的希望。

母親送小旭東到姑母身邊學詩書,讀《四書》、《詩經》、《左傳》。"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小旭東很快就背熟了,然而他覺得乏味。 返回

第四卷內容摘錄:

啊,沉沒的船,和船一同沉沒的弟兄們!

那是抗日戰爭期間,擔負著長江上游航運的主力航船,九隻被敵機襲擊,炸沉在江底。

那是擔任運輸武器的民風號,因為炮彈爆炸而沉沒。

那是擔任裝運軍糧的民俗號被日寇炸沉。

上百名為國家捐軀的船員們,甚至沒有屍骸,只有血肉,和他們的船在一起,在長江。

"那又是誰?"一個赤裸著上半身的大漢。

啊,想起來了,可尊敬的船老大,不知名的駕駛木船的漢子。

行駛於三峽幽谷的輪船,常常遇上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黑浪滔滔,峽谷上方的一線青天完全在視線之外。有經驗的水手只能憑藉他們的直覺和果斷,使駕駛盤下的輪船平安地駛出僅

可容一個多船身通過的灘口。

可是,如果碰上一隻上灘的船,彼此收斂不住船速,兩船相撞,魚死網也破,這險灘便名副其實地成了送命的鬼門關。民生公司的船遇到過這種險情。千鈞一髮之際,不知名的船老大寧可讓自己的小船去觸礁石,木片橫飛,鮮血傾灑。這就是中國人,中國老百姓。也許,他說不出聖賢的哲理,認不得斗大的幾個字,但他知道:為他人舍己。應當,值得!

船王想呼喚船老大,他有著太多的愧疚,太多的歉意。

船老大向他走來,船員們向他走來,一條條船向他駛來……

他拼盡最後一點力掙扎著喊道:"我來了,我和你們在一起,我和我們的船在一起……"

他拼盡最後一點力投身大江,投身到夥伴們當中。他深深地投入了,永久地投入了……

船王,就這樣悄然去世,就這樣把一腔忠魂匯入浩渺的長江之中。當那個伴他半世滄桑的妻子蒙淑儀回到家裡時,他的幽魂再也不會回歸了,再也不能和她共享歡愉、同擔憂患了!

1952年的2月8日,船王逝世的訊息不脛而走。人們嘆惋:

一顆星星隕落了!這是一顆航業巨星!

民生公司的輪船都降下半旗。

民生公司的許多職工在流淚,他的家人在飲泣。

江水嗚咽,江波悲號……

一個紅領巾從默哀的人群中走來,她抬起迷惘的眼睛,似乎在問:"這死去的人是誰啊?"

"他是中國一代船王。"有人告訴她。

"船王!"多么炫目的稱號!童稚的心靈里也許想到了輝煌的寶座,想到了華麗的大廈,想到了充滿神奇和夢幻的世界。

可是,我們的船王既沒有寶座,也沒有華廈,更沒有金錢、權勢。他只是一個農家子,一個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但他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中國人。 返回

第五卷內容摘錄:

劉鴻生轉過身,正要大步流星地離去,正這時,有兩個少年朝他們走來。陪同劉鴻生的那個同學W.h.忙迎上前去,叫道:"子文,你們兄弟倆來玩呀?"

那個叫做子文的少年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宋子文。他五短身材,一副恭喜發財的臉相,和藹中又透出一種聰慧,活像錢幣上的頭像,笑起來時總好像有點勉強。他笑著說:"W.h.,你

應該叫我的英文名字T.V."

W.h.說:"好好。我來介紹一下,這是上海著名人士查理宋的大公子宋子文即T.V.這是查理宋的二公子宋子良;這是我的同學劉鴻生即O.S."接著把劉鴻生的遭遇向宋氏二兄弟做了簡單的介紹。

"太可惜了。"宋子文搖頭嘆息,他雖然只有十三四歲,但頗有一點少年老成的樣子:"到美國留學,這是天大的好事。我的大姊靄齡三年前已到美國讀書去了,我的二姊慶齡和小妹美

齡過一兩年也要去。家父讓我先到聖約翰大學學幾年英文,然後也去美國。留學是增長見識認識世界的絕好機會,你不去真是太可惜了。再說,當牧師又有何妨?我父親就是個傳教士,我們全家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可惜,可惜……"

劉鴻生同宋子文的這次見面,奠定了他們二人以後幾十年既聯繫又矛盾的微妙複雜的關係。

二.吃上了"洋飯"

中途輟學,給劉鴻生以極大的打擊,也給家庭生活帶來了災難,使本來就已十分困難的家庭愈加困難,劉鴻生只得四處尋找工作。他先是到公共租界工部局老閘捕房當教員,教那些外籍巡捕學上海話,月薪四十元,這對他困難的家庭生活稍有補益。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租界的會審公廨(租界的司法機關,相當於法庭,當時被洋人控制)要招翻譯,他就在一位朋友的陪同下去面見會審公廨的總翻譯謝培德。

謝培德長著一雙鷹一樣的眼睛,眼神中透出精明、狡詐和陰沉。他只比劉鴻生大幾歲,就憑著廣泛的社會交際和手段,爬上了總翻譯的寶座。

劉鴻生走進來,向坐在寫字檯旁的謝培德深深地鞠了一躬。謝培德抬起陰沉的臉,上上下下打量著劉鴻生。見劉鴻生長得高大魁梧,儀表不錯,那陰沉的臉便開始變晴。接著就用英語同劉鴻生交談起來。劉鴻生憑著在聖約翰中學和聖約翰大學所學英語的功底,應對自如。

"好!我同意了。"謝培德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當然,還要經過上級的考試,但我相信,你會被錄取的。" 返回

第六卷內容摘錄:

當時在上海的國民黨黨政官員都出席了慶典,張群、孫科等高官特意發來了致敬電。電文云:"羈於宮守,未先躬臨,謹致蕪詞,用電祝意。"

前來參加慶典的外賓有:德國總領事克拉勃爾,美國副領事克拉姆脫・潑爾秋,比利時、葡萄牙、挪威的總領事或代總領事,荷蘭、丹麥、希臘、義大利、巴西等國的在滬官員,租界工部局的總辦及許多外商洋行的代表。

十一點半,中外賓客就坐,時任上海總商會會長的王曉籟走向主席講台,先向虞洽卿點頭致意,然後開始致詞:

"尊敬的洽老: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今天,我們在這裡集會,慶祝虞洽卿路的命名,意義十分巨大。虞洽卿路的命名,乃是租界以來空前之盛舉,上海中外居民異常高興。這是洽老的光榮,也是我全體華人的光榮。洽老十八歲到滬①,赤手空拳,就努力於職業及公益兩項事業,已歷時五十五年,其人品和事業,都令人敬仰,實乃我輩之楷模!"

會場上爆發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法租界工部局總董安德諾也上台致詞:"虞洽卿先生的成功,皆因為遠大之目光及艱苦之精神。董事會為表示感謝虞華董起見,改名以示敬仰崇尚之意。"

下午兩點,在大禮堂舉行戲劇會串,晚上九點在跑馬廳燃放焰火。

這一天的虞洽卿出盡了風頭,享盡了榮耀。

晚上,他拖著疲憊的身體躺到了床上,卻又怎么也睡不著。

回想起他走過的大半生的路,不禁感慨萬千。

是呀,他十五歲隻身來到上海時,只不過是一名窮學徒,而今卻有了這樣的臉面。從產業來說,他已是上海有名的富豪,他所擁有的輪船公司,與重慶的民生輪船公司和天津的政記輪船公司鼎足而立,成為中國最大的航運公司之一;從經歷上講,他結識過清朝的李鴻章和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端方,結識過北洋政府的段祺瑞,結識過民國的孫中山、陳其美、蔣介石……不知為什麼,這些往事都只是一閃而過。今天,總在他頭腦中盤鏇的卻是他的母親方氏。

他是極為孝母的。如果不是老太太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仙逝,如果老太太能活著見到今天的場面,那她老人家該多高興呀。

讓上天保佑您老人家吧!您的兒子沒有辜負您老人家的囑託和期望,沒有忘記您老人家的養育之恩。

他的思緒回到了五十五年前,回到了他的家鄉寧波鎮海縣龍山…… 返回

第七卷內容摘錄:

庫牧師了解到宋光旭的家境,又見他為人忠厚,便招募他到教堂做看門人,並為他領洗,使他成為了一個基督徒。十一歲的宋化忠隨父也到教堂,因他聰明伶俐,應答機敏,很能討庫牧師夫婦喜愛,庫牧師不僅為他改名"傳典",還送他到教會開辦的書院讀書,也為他領洗入教。

宋傳典讀書勤奮,功課總是名列前茅,而且因為考試成績優異,先後兩次跳班升級。

貧苦農家子弟宋傳典做夢也沒有想到會得到如此恩遇。所以,他不知該怎樣報答庫牧師。他一方面刻苦讀書,不孚厚望,一方面主動幫助庫牧師夫婦辦事,因此接受了更多更全面的西方文化。待他從廣德書院畢業,已經由一個鄉野村童成長為擁有一定西方文化的知識分子。

宋傳典對此是滿足的,他似乎並沒存今後要飛黃騰達的奢望。這幾年,庫牧師多次外出拜客都帶上他,出入縣衙,走煙臺,去濟南,他見識了許多官場、洋人、豪紳、巨富的社交場面,他享受了根本不曾想像的禮遇,這一切都是他在童年和少年時恍如隔世的。現在,他見識到了,他也領會庫牧師要把他培養為"上等人"的苦心,但他終歸是個貧苦農家出身的子弟,他知道自己除去學到的知識,幾乎是身無長物。他的生活儉樸,不亂花一個銅板。他從書院畢業,不願白白空過一時一刻,馬上到益都海岱書院尋到了一個教書的位置,講授化學,後又在青州中學堂尋到了一個較之海岱書院收入較多的職位,講授英文。

一天,庫牧師親自到學堂來看他。

他從庫牧師含笑的眼睛裡讀出了恩公對他的滿意,也讀出恩公心裡似還有一層莫名的意思。

果然,庫牧師要他辭掉學堂的位置,去和庫師娘一起經營花邊生意。經過幾年的經營,"益都花邊"在歐美市場上銷路通暢,已經成為知名的手工藝出口商品。庫牧師忙於教務,無暇幫助經營,庫師娘也上了年紀,疏於出門聯繫,夫婦便一起想到了他們既鍾愛又信任的宋傳典,希望他能棄教從商。庫牧師還有一層難說出口的想法。

此時,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的反洋滅洋情緒相當強烈。他想找宋傳典出面經營,或許能緩和反洋情緒對花邊生意的衝擊。

宋傳典心領神會。庫牧師夫婦對他恩重如山,他必須知恩圖報。

他毅然辭去學堂的職務,開始走進商界。

他面臨的是中國的多事之秋。

數年後,當他將要步入而立之年時,爆發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隨後是"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占據北京的庚子之變。

雖然有袁世凱對山東洋教的保護,不出庫牧師所料,花邊生意仍因人們不敢交貨而受挫。這時,多虧有宋傳典聯絡不是教徒的小販到四鄉去收購,才維持了向各洋行供貨。也多虧他是箇中國人,才得以方便地去煙臺、青島、濟南、天津聯絡業務,使生意沒有中斷。

這時,益都街頭也出現了庫牧師散財傳教那一幕。這也是庫牧師的用心良苦,傳教是假,散財是真,以此消弭益都百姓對他的仇視。好在,庫牧師夫婦只是一意辦教辦學經商,和官府只有禮節性的交往,從不參預地方政事,也沒有仗教欺人的惡行,得以安然無事。

庫牧師散財傳教時,身邊推裝錢獨輪車的常是一個沉默寡言,頭上盤了灰白髮辮的中國老人,他就是宋光旭。

庚子事變(1900年)引發的大動盪大劫難終於以清朝政府屈辱地割地賠款告一段落。 返回

第八卷內容摘錄:

在此前一年,也就是1896年,我們這篇傳記的傳主郭琳爽在竹秀園村鄉間老家呱呱誕生。他是老三郭泉的長子。

永安果欄既做批發,又有零售,還兼營土特產雜貨業務。所謂土特產,大多是國內販運去的大米、土酒、鹹魚、生油、核桃、花生、荔枝幹、爆竹、藥材、絲綢、瓷器、抽繡、樟木箱等等,這些東西當地居民見了也喜歡,但更多是滿足了華僑渴望聞一聞家鄉泥土氣息,摸一摸華夏傳統產品的心情。華僑到那裡大半當礦工、園丁、木工;也有開小酒菜館、旅店、洗衣作坊;還有小本經營做小販的。他鄉遇故知,相逢更親熱,永安果欄成了他們歇腳、交談、聚會常到的地方,那些富有強烈誘惑力和吸引力,具有濃郁民族風采的中國土特產品,更撩起了他們無限鄉思。一朝生,兩回熟,這裡的店主、店伙,全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永安果欄對他們的接待也格外殷勤周到。見到同胞手足來了,郭樂親自端凳、遞茶。在這裡,他們無話不談,國內的訊息,當地的傳聞,親人的變故,行情的漲落,無不激起這些淪落異邦遠國的炎黃後裔的歡愉和慨嘆。

永安果欄的生意越做越紅火,郭樂在不長的時間內陸續開出三爿支店,總店設在安得姆路埠頭街,開張時的七、八個店伙已增加到六十多人。事業發展了,要有得力的幫手,郭樂把三弟郭泉、四弟郭葵、五弟郭浩、六弟郭順先後帶來雪梨,襄助操持店務。他當然想把寄人籬下的大哥郭炳輝從墨爾本接來,誰料勞累過度的大哥五年前就已過早地辭別人世。

香蕉、椰子之類水果貨源,除了在當地能收購到一些外,就得靠斐濟和雅達頓的來貨了。雅達頓的水果大抵由水果販運商用自己的貨船裝運,永安果欄與他們簽訂代銷契約,批發價格由他們說了算,永安只能按代銷數額拿點手續費,利潤微薄。斐濟乃出名的香蕉產地,但交通極不方便。由雪梨去斐濟,航程一千七百四十三里,那時僅只帆船可通,單程就得一個多月。海上風浪大,弄不好就船翻人亡。

怎么辦?任人宰割賺點蠅頭小利還是豁出去冒一冒這個險?

郭樂和幾個兄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郭樂深切地看了看眾胞弟說:"我們不能老讓別人牽著鼻子走,跳過他這槽子,自己僱船到蕉園去採辦,這是遲早都得走的一步棋。"

郭泉不以為然,誠懇地對二哥說:"走這條水路,太危險,我們幾個兄弟好不容易來到異鄉客地,還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好。沒有妥帖的辦法,那就從長計議,看看再說吧!""不,"郭樂擺了擺手,"我們飄洋過海到這裡來乾什麼?就是來闖世界的,不冒點風險是闖不出大市面的。"

"二哥說得對,"四弟郭葵讚佩二哥的膽識和氣魄,"天下決不是遍地黃金,沒有輕易就能隨手揀到的便宜,不過三哥的思慮也不是全無道理,是不是這樣,二哥,你讓我先去一趟,探

探斐濟的路子。"

"還是讓我去。"六弟郭順急忙說。

"你們都別爭了,"郭樂以不容置辯的口吻說:"大哥過世了,你們都得聽我一句,我比你們早來幾年,熟悉這裡的情形,何況還擔著司理名分,要去,當然應由我去。我走後,總店這副擔子就由老三帶領你們幾個共同挑著。" 返回

第九卷內容摘錄:

劉國鈞的父親劉黼堂,童年入塾,弱冠應考,一心想在舉業上揚名顯親,只是"場外莫談命,場內休論文",終其一生沒有入庫成為一名秀才。"學而優則仕",讀書一途,不能把秀才舉人一類的東西騙到手,已經是虛栽桃李,到不能科甲出仕,同是十年寒窗,就有天壤之別了。學裡的規矩,對秀才稱友,對童生稱小友,劉黼堂三十多歲的人了,忝列在中年隊伍里受著"小友"的奚落,心中的滋味當然不好受。只是他進不能仕,退不能農,只有一面坐塾教幾個蒙童,一面用功,力圖再搏僥倖。光緒十九年十月中旬,他再次提著考籃赴縣城趕考,初試,在二等前列,複試,又名落孫山,一氣一急,痰火攻心,突然顛踣,從此以後,瘋言痴語,失去坐塾資格,全家人也跟著陷入衣食愁城。

劉國鈞的母親丁氏,農家女,勤勞賢慧,過去勉力支持貧家,現在丈夫瘋癲,兒子又小,眼前已無路可走。她不願出去沿門托缽,年輕有力氣的人去討飯吃,臉面無處放,她相信自己,用苦力錢養活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她出去做傭工。劉國鈞在自傳上做了一詩:"日食三餐元麥糊,竹床夜臥一張鋪,平生學費不盈貫,事業從來仗人扶。"前三句就是寫的這段生活。生祠堂鎮上這家人,本地人用本地話說:"已經算踢蹬了。"

二 綿羊和老虎

劉家的人支不旺,劉國鈞是他們家第一個男孩子,和別的人家一樣,剛生下來的時候,都視為貴子,全家人都非常高興。按乾、支計算,五行缺金,屬本命,故取名金生;五行生剋,金生麗水,起學名麗川。"劉國鈞"這個名字,是他在武進縣奔牛鎮自立門頭後使用的,取國家重器的意思,約在1910年。一歲到七歲,劉國鈞家中的生活主要靠父親塾師的束修,年收入約五十千錢,加上母親搖紗貼補,不寬裕,但可以度日。母親是劉國鈞的偉大的愛護神,也是他的第一位老師。劉國鈞一生未改的靖江鄉音,第一聲是從母親那裡學來的,他一生和棉、紗、布結下的不解之緣,緣頭也從母親那裡取得的。母親一面搖著紡車,一面低聲吟著民歌:

"正月初一大年朝,神前占卜把香燒,早棉中棉晚棉那樣好,蒼天爺爺代我挑。"從正月唱到十二月,從選種唱到織成布,都嵌在裡面,唱了又唱,有時面孔會顯出笑容,有時眼角又會掛下淚珠,劉國鈞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也學會了唱,而且記得很牢,直到晚年庭園閒步時,有時還微閉眼睛吟哼。

在這段時間裡,母親的懷抱是他的天地,懷抱里不見任何特殊,和其他的孩童一樣,頑皮、喜動、好問,脾氣有點犟。 返回

第十卷內容摘錄:

唐景溪為人忠誠老實,待人熱情誠懇。一年有個鳳泗大布商,到恆升布莊來辦貨,唐景溪辦了一桌酒席為客商接風洗塵,他見客商是第一次來無錫,便親自下廚做湯做菜,菜餚倒不太多,但都是無錫的名菜,如無錫的醬炙排骨,雞蛋炒魷魚,油炸鱔絲,最受歡迎的還是無錫的活熗,無錫太湖盛產鮮魚、活蝦、清水蟹,這些統稱為"湖鮮"。唐景溪挑選出一種俗稱大爪蝦的新鮮活河蝦做原料,先用冷開水反覆沖洗去蝦身上的污物,然後濾去水份,剪去長須,放入碗盤內,加進姜米、蒜泥、胡椒粉、白糖、醬油、小磨麻油、酸醋、黃酒等調米,拌扣殺菌。他燴制以後端上桌來,蝦仍活蹦亂跳,客商見他如此殷勤真誠,深為感動,說:"貴店今後業務發達興旺,可以預卜,可以預卜啊!"臨別時又贈言"時常"二字,時常時常,鼓勵他能時常如此熱情真誠待客,又是祝賀他生意時常興隆也。唐景溪為了不辜負客商的希望,並且表示自己永遠真誠熱情待客,便把恆升布莊改名為"唐時常布莊",他的布莊既可以直接以錢買布,又可以以花換布,布疋貨源充足,品種齊全,既有手織的土布,也有機織的細布和舶來的洋布,因而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3.避禍又得福

正如鳳泗客商所預料的那樣,唐時常布莊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家裡也人丁興旺,次子俊培(字竹山)已經能夠幫助做不少事了,連六子唐洪培(字梓良)也已長大成人。無錫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隨著寧滬鐵路的建設,交通更是四通八達,唐時常布莊所在地的北塘三里橋地區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的四大米市之一,每年千萬石糧食在這兒集散,四面八方的客商擠擠攘攘,來來去去,唐景溪正和兒子們計議著要擴大店面、擴大業務範圍,正準備撤下店堂里的蠟燭、豆油燈而改用美孚燈時,又一次新的戰火從西邊燒向東來。

"長毛造反了!"

"長毛來了!"

"長毛見辮子就殺,見姑娘就搶!"

無錫的百姓開還不知道什麼洪秀全、楊秀清、石達開、李秀成,也不知什麼太平軍、均田制、天足婦女,只知道這次造反的全是扯開辮子披頭散髮的長毛,他們一路燒殺過來了,從廣西而廣東而湖南,現在已經在南京坐了天下,正向蘇錫杭殺來。

1860年初,太平軍李秀成部向清兵薄弱處進軍,三月十九日攻克杭州,鏇而又退出杭州,五路大軍會師於天京城外,大破江南大營,殲滅清軍數萬人,並乘勝挺進蘇錫常,所向披靡,直抵淞江和上海外圍。

黎民百姓當然害怕戰亂時的燒殺,一到雙方廝殺得昏天黑地、眼睛發紅時,誰分得清東南西北、好壞良莠,總歸是淋漓痛快斬盡殺絕,還可用首級去邀功請賞,再加上頭頭腦腦們放縱部屬,於是搶掠姦淫的事就成為家常便飯,但是老百姓更害怕的是長毛來了,活活拆散人家的家庭,要男的住男營,女的住女營,這還了得,中國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嘛!唐時常布莊的左鄰右舍,凡有實力的人家已經紛紛遷居鄉間,或逃往有洋槍隊保護的上海,只有無錢無勢的人家大的哭小的喊,終日以淚洗面了。唐景溪一家人也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早把擴大店面、擴大業務的事棄之腦後了,父子天天到處打聽訊息,四出尋找一處可以藏身避禍的地方。終於在1860年太平軍李秀成攻下無錫縣城之前找到了一塊他們認為比較安全的地方。 返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