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定州城舊址

羅定州城舊址

羅定州城舊址在廣東羅定市羅城鎮北部。羅定未建州前為瀧水縣,無城。明正統十一年,瑤族首領趙音旺率瑤人攻陷縣治。正統十四年(1449),築土城以避“瑤亂”。景泰四年(1453)七月,都御史馬昂始建磚城,周長2.2公里,高5.3米,厚4.3米,設有三個城門:東門曰順德、南門曰永安、北門曰成武,東北以河為壕。萬曆五年(1577),升瀧水縣為羅定直隸州,轄本州(今羅定)、東安(今雲浮)、西寧(今鬱南),遂為州城。萬曆二十八年,自小南門起至西門止,擴築城牆250米,新開西門曰安慶門,又開小南門。明末清初,李成棟、李定國、尚之信、吳三桂等先後派人爭奪該城。雍正八年(1730),知州王植重新修葺城牆,在大東門外增築石堤83米,作城牆防洪堤,以減水勢。

羅定州城舊址在廣東羅定市羅城鎮北部。羅定未建州前為瀧水縣,無城。明正統十一年,瑤族首領趙音旺率瑤人攻陷縣治。正統十四年(1449),築土城以避“瑤亂”。景泰四年(1453)七月,都御史馬昂始建磚城,周長2.2公里,高5.3米,厚4.3米,設有三個城門:東門曰順德、南門曰永安、北門曰成武,東北以河為壕。萬曆五年(1577),升瀧水縣為羅定直隸州,轄本州(今羅定)、東安(今雲浮)、西寧(今鬱南),遂為州城。
萬曆二十八年,自小南門起至西門止,擴築城牆250米,新開西門曰安慶門,又開小南門。明末清初,李成棟、李定國、尚之信、吳三桂等先後派人爭奪該城。雍正八年(1730),知州王植重新修葺城牆,在大東門外增築石堤83米,作城牆防洪堤,以減水勢。
道光元年(1821),將小南門改為小東門,建太乙樓高10米多,並在西北城牆上築一小塔以助風水。光緒年間兩次特大洪水沖毀北城牆,後在河岸加築石堤二級,每段長110米,使大東門至北門城牆保留至今。現存城牆由大東門至小北門635米,高5.3米,寬4.7米;垛子兩個,長4米,寬3.5米。牆下有兩級石堤,仍起著防洪作用。城牆底部用六層長石條砌築,高約1米;大青磚砌牆身,部分城磚刻有工匠姓名。內牆基本垂直,外牆收分。
羅定州城曲水環繞,兩岸綠樹蔭護,城牆屹立,蔚為壯觀,古風依然。1985年公布為羅定縣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