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羅蘭·希爾1795年12月3日出生於英格蘭伍斯特郡基德明斯特小鎮。希爾的出生證明如下圖:
12歲就開始工作了,在他父親的哈澤爾伍德的學校(the Hazelwood School)一邊學習,一邊當老師,教天文學。從1827年至 1839年,他在新布魯斯城堡學校任校長,期間,他還在南澳大利亞殖民委員會任職並在1832年出版了一本名為《Home colonies: sketch of a plan for the gradual extinction of pauperism, and for the diminution of crime》小冊子。希爾還是一名發明家,他和他哥哥埃德溫·希爾(Edwin Hill)一起發明了一項印刷專利。
他早在1835年就開始對郵政問題進行研究。他發現存在好多不付郵費的現象及郵資過高等問題。1837年提出減低和均一郵資的主張,提議在英國境內凡重量在0.5盎司(14.175克)以下的信件,不論距離遠近,一律收費1便士,還提出預付郵資的方案。另外取消官員,貴族免費郵寄權,而且要大降郵費等等主張。但是遭到了許多人及部門的反對。在1837年他出版了《郵政局的改革—其重要性與實用性》 (Post Office Reform: its Importance and Practicability)的小冊子(見下圖),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得到了大多數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在小冊子中還提出了郵票最早的概念:“以一大小恰與郵戳相等的紙片,背面塗以膠液,略蘸水後即可粘於信件背面”。1837年,英國下議院指令一個專門委員會 審議其建議。1839年英國國會批准,同年12月5日起實行郵資標準為4便士。經過這種過渡後,在1840年1月10日,他的建議終於得到了實行,即“一便士郵資制”,人們只用一便士就可以寄一封預付郵資的信,如果郵費到付需要付兩便士。同年5月6日也就誕生了由其設計,創造的世界上著名的第一枚郵票—“黑便士”(如下圖)。1843-1846年,他任職於倫敦布萊頓鐵路公司。1846年起,歷任英國郵政總局局長秘書、高級秘書,1864年退休。1860年被維多利亞女王受封為爵士並接受牛津大學授予的民法博士學位,1879年獲倫敦市榮譽市民稱號。1879年8月27日在英格蘭的家中去世。1880年9月4日他被安葬在倫敦的西敏寺。逝世後,被集郵界譽為“郵票之父”。不少國家和地區為他發行紀念郵票,有的以其肖像為郵票,首日封及明信片圖案(見下圖)。
主要成就
1840年前,英國的郵政制度十分繁瑣,除了國會議員享受免費郵寄信件的特權外,其他人寄信都是由郵遞員根據路程遠近,信紙頁數的多少向收信人收費,郵資昂貴,一封普通國內信件的郵資竟高達6便士,最高的收到了17便士,而當時英國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大約是18便士。因此,拒付費用、拒收來信的爭執時常發生。
在進行了一系列調查、分析、計算和創新後,羅蘭·希爾提出了“降低郵資、統一收費標準、簡化郵遞手續”的思路。1837年1月,他以上述觀點為基礎寫成了一本題為《郵政改革:重要性及實用性》的小冊子,呈遞給當時的財政大臣,不料受到冷落。出於無奈,他只得將小冊子修改後公開發表。他提出了三項建議:由寄信人在郵局付現金;通過對信封、信紙收費的辦法統一郵資;使用“一片只夠蓋上郵戳即可的紙片,在其背面塗上粘液。這樣,其持有者將紙片浸濕後,可將它帖在信封之上”。
1840年5月6日,由希爾和其他設計家,雕刻家等有關人員創造的世界上著名的第一枚郵票—“黑便士”誕生了。希爾參與了郵政改革的實踐。為大英帝國新郵政制度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世界各國的郵政發展翻開了新的篇章。英國人民為紀念希爾,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街道,如倫敦北部The Royal Free Hospital醫院 邊上的羅蘭.希爾大街 等等。幾個城市坐落著希爾的雕像,如倫敦(見下圖) 、伯明罕等等。
人物軼事
19世紀30年代的某一天,倫敦一個中學的校長羅蘭·希爾正在街上散步,他看到一位郵遞員把一封信交給一個姑娘。姑娘接過信,匆匆瞟了一眼,馬上又把信還給了郵遞員,不肯收下。希爾十分納悶。郵遞員走後,他好奇地問姑娘為何不收信,姑娘羞怯地告訴他,信是她遠方的未婚夫寄來的,因為郵資昂貴,她支付不起,所以不能收,不過,她已從信封上了解了對方的情況。原來,他們約好在信封上作一種只有他倆才懂得的暗記,這樣,用不著看信的內容就互通音訊了。希爾深感郵政制度給人們帶來的不便,決心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