繒國

鄫國附庸魯國和到晉國進貢的訊息,還是被相鄰的莒、邾兩國得知,遭到兩國的堅決反對。 鄫國附庸魯國和到晉國進貢的訊息,還是被相鄰的莒、邾兩國得知,遭到兩國的堅決反對。 莒國人排斥鄫國太子巫,宣布立莒國的鄫子外孫為鄫國國君,入繼鄫子。

繒國夏區域中的繒國位置
夏代封國,位於今山東省蒼山縣向城西北鄫國故城遺址。 公元前2053年,是夏代少康時期,在位22年,史稱“少康中興”。少康靠其母親“緡”的教育培養,實現了復國大業。“緡”是編織紡彈的高手。“荏染柔木,言緡之絲”,用彈性較好的木條、絲繩(弦)製成弓,弓以柔發剛,以近制遠。成為當時的先進生產工具。可以用來射獵、彈打絲麻。緡將掌握的結繩、紡線、織繒技術,傳給他的子孫。少康傳位給長子杼(一作予),“杼”是為織布用的梭子,是“緡”的長孫。少康次子曲烈(也叫烈曲)的方國封地被命名為“繒”(後作鄫)。曲烈是鄫國的始封國君,城邑在今魯南的繒國故城遺址。 因繒國介于山丘平原地區,北接沂蒙山區,南連淮水湖泊,東西泇水環抱,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桑樹柞櫟成林,適宜養蠶抽絲。曲烈天生神異,精勤思考,擅長製作與發明,曾發明用來求直角的矩尺、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形漁網(罾)、射鳥用綁絲繩的箭(矰)、製作蒸飯盛菜用的陶器(甑)、以及教導族人織出各種圖案的絲織品(繒)。“繒”本義為絲織品的總稱。繒國以生產絲織品“繒”為名,說明“繒”從立國之始,就已經掌握了相當先進的絲麻紡織技術,並把桑麻絲織生產作為立國之本,是華夏文化中桑蠶生產絲綢文化的主要發源地。華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夏朝是奴隸制社會的開始,這時已進入“青銅時代”。手工業的發展,制陶技術、桑麻編織已成驅使奴隸勞動的專門行業。到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西方人認識了絲綢。中國一詞在希臘古語裡意思是絲。Seres一詞的語源為Ser,即中文“繒”的譯音漢代以前稱絲綢為繒,故世界各國把中國叫“Seres”,即“繒國”之意。
西周時期將封國國君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五級以下還有第六級“附庸”。 齊、魯是侯爵大國,繒國是先王夏禹後裔的姒姓封國,由部落方國“繒”改為城邦之國稱“鄫子國”,被周王室封為子爵,與郯、莒、邾等國地位相同,法定面積25平方公里左右。
東周時期也稱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發生重大社會變革的時代。國君鄫子娶魯僖公(前659年-前627年)之女季姬。 季姬之子應是鄫國國君的法定繼承人。但不久鄫子又和莒國攀親,娶莒女為妾,並受其寵愛。前644年(魯僖公十六年)12月,鄫國遭到南方淮夷軍隊的侵凌。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 的旗幟,在淮地(今江蘇省盱眙縣)會合魯、宋、陳、衛、鄭、許、邢、曹八國國君,策劃救援鄫國,並幫助鄫國築城以防禦淮夷人的進犯。前640年6月,《左傳》記載:宋襄公子滋甫邀滕、曹、邾、鄫等國會盟於曹國(今山東定陶)之南,鄫子本應按時與會,但遲至二日,未能按時參加,只能趕到邾國與邾子相會,得罪了正在謀求霸權的宋襄公。因鄫國與東夷人有世仇,宋大夫公子子盪建議宋襄公以鄫子祭東夷立威,宋襄公指使邾文公將鄫子扣留,綁架鄫子至東夷人神社次睢之社(今臨沂,鄉人稱之為食人社),竟然殺掉鄫子並肢解烹煮來祭祀睢水之神,以此殘忍的手段威脅東方小國向西方諸國臣服。
591年秋,鄫國遭到邾國入侵。邾國是僅次於齊、魯的國家。邾國在北邊與魯國接壤,東南與鄫國相鄰,其國力較強,有600乘戰車的軍事力量。鄫君率部抵抗,由於敵強我弱,鄫子世美被邾國戕殺。太子時泰即位鄫君後,鄫國力量弱小無力向邾國復仇,便請求魯國保護。為保護弱小的鄫國,魯國的軍隊在向邑(今向城)、蔇(今車輞)、次室(今蘭陵)等地駐紮,鄫國漸成為魯國的附屬之國。
前569年初冬,魯襄公去到晉國,晉侯宴請襄公時,襄公請求晉國國君同意把鄫國作為魯國的附庸,晉悼公不答應。魯國大夫孟獻子解釋說:“由於魯國緊挨著仇敵齊國,還是願意堅決事奉晉國,沒有耽誤晉國君王的命令。鄫國並沒有向晉國的司馬交納貢賦,而晉國君王的左右卻經常對我國有所命令,魯國地域褊窄狹小,交納貢賦少,無法滿足晉國的要求就是罪過,魯國因此希望得到鄫國的貢賦支持晉國。”晉悼公聽後同意了魯國的請求。前568年春,鄫國在魯國的安排下,鄫君時泰派太子巫和魯國大夫叔孫豹一起,帶著貢品,千里迢迢,出使晉國,和晉國君侯作私人會晤,終於在稱霸的晉國國君面前完成了鄫國附屬魯國和進貢晉國的手續。鄫國附庸魯國和到晉國進貢的訊息,還是被相鄰的莒、邾兩國得知,遭到兩國的堅決反對。鄫國附庸魯國和到晉國進貢的訊息,還是被相鄰的莒、邾兩國得知,遭到兩國的堅決反對。莒國認為,鄫國附魯是魯國的兼併和稱霸行動,將會危及莒國安全,因而率先行動,還未等鄫太子巫返回,莒國便殺害了鄫君時泰,鄫國又一位國君作出犧牲。莒女是鄫君之繼室,所生女兒返嫁於莒,女與莒人生子,是為鄫國國君的外孫。莒國人排斥鄫國太子巫,宣布立莒國的鄫子外孫為鄫國國君,入繼鄫子。前568年10月,鄫國西臨的邾國出兵進犯。為救援鄫國,身材矮小的魯國大夫臧孫紇率軍攻入邾國。當魯軍前進到狐駘(今山東滕州東南)時,和邾國軍隊發生激烈戰鬥,結果魯軍大敗,傷亡慘重。
鄫國滅亡後,鄫地為魯國南部邊陲,由季孫家族設定的魯國次室管轄。鄫國太子巫歸屬魯國,取曾為氏,太子巫成為魯國臣民和曾姓始祖。
國君
一世典烈,二世炫忠,三世坤仁,四世祿,五世浩源,六世富方,七世焜,八世伯基(至此天下歸湯),九世銳,十世汪,十一世志梁,十二世煌,十三世相奎,十四世世鑒,十五世政治,十六世模,十七世瑞煥,十八世垠,十九世錦容,廿世洪,廿一世桂茂,廿二世昭,廿三世培元,廿四世矽,廿五世允漆,廿六世杞,廿七世燋熹,廿八世塤和,廿九世成銳,卅世一猜,卅一世椿,卅二世炯,卅三世坦,卅四世銷,卅五世福波,卅六世時榮,卅七世炳,卅八世均柞,卅九世鈴,四十世仁,四十一世一松,四十二世炲,四十三世墅,四十四世鎮玉,四十五世滬,四十六世祥博,四十七世炻,四十八世台埕,四十九世字鑒,五十世沛,五十一世朴,五十二世世美 ,五十三世時泰。時泰時被莒國所滅,太子巫逃亡至魯國,鄫國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