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士瑜

羅士瑜

羅士瑜,機械工程專家。長期從事拖拉機的研究、設計和製造的技術領導工作。專長於鑄造及熱處理工藝技術,對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拖拉機,振興農業做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歷

1915年10月4日 出生於天津市。

1936—1940年 北京清華大學工學院機械系。

1940—1945年 昆明中央機器廠副工程師。

天津市 天津市

1945—1947年 赴美國留學和工作。1947—1949年 天津機器廠副工程師。

1949—1950年 華北機器公司工程師室副主任。

1950—1952年 重工業部中央機器工業局技術室科長,工程師。

1952—1955年 一機部第一設計分局副總工程師。

1955—1958年 一機部第五設計分局副局長、總工程師。

1958—1981年 第一拖拉機製造廠副書記、副廠長、總工程師。

1981—1987年 第一拖拉機製造廠顧問。

1987年 退休。

1997年底 卒於洛陽 享年82歲

生平概況

羅士瑜 羅士瑜

羅士瑜.1915年出生於天津市一個醫生家庭。1922年就讀於天津私立第一國小。1928年至1930年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後因病停學。之後於1930年8月就讀於天津新學中學校。羅士瑜自幼好學上進,省吃儉用下來的零用錢全部用於購買最有興趣的機械書籍,高中3年每學期總分都是第一。1936年畢業後,他同時考上了清華大學、協和醫學院、濟南齊魯醫學院,最後選定了他最有興趣的清華大學工學院機械系。1937年暑假,“七·七”抗戰開始,清華大學工學院遷到長沙,一學期後又搬到昆明。此時正值抗日時期,如何救國,羅士瑜下決心發奮學習,用科學知識報效祖國。在校學習期間,他對鑽研業務、技術很感興趣,學習成績在班裡總在前三名,受到清華大學副校長劉仙洲的高度評價。

清華大學畢業後,羅士瑜因學習成績好,得到系主任李輯祥的賞識,要他留下當助教,並答應兩年後送他出國留學,回國後重用。但為了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掌握工廠的技術,羅士瑜婉言謝絕了系主任的好意,遂由系主任將他推薦到昆明中央機器廠工作。

在昆明中央機器廠的五年,羅士瑜把在校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並利用業餘時間到附近研究所借閱了大量資料拓寬知識面,在他和有關同志的具體努力下,一個大型鑄造車間建設成功了,其沖天爐、鼓風機、混砂機、10噸天車都由他設計製造。兩年後提為副工程師、熱處理車間主任。後因派系影響,不讓他繼續擔任熱處理車間主任。由於很難再實現他過去的意願,1945年回清華大學工作。於同年6月他又考取了赴美留學的機會。

在美國留學的兩年,是羅士瑜理論與實際經驗有重大進展的時期。為了更多地接觸實際,他放棄了到密其根大學攻碩士的機會,先後在6個工廠實習。面對先進的技術,他如饑似渴,盡最大可能掌握各門技術。他主要學了熱處理、鑄造、鍛造、模具設計製造等技術,為日後報效祖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47年,羅士瑜從美國留學回國,到天津機器廠工作。1949年1月14日,天津解放,接收工廠的軍代表請羅士瑜擔任設計科長,同年又調到新成立的華北機器公司工程師室任副主任。

第一拖拉機製造廠 第一拖拉機製造廠

1950年,羅士瑜調任重工業部中央機器工業局技術室科長、工程師,執筆編制了機器工業“一五”發展計畫。1952年,調任一機部第一設計分局,擔任副總工程師。1955年,調任一機部第五設計分局副局長、總工程師,這期間,他負責搞了大量的工廠設計,經常深入實際,選廠址,進行科學的可行性分析,為中國機械工業的振興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1958年5月,羅士瑜調到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擔任副廠長、總工程師,1979年,兼任黨委副書記。建廠初期,為解決訂購不到非標準設備問題,使工廠儘快投產,他帶領工程技術人員搞了大量非標設備的設計和製造,節約了大量資金,為一拖的提前投產,立下了汗馬功勞。

主要貢獻

為了使一拖能更好地服務於農業,羅士瑜對原設計的單一產品54型履帶拖拉機,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改造,先後新建了一些分廠和廠房。此外,他還根據市場要求開發了輪式拖拉機和其它一些新產品,使一拖的經濟效益穩步提高。

為解決生產過程中質量與數量、生產與維修的矛盾,羅士瑜在對生產過程進行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工廠的生產過程為主線,創造了“五大計畫”平衡,保證了生產過程的科學運行。

編制機械工業的第一個五年計畫

1951年,中國要編制機械工業第一個五年計畫。此時正值羅士瑜在重工業部中央機器工業局擔任技術室科長、工程師。中央機器工業局的領導經過研究,決定由羅士瑜執筆,編制機械工業第一個五年計畫。當時,國家剛解放,機械工業處於起步階段,全國所有工具機設備只有8000多台,大部分在鐵路修理廠。且都是老式的皮帶傳動。如何使中國機械工業儘快崛起,制定好“一五”發展規劃至關重要。羅士瑜接到這個任務後心情很振奮,他看到了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逐步走向興旺發達,他感謝領導和組織對自己的信任,同時他也深感責任的重大。要設計一個國家的機械工業發展計畫談何容易,更何況是白手起家。為把計畫編好,他把自己關在一個8~9平方米的辦公室,每晚都乾到11~12點。由於當時強調計畫的保密性,規定除他執筆外,只能同正、副局長研究,這無形中加強了工作的難度。他夜以繼日,仔細研究,並參照蘇在線上器工業情況,結合中國的國情,從機器工業、汽車、拖拉機、農機、動力機械、礦山機械、重型機械、石油鑽探機械、柴油機,到具體的車床、鑽床、磨床、銑床、通用工具機占發展總數的比例,夜以繼日進行科學分析,同局領導一再反覆研究,於1952年第三季度,將中國機器工業“一五”發展規劃全部編完,得到重工業部和國家計委的肯定,為中國機器工業的早期發展立下了頭功。

機器工業 機器工業

1953年初,羅士瑜在一機部第一設計分局擔任副總工程師,這期間,他又根據重工業部的要求,創立了工廠設計機構。使中國的工廠設計部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工廠設計機構成立後,負責設計重型機械、礦山機械、汽車、拖拉機、農機、軸承、儀表等大量生產專業廠。由於他先後擔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主抓業務,因此在設計分局六年期間,共負責組織設計了大連機車車輛廠、齊齊哈爾機車車輛廠、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洛陽軸承廠、洛陽礦山機器廠、江西拖拉機廠、天津拖拉機廠、北京內燃機總廠、蘭州石油機械廠、蘇州動力機廠等22個工廠。為使工廠設計工作有條不紊,羅士瑜反覆研究、設計、編制了一套工廠設計程式和規章制度。從項目的立項、審批、投資規模,到產品圖紙、部批設計任務書、以及生產什麼零件,需要什麼設備,搞那幾種車間,達到什麼規模,動力系統,運輸系統,土建等,都做了具體要求,使設計工作有章可循,按科學程式辦事。

製造一拖非標設備

清洗機 清洗機

羅士瑜於1958年調第一拖拉機製造廠(以下簡稱一拖)擔任總工程師。當時正處於一拖的籌建階段,土建工程尚未竣工,大量設備需訂購、安裝。羅士瑜作為總工程師,他主抓工裝和設備,可是偏又遇上1958年三季度“大躍進”,全國大煉鋼鐵,國內生產非標設備的廠家因大煉鋼鐵而使契約告吹,這直接影響一拖的按期建成投產。對此,羅士瑜心急如焚,他根據廠內的情況反覆考慮後,會同廠領導商量,最後本著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武裝自己,充分發揮第一批完工的輔助工場、有色修鑄工場、鍛工工場的設備能力,自製非標準設備。於是,羅士瑜把在國外所學知識與廠內實際結合,親自組織廠內工程技術人員和幾千名技術工人,自行設計製造非標設備。當時製造的主要非標設備有:造型機、泥芯機、鑄工輸送器、加料機、鍛造加熱爐、鍛件退火爐、熱處理馬孚爐、加工線專用設備、清洗機、生產線滾道,裝配線等。到1959年,自製非標準設備3209台,占全廠所有非標準設備的97%;自製標準設備640台,占全廠標準設備的6%;自製電動機2766台,25068千瓦;自製工裝20484種,占全廠所需工裝總數的99%。前後共節約費用7000多萬元,並使一拖提前一年零兩個月交工驗收,這當中,羅士瑜身為總工程師,起了主要作用。

開發設計產品

羅士瑜在一拖擔任總工程師期間,對產品開發工作極為重視。經過他的努力,一拖先後設計、試製了75型履帶拖拉機、54/75型履帶液壓懸掛拖拉機、60/60TJ履帶式推土機、54型寬/窄履帶式變型拖拉機、75型履帶式電起動拖拉機、35/50千瓦柴油發電機組、54G/75G排灌機、160馬力工業用履帶式拖拉機、40型輪式拖拉機和150型小四輪拖拉機、665越野汽車、704產品、腳踏車等。

75型履帶式拖拉機是在老產品54型的基礎上改進的,其改動零件較少,工藝繼承性好,作業生產率提高45%~50%。

54/75型履帶式液壓懸掛拖拉機,為54/75型履帶式拖拉機的變型產品,配裝液壓懸掛裝置,機動性能好,耕作效率高,節約勞動力。

60T/60TJ履帶式推土機,是為滿足農村平整土地和水利化建設需要,在54型履帶拖拉機為主機的基礎上改進的。特別是60TJ,既所謂的“前推土後懸掛”型,既可推土,又可作為農業拖拉機使用。

柴油發電機 柴油發電機

作為廠里總工程師,羅士瑜感到,一個大廠僅生產單一的履帶拖拉機是危險的,萬一沒有銷路,工廠就要關門。他翻閱了大量國外資料,沒有一個拖拉機廠是專搞履帶拖拉機的,美國、蘇聯的拖拉機廠都是輪履並存。而分析中國的具體情況,如馬力太小,難以深耕,馬力太大,也不適宜,他選定了搞中馬力輪式拖拉機。在徵得部領導同意後,1964年,在羅士瑜的組織下,一拖根據中國廣大農村多種作業的要求,開始了40型輪式拖拉機的研製工作。1965年1月至9月,進行全套圖紙的設計、工藝審查,並試製出3台樣機。1965年12月至1966年4月,進行修改設計的技術攻關,同時進行生產準備。1970年正式投產。

150型輪式拖拉機,是羅士瑜針對廣大農村承包經營後的需要而開發的新產品。1979年,他幾次到部里找部長匯報,最終得到了許可,但開發費用由廠里自籌。於是,在他的組織下,150輪式拖拉機樣機僅9個月就試製出來了,1983年正式投產,現年產達6萬台,深受農民用戶喜愛,至今仍是一拖的主要吃飯產品之一。

1966年初,羅士瑜還根據國家計委和一機部的指示,開發設計了665越野汽車,1968年正式投產。

1969年4月,羅士瑜又根據國家計委和一機部、五機部要求,開發、設計了704坦克。1981年經驗收合格,1982年正式投入批量生產。

1981年,在羅士瑜的組織下,還試製成功26英寸和28英寸腳踏車,1982年投入生產。

在羅士瑜擔任總工程師的24年間,一拖生產的產品由原來的單一產品發展成5大系列13個品種,即75型履帶式拖拉機系列及其變型產品6種,150型小四輪拖拉機1種,704產品1種,665汽車3種,腳踏車2種。截止1981年,一拖共生產履帶拖拉機259977台,其中推土機33826台,40型輪式拖拉機31625台,665汽車1844輛,704坦克25輛,發電機組24990台,排灌機11324台。

創造“五大計畫”平衡

1961年一拖產品質量一度下降,經查原因是設備、工裝因生產忙,沒及時維修,造成精度下降。為了正確處理生產與維修、當前與長遠、數量與質量的矛盾,羅士瑜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創造了生產技術管理五大計畫平衡。即對全廠的生產計畫、設備維修計畫、工藝裝備製造和修理計畫、模具調整與毛坯鑑定計畫、工藝檢查和零件升級五個方面採取分別編制,逐月統一匯總,統一平衡,分系統歸口管理,分別進行調度和考核的辦法。

小四輪拖拉機 小四輪拖拉機

“五大計畫”平衡的主要程式是:每月28日前,分廠生產調度科根據生產調度處下達的三個月滾動計畫(第一個月是執行計畫,第二、三個月是作業準備計畫),組織分廠各科室檢查生產條件。分廠各科室查對,核實影響生產的問題,先在科內平衡解決,科內無法解決的問題,每月10日前提交分廠平衡會解決。分廠解決不了的問題,於每月12日前按系統上報專業職能處。每月15日各專業職能處召開本系統科長會議,組織系統平衡,平衡結果於18日前後反饋到分廠並報生產調度處。每月20日,分廠廠長召集各專業科進行分廠“五大計畫”平衡,分廠解決不了的項目,由生產調度科系統分類匯總,於每月22日報生產調度處。生產調度處進行覆核,轉交有關處、室,並對未解決的問題進行匯總,由廠長或生產副廠長在每月25日召集有關處、室(分廠)進行平衡和定案。

每月3日,各分廠(處)將上月的“五大計畫”完成情況報生產調度處,作為考核依據。

羅士瑜創造的“五大計畫”平衡,把生產和技術有機地統一起來,既不會因質量問題或設備維修而影響生產,也不會因生產忙而使設備年久失修,影響產品質量,較好地解決了數量和質量的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