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文廟

績溪文廟

績溪文廟被稱為江南第一學宮,形成和發展已近千年,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績溪文廟,坐落在安徽省績溪縣城內北大街西側,距績溪縣三雕博物館僅百餘米。績溪文廟以南北為中軸線,作東西對稱布局,由南至北,依次是廟門、欞星門、泮宮坊、伴池浮橋、戟門、露台、東西兩廡、大成殿。面闊38.55米,進深172.45米,占地面積6647.95平方米。績溪文廟的形成和發展已近千年,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它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儒家思想及興教育才和地方文史的珍貴立體資料和重要實物例證。

文廟簡介

績溪文廟,坐落在績溪縣城內北大街西側,江南第一學宮的廟門臨街巍然聳立,與已開放的胡雪岩紀念館相毗鄰,距績溪縣三雕博物館僅百餘米。績溪文廟以南北為中軸線,作東西對稱布局,由南至北,依次 是 廟門、欞星門、泮宮坊、伴池浮橋、戟門、露台、東西兩廡、大成殿。面闊38.55米,進深172.45米,占地面積6647.95平方米。據清嘉慶《績溪縣誌》卷五《學宮》載:“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縣孫銀槎倡議重建文廟,至四十八年(1783),知縣張邦桓率紳士晨夕堇功乃成。殿五間;前築露台,砌石欄;東西兩廡各七間,廡旁各兩間;戟門五間,門東兩間為齋明所,西兩間為宰牲所;重浚泮池;修泮宮坊及石橋、圍牆、欞星門”。由此證實現存的文廟建築一一伴池伴橋、東西兩點大成殿為清乾隆年間所建。而其餘建築除廟門外雖當時未作修復,然其平面格局猶在。只要是遊覽過績溪文廟的人就能真正領悟“其廟貌尊嚴,亭宇整飭,規模甲於江南”的內涵,更覺今天的績溪人給予文廟江南第一學宮的提法確是名副其實,再無異議了。

文廟詳情

踏入廟門,只見松柏蒼翠,泮池如月,虹橋飛架,雕欄玲瓏,古韻幽幽,實為洋瀏覽憑弔之佳境。雖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又造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大成殿、東西兩廡便是績溪文廟建築風格的集中體現,占地面積共1185平方米。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者”。前跳廟門,兩側接東西長廡,檐廊迴繞,院落開闊,中鋪石板,為晉謁道。大成殿面闊、進深皆15米,建築面積260平方米。重檐歇山式屋頂,正脊為三路花磚砌築,兩端飾以鰲魚.脊中置葫蘆頂。木結構運用明袱、草架並用之做法,以斗拱承挑屋檐。青瓦飛檐,斗拱承托,巍峨壯觀。大成殿明間上首高懸“萬世師表”巨匾,其下為孔子塑像,並設祭壇,遊人可在此憑弔祭拜。東西兩廡,單坡式屋頂。績溪文廟大成殿及東西兩廡的梁架結構及天花藻井遍飾彩繪,至今保存完好。這些彩繪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更是皖南及至安徽文廟建築中罕見的民間藝術珍品,充分體現了績溪文廟的文物價值。此外,殿前露台兩側古植金桂、銀桂各一株,長勢旺盛,金秋時節,滿院飄香,沁人心脾。
如果你知道“邑小士多,代有聞人”是古人對績溪民俗崇尚習儒、耕讀不輟的讚譽,以及績溪人“三代不讀書,好比一窩豬”這句俗語,你就不難理解“績邑於微屬為彈丸,而學宮宏敞巨麗甲江南(清順治六年, 教諭端茂杞《重修聖廟碑記》的緣由了。由此也可見績溪文廟在傳播歷代文化及興教育才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觀績溪文廟,其平面布局嚴謹工整,主從分明,重點突出,實不愧為“其廟貌尊嚴,亭字整飭,規模甲於江南”的史書記載。
績溪文廟的形成和發展已近千年,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它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儒家思想及興教育才和地方文史的珍貴立體資料和重要實物例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