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密伴星吸積

緻密伴星吸積

在雙星系統中,較大質量的恆星,演化的速度也較快,所以比較早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等緻密星體。 就是想像中藍巨星的氣體,被吸積形成緻密星體周圍拱星盤的情形。 低質量X射線雙星的主星是一顆緻密星(中子星或黑洞),伴星的質量較低,通常小於1倍太陽質量,軌道周期從數分鐘到數百天不等。

簡介

白矮星-內部結構模型圖白矮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大多數的恆星是雙星系統.或多星系統的成員,所以相較之下,我們的太陽顯得非常特殊。在雙星系統中,較大質量的恆星,演化的速度也較快,所以比較早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等緻密星體。後來,較低質量的伴星演化到巨星的階段,它的外層大氣可能會膨脹到很靠近這種緻密星體,並且掉進這些天體裡。就是想像中藍巨星的氣體,被吸積形成緻密星體周圍拱星盤的情形。低質量X射線雙星的主星是一顆緻密星(中子星或黑洞),伴星的質量較低,通常小於1倍太陽質量,軌道周期從數分鐘到數百天不等。其X射線輻射是由於伴星充滿了洛希瓣,部分物質被主星所吸積所致,這叫做“洛希瓣盛溢”。它們的X射線譜較軟,少數有表現為X射線脈衝,多數有X射線暴和準周期震盪現象,並且很少發生交食。低質量X射線雙星的大部分輻射以X射線的形式釋放出來,因此在天空中屬於較明亮的X射線源,但在可見光波段很暗淡,視星等大約在15到20等。這類雙星截至2006年已經在銀河系中發現了大約100顆,其中有13顆位於球狀星團中。它們沿銀河系核球的方向和球狀星團中分布比較集中,而在銀盤上則很彌散,屬於年齡109年的年老星族。

中子星-內部結構模型圖中子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一顆典型的低質量X射線雙星是4U1626-67,其主星為1.4倍太陽質量的X射線脈衝星,伴星為0.1倍太陽質量的矮星,在半徑不到太陽半徑的軌道上環繞主星運轉,軌道周期為42分鐘。武仙座X-1也是一顆典型的低質量X射線雙星。

吸積是圍繞年輕恆星的星盤入面的碎片漸漸變大,最後形成行星的過程;即是天體通過引力“吸引」和“積累」周圍物質的過程。吸積過程廣泛存在於恆星形成星周盤行星形成雙星系統活動星系核伽瑪射線暴等過程中。吸積在天體物理學中是比核聚變等其他能源更高效的產能方式。例如發生在黑洞或中子星周圍的吸積過程能夠將被吸積物質靜質量能的10%以上轉化為輻射的能量。由於被吸積的物質往往具有角動量,因此會形成吸積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