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是指腦血栓形成或腦血栓的基礎上導致腦梗塞、腦動脈堵塞而引起的偏癱和意識障礙。腦血栓形成多在50歲以後起病,男性較多,常於休息、靜止或睡眠時發生症狀,發病情況較腦出血緩慢。常有先兆症狀,如頭暈、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等,在血壓低時更易發生。少數病人可有淺、中度昏迷,約在24小時左右逐漸清醒,腦脊液檢查正常。臨床表現因病變血管部位不同而異,腦血栓形成多在起病後幾天內病情可趨穩定,2-3周后由於水腫消退和側枝循環建立而症證逐漸減輕。腦栓塞患者常有心臟病、骨折、腫瘤以及某些臨床操作的影響如靜脈注射,人工氣胸、氣 腹、腦動脈造影等,突然發生神經症狀時,即須考慮有腦栓塞可能。

缺血性中風的臨床症狀

症狀

1.一側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軟弱無力、嘴歪、流口水。這是由於大腦供血不足,使大腦支配軀幹的神經通路受損。

2.突然出現說話困難,或聽不懂別人的話。這是由於大腦皮層供血不足,影響了語言中樞。

3.突然感到眩暈,搖晃不穩。這是由於小腦供血不足,影響其平衡功能。上述預兆可以是暫時性的,過些時候就消失,也可能反覆發作,或逐漸加重。

缺血性中風

少數病人可有淺、中度昏迷,約在24小時左右逐漸清醒,腦脊液檢查正常。臨床表現因病變血管部位不同而異,腦血栓形成多在起病後幾天內病情可趨穩定,2-3周后由於水腫消退和側枝循環建立而症證逐漸減輕。腦栓塞患者常有心臟病、骨折、腫瘤以及某些臨床操作的影響如靜脈注射,人工氣胸、氣 腹、腦動脈造影等,突然發生神經症狀時,即須考慮有腦栓塞可能。腦栓塞起病急驟,可有短暫的意識障礙,常發生於大腦中小動脈,可出現偏癱、 失語或有局限性癲癇。腦栓塞的栓子可能被血流推向動脈的遠端,或被沖碎而分散進入更小的動脈,故症狀和體徵可於短期內有明顯好轉。

預防

老年人以腦血栓形成引起的缺血性中風最為多見。平時注意以下幾點,對於預防此病大有幫助。

1)視先兆中醫古書中,多有中風、半身不遂先兆的描述。如元代醫家羅天益所著《衛生寶鑑》中說:"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必有中風之疾也"。這些症狀與現代醫學所稱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相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一種歷時短暫,症狀較輕,且在24小時內能完全緩解的神經症狀,它往往與腦血栓形成的早期表現相同。前者是腦的微血管堵塞,或者腦細胞輕度缺氧,如果能及時建立和開放側支循環,能使缺血部位腦細胞的功能得以恢復;後者則是較大血栓形成,致使某支腦血管梗塞,部分腦細胞缺血壞死。有人統計,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於12~36個月內發生中風的占40%~60%。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表現為頭暈、眼花、走路不穩、突然單側肢體肌力減退、口舌麻木、說話不清、吞咽困難等。這些症狀雖可自行消失,但必須馬上到醫院檢查及治療,切不可以為症狀消失就萬事大吉了。否則進一步出現偏癱、口角歪斜、一隻眼睛失明等,就真正發生中風了。

2)合理飲食老年人儘可能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飲食,應以素食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這樣可以避免血液中脂質過多,預防動脈硬化,減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3)慎用藥物過量服用降壓藥物,尤其睡眠前大量服用,可使血壓大幅度下降,影響大腦的血液供應,血流減慢,促使腦血栓形成。長期大量服用利尿藥,使體內水分從尿中排出,如不及時補充,則體內失水過多,血液濃縮,粘稠度增高,血流減慢,易形成血栓。在套用止血敏、安絡血等止血藥時,會因血液凝固性增加而促進血栓形成。所以老年人在套用上述藥物時,應嚴格遵守醫囑,不能擅自加大劑量和改變服用方法。

4)益氣活血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常用黨參、黃芪等補氣;丹參、川芎、地龍、紅花、益母草、王不留行、澤蘭葉等活血化瘀,可預防腦血栓形成。補陽還五湯是一個很實用的處方:生黃芪30g,當歸12g,赤芍15g,地龍9g,桃仁9g,紅花6g。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14天。

5)體育鍛鍊進行適當的體育鍛鍊或體力活動,可使心臟維持較好的功能,即使血液和血管方面有些潛在性發病因子的話,也可以有較好的代償能力。

6)飲食:喝冬瓜湯可以預防熱中風。

據衛生部門統計,每年的6~8月份都是中風的高發期,氣溫越高,危險性越大,因此又稱之為“熱中風”。 建議平時喜歡煲湯的中老年人,可以在炎熱的夏季煲些解暑湯用來清熱解暑。

取鮮荷葉一張、冬瓜500克、食鹽少許,將鮮荷葉洗淨,鮮冬瓜連皮,加清水五碗煲湯,鹽少許,湯成後食冬瓜並飲湯。且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

另外,中老年人還要經常測血壓、血糖、血脂等中風危險因素,如有異常,應及時採取防範措施。

腦血栓形成的病因

主要是動脈硬化和高血壓。常因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心律失常、休克、暈厥、失水、產後出血、疲勞和睡眠等,引起血壓降低,血流緩慢,血粘度增加或血液凝固性異常增高而產生血栓形成。 引起腦血栓形成的其他原因有腦部各種感染性 疾病、鉤端螺鏇體病、頭部外傷和紅細胞增多症等。腦栓塞的病因為原來有心臟病的患者,例如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房纖維性顫動,心肌梗塞而產生的壁血栓、細菌性心內膜炎的贅生物均可脫落而成栓子。肺部或盆腔感染、下肢的靜脈血栓形成和某些寄生蟲病也可引起腦栓塞。其他尚見於胸科手術、氣胸、氣腹或減壓病的氣栓塞、長骨或脂肪組織損傷的脂肪栓塞和肺癌等癌細胞的栓塞。

腦血栓形成的主要診斷依據為動脈硬化、高血壓的老年病人,在1-2天內逐漸出現偏癱和意識障礙者。腦栓塞的主要診斷依據為有患心臟病、肺部感染、骨折等病史而突然發生偏癱和意識障礙者。近年來對缺血性中風的診斷可依靠CT檢查,在病理上腦血栓形成後病變血管所供應的腦組織即發生梗塞、局部水腫、周圍組織充血,經數小時至數日後,病變區發生腫脹,缺血性壞死和軟化,有時也可為出血性梗塞,壞死組織逐漸液化而形成囊腔,最後可遺留黃色萎縮疤痕。腦栓塞的病理變化與腦血栓形成大致相同。

現代醫學對缺血性中風的治療可用低分子右鏇醣酐靜脈滴注,以稀釋血液,減少血粘度和血細胞積聚,增加血流速度,有利於微循環以及套用血管擴張藥物和抗凝療法。

本病在中醫學中歸屬“中風”範疇。本病一般比出血性中風為輕,故出現中風之中經絡者較多,中臟腑者較少,脫證者更為少見。

水蛭素與缺血性中風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神經內科常見病之一,也是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的常見併發症,約占全部腦卒中的70%,致殘率較高。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目的是降低致殘率,提高病人生活質量。超早期(3h)溶栓治療,可挽救缺血半暗帶神經細胞。但大多數患者入院時已錯過溶栓時機。因此,對此類患者應進行積極抗凝治療。抗凝目的是干預凝血過程,改善缺血病灶周邊區域的高凝狀態,減少管腔內血栓再形成及進一步阻塞,改善側支循環,搶救缺血半暗帶區神經細胞,減輕神經功能缺損。低分子肝素鈣抗凝作用依賴血漿中AM-Ⅲ的存在,與其結合後抑制凝血酶的作用,阻斷凝血過程。其治療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有明顯效果,可改善預後,降低致殘率和病死率。

水蛭素的抗凝作用有別於肝素,它是迄今最強的特異性凝血酶抑制劑,與凝血酶以等摩爾比結合,能與血漿中游離的及凝血塊中與纖維蛋白結合的凝血酶結合,從而阻斷凝血過程,防止血栓延伸。其作用不依賴於內源性抗凝因子。重組水蛭素只是63位酪氨酸未被硫酸化,其作用低於天然水蛭素。研究顯示:其能抑制因缺血所致的凝血酶形成,防止繼發性微血栓形成,增加缺血周邊區域血流,挽救瀕危的神經細胞。其在第四周仍能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其機制有待研究。已知凝血酶在腦出血腦水腫中的作用已闡明,水蛭素能明顯抑制這一過程,減輕腦水腫。另有研究顯示水蛭素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安全、可靠,不增加出血率。

症狀

l、發病時間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發作性神經功能缺失,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反覆發作,缺血性中風的症狀可緩解。

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

(2)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

持續時間可超過24小時,達數天至數周。可完全恢復。

(3)進行性腦卒中

數小時至數天內神經功能障礙可進行性加重。

(4)完全性腦卒中

神經功能障礙持續3周以上,症狀較重,缺血性中風的症狀可伴意識障礙。

2、臨床表現

(1)頸內動脈系統

突發肢體無力至偏癱、偏身感覺障礙或矢語(主側半球),也可表現為單眼黑蒙,少數病人可發生意識障礙。

(2)椎基動脈系統:最常見為眩暈、同向偏盲、面癱、耳鳴、吞咽困難也可出現,部分病人可表現為復視和其濟失調。

檢查診斷

(1)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胸部X線攝片及監測血壓等,可提供原發疾病的徵象,如高血壓病及不同類型的心臟疾病等。

(2)頭顱X線攝片有時可發現頸內動脈虹吸部有鈣化影;梗死範圍較廣者可在發病2-3日後出現中線波移位,持續約兩周。

(3)腦血管造影可發現動脈閉塞或狹窄的部位,腦水腫所致血管受壓、移位和側支循環等情況。

(4)腦CT及核磁共振(MRI)檢查可顯示腦梗死的部位、大小及其周圍腦水腫情況和有無出血徵象等,是最可靠的無創性診斷手段。

治療

1.病因治療

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的治療。

2.內科治療

(1)一般治療

缺血性中風的治療包括呼吸道通暢、水電解質平衡、抗感染等。

(2)防治腦水腫

出現腦水腫時,可採用脫水劑治療。

(3)抗血小板凝聚治療:腸溶阿司匹林25~50 mg、每日2~3次,可減少TIA和腦卒中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與雙嘧達莫(潘生丁)25mg、每日2~3次聯合套用,可增強療效。

(4)改善微循環

採用低分子右鏇糖酐、丹參等治療。

(5)抗凝治療

適用於急性期腦血栓形成,但慎重選擇抗凝劑,常用抗凝劑有肝素、雙香豆素等。治療期間嚴密檢測出凝血時間。對有出血傾向的患者,缺血性中風的治療如嚴重肝腎疾病、活動性潰瘍及高齡等忌用。

(6)溶栓治療:對腦血栓形成急性期(發病後6~12小時內)行血管造影,採用神經介入插管技術,在血栓處注入尿激酶或組織纖維蛋白酶原激活物(tPA),進行溶栓。

3.外科治療

缺血性中風的治療包括顱內外血管吻合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大網膜顱內移植術、導管擴張和支架術。對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出現腦水腫,可行去大骨瓣減壓術。

預防

亞油酸預防缺血性中風

據出版的《中風》雜誌報導,亞油酸能夠保護大腦免於缺血性中風。日本科研人員推測,這種保護作用可能是得益於血壓降低、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和紅細胞變形性增加。

在一項前瞻性嵌套式病例對照研究中,日本筑波大學的Hiroyasu Iso博士及其同事測定了血清脂肪酸,並將此作為中風的潛在危險因子。該小組研究了參加心血管危險性調查的7450例年齡在40到85歲之間的日本人的冰凍血清標本。他們共發現197例中風,每一病例都與三例對照相匹配。

在197例中風病人中,75例為出血性,122例為缺血性。研究人員發現中風病人的亞油酸和花生四烯酸比例較對照者低。另外,他們的飽和及單一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兩組的n3多不飽和脂肪酸比例相似。

在校正高血壓、糖尿病、血清總膽固醇和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後,與亞油酸增加5%相關的多元優勢率在出血性中風為0.81,總中風為0.72,缺血性中風為0.66,陷窩梗塞為0.63。在校正其他脂肪酸後,亞油酸和缺血性中風之間的關係仍然非常明顯。

Iso博士的研究小組認為,總體說來,這一研究結果支持飲食中攝入亞油酸預防缺血性中風的潛在重要性。他們建議進行臨床試驗來證實亞油酸攝入和缺血性中風危險性之間的因果關係。

喝葡萄酒可以預防女性缺血性中風

長期飯後喝紅葡萄酒的女性可以降低缺血性中風的發生機會。

美國研究人員針對224名發生過局部缺血性中風、年齡從15歲到45歲的女性進行研究,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針對她們的飲酒狀況和生活型態進行訪問調查。

結果顯示,比起滴酒不沾的女性,平均每天喝兩杯葡萄酒的女性,發生局部缺血性中風的機率少了40%到60%紅葡萄酒中富含黃酮成份,法國人因為長期地喜歡喝紅酒,發生心血管病變的機會遠比其它的國家為低,除了紅酒以外,紅葡萄汁也同樣地具有相似的保健功能,市面上售的葡萄子更是其成份的濃縮,具有強化血管,預防心臟血管病變的功效,紅酒酒和紅葡萄汁中含有非常豐富的各種抗氧化物,因此對於對抗自由基很有幫助,尤其是防止心血管疾病與 老年痴呆 症等慢 性病 ,因為它們能夠清除自由基,所以很受注目,問題是,紅酒雖然含有抗氧化物黃酮,但是高含量的酒精卻也讓人不能喝多,尤其是不能喝酒者,喝紅酒可能沒辦法健康就醉了。

如何預防缺血性中風

首先,老年人應注意合理的飲食,儘量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可以避免血液中脂質過多,預防動脈硬化,減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其次,老年人應正確服用降壓藥物,而且避免睡前服用,以免因血壓大幅度下降,影響大腦的血液供應,血流減慢,促使腦血栓形成。可使長期大量服用利尿藥,使體內水分從尿中排出,如不及時補充,則體內失水過多,血液濃縮,粘稠度增高,血流減慢,易形成血栓。在套用止血敏、安絡血等止血藥時,會因血液凝固性增加而促進血栓形成。

此外,可多食用一些益氣活血的中藥,可用黨參、黃芪等補氣;用丹參、川芎、地龍、紅花、益母草、王不留行、澤蘭葉等活血化瘀,可預防腦血栓形成。

再次,老年人還應進行適當的體育鍛鍊,使以及維持較好的功能,即使血液和血管方面有些潛在性發病因子的話,也可以有較好的代償能力。也可以此來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避免受到感染而產生其它疾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