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之曼

羅之曼是金三角當地撣幫民族首領,清末反對英夷役使族人種植鴉片,接乾而起反抗英賊。羅部很快遭到了英軍的血腥鎮壓,被迫率殘部退入深山,堅持抗爭。林洪烈起兵後,羅之曼便率部投奔,與林合兵組成了“抗英藍旗軍”。

——守土拒毒“藍旗軍”

金三角”,世人皆知,與南美哥倫比亞並列,乃世界兩大毒巢之一。然而,鮮為世人所知的是,在這裡撥下第一棵毒種的是罪惡的英國人。而同樣鮮為人知的是,為抵禦英夷的侵略、植毒,抗議割地投降的滿清當局,在棄職知府林洪烈的領導下,漢、傣兩族共組藍旗軍,在極其艱苦無助的形勢下與英賊展開了可歌可泣的鬥爭。
1825年,一支全副武裝的英國考察隊到達今天所謂“金三角‘的地區,而當時還沒有“金三角”這個名字。和在地球其它地區活動的英國人一樣,這支考察隊同樣抱著勘察地形、吞疆納土賊心。他們用當地人從未見過的先進武器,很快驅逐了大部分原住民,並以金三角北部的果敢縣為大本營,安營紮寨。通過對這片地區的全面考察,英國人認為此地非常適於種植鴉片,歷經三年試種,非常成功,於是開始在果敢、大勐洋等地開始大面積種植。而收穫的鴉片則大部分銷往中國內地,毒害國人。
當時,英賊所處的地區為中緬交界地帶,是今緬甸撣幫族(即中國傣族)的主要分布區。其中北部的果敢、班洪四縣(另兩縣名字不詳、面積不詳)隸屬中國,為雲南省管轄。因而,英賊的行動遭到了緬甸王朝的極力反對,當地撣幫族紛紛起來與之鬥爭,加之強大的清政府也出面干涉,於是很快將之驅逐。
但是,以侵略擴張為基本國策的英夷,已充分了解到緬甸的經濟價值,及其作為未來進犯中華帝國的地理戰略價值。於是很快以英屬印度為基地對緬甸開戰,兩次武裝占領,滅亡了緬王朝,並將其併入印度,作為一個省份。
1840年,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帝國慘敗。自此,五千年古老帝國的偉大尊嚴同其廣大領土一樣,被新興的西方列強迅速鯨吞蠶食。
1886年7月24日,清王朝在英夷的武力脅迫下,與之簽定屈辱的《中英會議緬甸條約》,將雲南南部的果敢、班洪四縣割讓給英夷。這樣,英夷全面控制了金三角地區,開始在這塊土地上大肆播種罪惡的種子。
林洪烈,原果敢縣知府。在果敢被割讓後,林公憤然辭去清廷另授予的車裡(景洪)知府之職,率摹下一千多忠義官兵,孤軍與英賊對抗。
羅之曼,當地撣幫民族首領,激烈反對英夷役使族人種植鴉片,接乾而起反抗英賊。羅部很快遭到了英軍的血腥鎮壓,被迫率殘部退入深山,堅持抗爭。林洪烈起兵後,羅之曼便率部投奔,與林合兵組成了“抗英藍旗軍”。
藍旗軍組成後,林洪烈為大元帥,羅之曼被封為大將軍,廣納忠勇義士,擁兵兩萬餘人,與英軍長期作戰。藍旗軍與英軍對峙長達五、六年之久,期間大量破壞鴉片田,消滅英軍有生力量,給其以有效的打擊。英夷對這支軍隊毫無辦法,於是採取外交手段向清廷施壓,要求出兵配合鎮壓藍旗軍。而腐敗無比的清政府竟然被迫接受了要求。可嘆忠義而善戰的藍旗軍兩面受敵,又無援軍,雖誓死抵抗,卻怎奈寡不敵眾,開始節節敗退。最終,林洪烈與羅之曼帶領五千將士退到薩溫江邊,遭到英軍和清軍的合圍。五千精英終於彈盡糧絕,血染薩溫江,全部壯烈犧牲。
藍旗軍失敗後,英夷即暢通無阻的役使當地人民大力種植鴉片,最終使金三角地區成為今天的鴉片基地,成為包括當今英國政府在內的西方國家當局所強烈指責的毒品發源地。而本屬中國的果敢、班洪四縣至今一直由緬甸控制。

筆者在獲得資料撰寫本文時,感觸良多,然總結有三:

1) 由衷嘆服以林洪烈為首的藍旗軍將士,在南疆極盡艱苦的環境下,孤軍奮戰保衛國土,最終捐軀,權權愛國之心不言自明。尤其是林洪烈大帥,在當時社會以作官為人生最大追求的人文環境下,在邊地知府即是說一不二的“土皇帝”的社會現實狀況下,同時也是在國土淪喪、邊民即將被奴役的屈辱時局下沒有苟且偷生,毅然辭官,選擇了浴血抗爭的道路,雖最終失敗獻身,卻以自己的生命書寫了又一篇中華民族傲然不屈、守土拒毒的偉大篇章,決不能為我們這些後世子孫所忘記!!!!!!!!!!
2) 百年屈辱史,古老帝國喪失了無盡疆土和尊嚴。然而在關注蒙古、庫頁、硫巰,欣喜於港、澳回歸的同時,我們絕不能忘記遙遠南疆還有一塊領土為異國控制。如不能將這些失地收回,我輩如何面對為我們開疆拓土、浴血守邊的列族列宗??????
3) 在當今反毒事業上,英國是走在最前列的國家之一。表決心、撒鈔票,支援國際禁毒組織,自認受害最深,作“苦菜花”狀。但不知其是裝傻還是真傻,最早的大毒販子,比現在的“哥倫比亞販毒集團”或“金三角販毒集團”大不知多少的販毒組織,就是浪漫、溫柔、賢淑、富餘愛心的黛安娜王妃她前婆婆的老祖宗!!!!!!!而從建軍性質、活動宗旨等方面來說,“抗英藍旗軍”是世界上最早的武裝禁毒組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