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佩蒂

1953年,他與奧爾松•維爾斯共同創作了《冰之女》。 1966年,他和巴黎芭蕾舞團又回到香榭麗舍劇場,演出了《瘋狂的讚歌》。 1981年,該團更名為羅朗•佩蒂馬賽國立芭蕾舞團,並在全世界演出。

羅蘭•佩蒂

1924年1月13日生於維勒蒙布勒。1933年進入巴黎歌劇院舞蹈學校,師從古斯塔夫•里戈。1940年加入歌劇院芭蕾舞團,三年後成為獨舞演員。20歲時,羅蘭•佩蒂從歌劇院辭職,開始從事編舞。他與加寧•夏拉一起在伊蕾娜•利多娃組織的“舞蹈晚會”上演出了自己的首批作品。這一時期他還經常去聽博利斯•尼亞塞夫(一種經典的“下槓”動作的創始人)講授的課程。1945年,羅蘭•佩蒂在羅歇•厄德、博利斯•科其諾和伊蕾娜•利多娃的幫助下,並依靠父親的經濟支持,創建了香榭麗舍芭蕾舞團:《流浪藝人》、《約會》以及不久之後的《年輕人與死神》等劇雲集了編劇(博利斯•科其諾、雅克•普雷維爾或讓•科克多)、舞台設計(克里斯蒂安•貝拉爾、布拉薩伊、喬治•瓦克維奇)和作曲家(亨利•索蓋或約瑟夫•科斯馬),一下就顯示了芭蕾舞的戲劇觀念。這也是羅蘭•佩蒂一直所堅持的。1948年,他離開香榭麗舍芭蕾舞團以便組建巴黎芭蕾舞團,並在Marigny劇場登台演出。1949年,他在倫敦創作了《卡門》:勒內•讓梅爾成為齊齊。翌年,尼奈特•德•瓦盧瓦請他為倫敦的薩德勒維爾斯芭蕾舞團編排Ballabile。1953年,他與奧爾松•維爾斯共同創作了《冰之女》。國際職業生涯在他面前展開:好萊塢邀請他簽了四年契約。1952年,羅蘭•佩蒂(與齊齊•讓梅爾和丹尼•凱伊)排演了《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1954年(與弗雷德•阿斯泰爾和萊斯利•卡倫)排演了《長腿爸爸》。1955年(與齊齊•讓梅爾和比因•克羅斯比)排演了AnythingGoes。
從美國回國後,他開始根據法國人的喜好改編美國音樂劇,先後在巴黎劇團和Alhambra(1956至1959年)排演了《巴黎芭蕾舞表演》。1961年,《齊齊》(著伊芙•聖羅蘭的服裝)及《我的小作品》(讓•康斯坦丁的音樂)的演出在Alhambra獲得巨大成功。在羅蘭•佩蒂與巴黎芭蕾舞團進行多次巡迴演出後,1965年,巴黎歌劇院重新請他回來創作兩個劇本:《柔板和變奏曲》和《巴黎聖母院》。1966年,他和巴黎芭蕾舞團又回到香榭麗舍劇場,演出了《瘋狂的讚歌》。
1967至1969年,他在倫敦皇家芭蕾舞團為魯道夫•紐利耶夫和瑪戈•封婷編排了《失去的天堂》、PelleasetMelisande;6個月後,他還在米蘭的Scala為魯道夫•紐利耶夫和露西安娜•薩維納諾編排了Estasi。1970年,他擔任巴黎歌劇院舞蹈校長,但6個月後即辭職。他重購了當時的巴黎賭場並演出了《齊齊,我愛你》(背景和服裝來自於erte、伊芙•聖羅蘭、瓦薩利、蓋伊•佩拉爾、塞薩爾;歌曲由讓-雅克•德布、蓋伊•貝阿、讓•費拉、米歇爾•勒格朗、塞爾日•甘斯布創作)。儘管演出取得了成功,但沉重的財政負擔使得羅蘭•佩蒂和齊齊不得不放棄這一事業。
1972年,馬賽市長加斯通•德費爾邀請羅朗•佩蒂為其市立歌劇院芭蕾舞團注入活力。在完全自主的條件下,馬賽芭蕾舞團成立了。該團的第一次演出是在阿維尼翁藝術節上表演的《點亮星星》(根據俄羅斯馬雅科夫斯基的詩歌改編)。1981年,該團更名為羅朗•佩蒂馬賽國立芭蕾舞團,並在全世界演出。1988年3月,羅蘭•佩蒂離開該團。此後,這位編舞家重新排演自己的作品並創作了一些新作(尤其是1999年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創作的Clavigo)。2004年,他為自己創作生涯60周年紀念舉行慶祝。
羅蘭•佩蒂獲文學藝術勳章、榮譽勳章以及功勳獎章。他出版了他自己的摘錄和回憶錄:Grasset出版的《我在波濤上起舞》(1993年)和《與紐利耶夫在一起的日子》(1998年)以及藝術圖書館出版的《生活的節奏》(2003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