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剛柔

③剛柔,則五行生剋之數: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剛柔,則五行生剋之數”。 “不足用補,有餘用泄”。

作品內容

既識神骨,當辨剛柔。剛柔①,則五行生剋之數。不足用補,有餘用泄。訊息與命相通。
既識神骨,當辨剛柔②。剛柔,則五行生剋之數③,名曰“先天種子”④,不足用補,有餘用泄⑤。訊息與命相通⑥,此其較然易見者。

作品注釋

①剛柔:剛柔是相互對立又統一的一組矛盾概念,在性質上,剛與陽相配,柔與陰相配,即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陰陽是古代哲學、醫學、宗教和神秘文化廣泛使用的一組概念,在生活中有許多陰陽概念,即一正一反。比如:
陽:男晴太陽上直外成功大……
陰:女雨月亮下曲內失敗小……
作為事物的兩方面,陽顯於外,陰蘊於內,雙方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如果有一方失去衡態,就會發生變化。比如說,事物的內和外,外消失了,也就無所謂內。
②既識神骨,當辨剛柔:既,已經。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認識並辨明了神骨問題之後,還應分辨清楚什麼是剛,什麼是柔。
③剛柔,則五行生剋之數: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生,五行之間的相互促進和推動。克,五行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約束。古人認為,五行既是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也是陰陽運動的外化形式和轉化方式。五行就是五種能夠為人所用的基本元素。《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辣),稼穡作甘。”五行之間具有既相生又相剋的關係。所謂相生,就是五行中的一種元素對另一種元素具有生髮促進作用,如木生火火生土等。所謂相剋,就是五行中的一種元素對另一種元素具有抑制約束作用,如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生剋的規律是: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④先天種子:先天,即遺傳。種子,生命力。這句話的意思是:剛和柔是先天遺傳下來的生命力。
⑤不足用補,有餘用泄:不足,指陽剛不足或陰柔不足。補,補充,彌補。有餘,指陽剛有餘或陰柔有餘。在《老子》第七十七章中說道: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泄,削弱,減弱。陰陽五行家認為,陽剛和陰柔之間必須保持均衡,任何一方不足或有餘,都不是最佳狀態。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某一局部有所不足,其他部位可以對它進行彌補;如果某一部位有餘,則其他部位可以對它進行削弱。
⑥訊息與命相通:消,陽剛去而陰柔來,或曰陽剛減弱而陰柔增強,易學家稱之為“消”。息,陰柔去而陽剛來,或曰陰柔減弱而陽剛增強,易學家稱之為“息”。這句話的意思是:陽剛、陰柔的羸虛消長,都與人的先天命數相關聯。

作品譯文

在鑑識神骨之後,應當進一步辨別剛柔。剛柔是五行生剋的道理,道家叫做“先天種子”,不足的增補它,有餘的消泄它,使之剛柔平衡,五行和諧,盈虛損益與人的命運相通,這是在對比中就很容易發現的信息。

作品賞析

五行學說的產生,至今未有定論。易學界認為,五行學說應是與陰陽學說同時產生的。史學界則認為五行的創始人是孟子。哲學界卻認為其產生於西周,最早見於《尚書・洪範》。三種意見一直相持不下。
五行為金、木、水、火、土,它們各有各的屬性:
“木”具有生髮、條達特性,
“火”具有炎熱、向上特性,
“土”具有長養、化育特性,
“金”具有清靜、收殺特性,
“水”具有寒冷、向下特性。
五行既然相生,也必相剋,但除金克木、木克土……的順克外,還有逆克現象,如土旺木衰,木反受土克;木旺金衰,金反受木克;水旺土衰,土反受水克;金旺火衰,火反遭金克。這種逆克,又叫五行反侮。古人在預測和判斷人的命運時,要求人相既要充分合乎自然性,又要充分合乎社會性,而合乎自然性和合乎社會性落到實處,就是符合陰陽五行的運動變化規律――即陰陽互轉、五行生剋之規律。
在這裡提出“神”和“骨”為相之本,有本才會有種子,因此在本章中認為“剛柔”是相的“先天種子”。換句話說,“神”和“骨”很重要,而“剛”與“柔”同樣很重要,“辨剛柔”,方可入道。
“剛柔,則五行生剋之數”。五行,前面已講過,這裡不再多述。如果人觀五行中的某一“行”不足,其他部位都可以加以彌補,即《老子》中所言的“損有餘而補不足”,如果一“行”有餘,其他部位就可以加以削弱。這就是比較中和平衡的“剛柔相濟”。比如說,如果眼睛的形或神不足,而耳朵的神和形卻有餘,那么耳朵的佳相就可以彌補眼睛的不足,反之亦然。
“不足用補,有餘用泄”。這個思想在陰陽五行中是辯證的重要體現。比如金旺,所謂物及必反,剛極易折,則用水來泄金之旺;如水太弱,不足以濟事,則用金來生水,助其弱勢。這種總體觀念,可克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觀點。在運用“不足用補,有餘用泄”時,應遵循事物圓虛消長之理――即陰陽均衡,剛柔相濟,五行和諧統一的規律。

作者簡介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