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雪花

緬雪花

緬雪花為常綠小喬木,原產巴拿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株高2-4公尺,葉子典型特徵 全株枝葉光滑;枝幹直挺生長,嫩枝綠色,成熟枝灰色;枝條圓筒形,粗壯而帶肉質,無毛,具豐富乳汁,落葉後具明顯葉痕。

基本信息

名稱分類

緬雪花 拉丁學名:Plumeria pudica
英文名 Bridal bouquet
別名 戟葉雞蛋花、戟葉緬梔、匙葉緬梔、劍葉緬梔、白緬梔、潔緬梔。
科屬 夾竹桃科Apocynaceae, 緬梔屬 也叫雞蛋花屬Plumeria

主要特徵

概述

緬雪花為常綠小喬木,原產巴拿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株高 2-4 公尺,全株枝葉光滑;枝幹直挺生長,嫩枝綠色,成熟枝灰色;枝條圓筒形,粗壯而帶肉質,無毛,具豐富乳汁,落葉後具明顯葉痕。其樹姿屹立傲然,有別於尋常緬梔的圓傘型樹冠,葉片戟形或匙形,頂端短漸尖或突尖,花大而白,多而錦簇,不但花期極長,近乎全年,還具有終年常綠不凋、生長迅速及早熟的特性,株高約 1 公尺就能開花,堪稱緬梔類植物中最珍奇獨特、花葉俱美的新興品種。

葉子

葉互生,簇生枝端,戟形匙形,長 20-30 公分,寬 2-5 公分,頂端短漸尖或突尖,基部狹楔形,全緣,薄革質;葉面深綠色,中脈凹陷;葉背淺綠色,中脈稍凸起;兩面均平滑無毛,僅葉背之中脈邊緣被柔毛;羽狀側脈 30-40 對,兩面扁平,近水平橫出,未達葉緣網結成邊脈;葉柄長 4-7 公分,上面基部具腺體,無毛;無托葉。

聚繖花序,頂生,長 16-32 公分,寬 10-15 公分,無毛;總花梗 3 歧,長 13-28 公分,肉質,綠色,被短柔毛,老時逐漸脫落;花梗長約 2 公分,澹紅色,被短柔毛或毛脫落;苞片通常大形,開花前脫落;花萼小,5 裂,裂片闊圓形,長、寬各約 1.5 公釐,頂端圓,不張開而緊壓花冠筒,內面基部無腺體;花冠漏斗狀,直徑 4-5 公分,純白色,喉部黃色,具芳香;花冠裂片 5 枚,狹倒卵圓形或橢圓形,比花冠筒長約 1 倍,長 3.5-4.5 公分,寬 1.5-1.8 公分,頂端圓,基部向左覆蓋;花冠筒圓筒形,長 1.5-1.7 公分,直徑約 3 公分,外面無毛,內面密被柔毛,喉部無鱗片;雄蕊 5 枚,著生於花冠筒基部,花絲極短,花葯長圓形,長約 3 公分,鈍頭,基部圓,內藏,與柱頭分離;花柱短,柱頭長圓形,中間縊縮,頂端 2 淺裂;子房由 2 枚離生心皮組成,無毛,每心皮有胚珠多顆,著生於子房腹縫線的胎座上;無花盤。

果實

蓇葖果雙生,圓筒形,長約 20 公分,直徑約 1.5 公分,頂端急尖,革質,無毛,通常廣叉,初呈綠色,叉開約 25 度,熟時轉黑褐色,叉開達 105 度;每果內有種子 20-60 顆,倒生,斜長圓形,扁平,長約 1.5 公分,寬 7-9 公分,淺棕色,頂端具長圓形膜質的翅,翅長 2-2.8 公分,寬約 8 公分,邊緣具不規則的凹缺,無種毛;子葉長圓形,胚乳肉質,胚根很短。熱帶地區終年常綠且全年均可開花,夏至秋季最盛,僅冬季較少,栽培少見結果。

緬梔屬(Plumeria)

也叫緬梔子屬、雞蛋花屬 Plumeria.原生種約 7 種,原產美洲熱帶地區,現廣植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中國有 1 種及 1 栽培變種,主要分布於南部、西南部及東部各省。

最早發現品種

緬梔最早被發現命名者為紅花品種,學名為 Plumeria rubra;

雞蛋花由來

"雞蛋花"之名最初單指學名為 P. rubra var. acutifolia 的白花黃心品種,突顯其白色花瓣的中心暈染鮮麗的鵝黃色彩,極似蛋白包裹蛋黃的形象,今則泛稱所有的同種植物,亦有人稱蛋黃花。

相關記載

緬梔相傳由緬甸傳入,花香似梔子花,故而得名;本種中原無產,乃自海外引進,古稱番花,又名番仔花;因每年冬季葉片落盡後,三叉狀的光禿分枝酷似鹿角,所以別名鹿角樹;中國廣西一帶則稱之為大季花或鴨腳木。緬梔於西元 1645 年由荷蘭人引進台灣栽培,清康熙三十六年(西元 1697 年)時任閩州知府幕賓的郁永河自福建前來台灣北投勘采硫磺,在其名著《裨海紀游》中曾為之賦詩:「青蔥大葉似枇杷,臃腫枝頭著白花,看到花心黃欲滴,家家一樹倚籬笆。」又批註曰:「番花,葉似枇杷,花開五瓣,白色,木本,臃腫,枝必三叉。花心漸作深黃色,攀折累三日不殘。香如梔子,病其過烈,風度花香,始覺濃郁。自四月至十月開不絕,冬寒並葉俱盡。」可見早在三百多年前的荷據至清領時期,雞蛋花就普遍栽植於台灣各地的門庭院落。近代文獻常將緬梔誤認為葉片被佛教利用於書寫經文的貝多羅樹,如清乾隆初年滿籍巡台御史六十七所著之《兩採風圖合卷》記載:「番花,一名貝多羅,色白,心澹黃,香似梔子,出西洋。台人但稱番花,不知為貝多羅也。」晚清蔣師轍《台游日記》記載:「貝多羅,木本,種自西洋來,葉似枇杷,梵僧用以寫經,枝皆三叉,花六出,香似梔子,台人但呼為番花。」台灣歷史學家連橫所著之《台灣通史》記載:「貝多羅,種自西域,俗稱番花。樹高二、三丈,葉長及尺,花白,六出,心黃,味極香,可以辟蠹。」名稱雖有誤植,但圖繪和描述卻十分準確。真正的貝多羅樹其實為貝葉棕(Corypha umbraculifera),乃棕櫚科大喬木,原產印度、斯里蘭卡,植株高大粗壯,高達 18-25 公尺,直徑 50-60 公分,最大可達 90 公分,葉大型,扇狀深裂,形成近半月形,長 1.5-2 公尺,寬 2.5-3.5 公尺,有裂片 80-100 枚,裂至中部,葉面平滑堅實,可用來刻寫文字或經文,俗稱貝葉經。

常見品種

緬梔今廣泛分布於近赤道之熱帶國家,為一世界級重要觀花植物,台灣各處平地園藝景觀栽培極其普遍,除紅花(P. rubra)及白花黃心(P. rubra var. acutifolia)兩原變種外,其他常見品種如下:鈍葉緬梔(P. obtusa)別名鈍頭緬梔,原產墨西哥,西元 1910 年由新加坡引進,屬常綠半落葉性小喬木,少見枝葉完全光禿的景象,和一般緬梔冬季完全落葉的特性顯著不同,株高可達 5 公尺,葉片倒長卵形,頂端鈍圓,花冠白色,喉部黃色,花期幾近全年,夏至秋季最盛,僅冬季較少。雜交緬梔(P. hybrid)為雜交種,西元 1967 年首由菲律賓引進台灣,西元 2003-2007 年園藝界又從東南亞各國引進數十種優良品種,如靈心(P. hybrid cv. 'Golden Heart')、香金(P. hybrid cv. 'Golden')、蕙心(P. hybrid cv. 'Rosy Dawn')、春衣(P. hybrid cv. 'Spring Dressing')、漾紅(P. hybrid cv. 'Rippled in Pink')、粉裳(P. hybrid cv. 'Pink Dressing')、辰莎(P. hybrid cv. 'Star Sand')、蜜桃(P. hybrid cv. 'Peach')、朝陽(P. hybrid cv. 'Pot of Gold')、風車(P. hybrid cv. 'Windwill')、粉蝶(P. hybrid cv. 'Pink Butterfly')、緋紅(P. hybrid cv. 'Crimson')、粉孔雀(P. hybrid cv. 'Pink Peacock')、粉邊金屏(P. hybrid cv. 'Calypso')、紅粉佳人(P. hybrid cv. 'Pink Lady')、等,園藝景觀栽培已逐漸普遍,屬落葉小喬木,株高可達 4 公尺,植株形態近似一般緬梔,但花形、花色極其繁複,有紅、粉紅、紫紅、黃、鮭黃、白等色,或於花冠筒及裂片外面左邊略帶澹紅色斑紋,變化萬千,繽紛美麗,花期長,春至秋季均可見花;斑葉緬梔(P. variegata)亦為雜交種,西元 2003 年由泰國引進,目前僅零星栽培,平常仍極罕見,屬落葉小喬木,株高可達 4 公尺,葉面具不規則的乳白色或綠白色斑紋,花色各異,花期同為春至秋季。緬雪花(P. pudica)別名戟葉緬梔、匙葉緬梔、劍葉緬梔、白緬梔、潔緬梔,坊間花市慣稱白雪公主,西元 2007 年的由泰國引進,屬常綠小喬木,
緬梔為典型的熱帶代表性花木,印尼峇里島栽培極盛,其國際機場迎接賓客的花環即采緬梔的花朵串成,島內遍地可見芳蹤。熱帶旅遊聖地夏威夷的人們喜歡將緬梔串成花環,當作參加節慶活動時的配飾,居民的衣著、飾物、日常用品、建築物等到處都有以緬梔花朵為題材的美麗圖騰;加勒比海沿岸的婦女則取其鮮花作為薰香頭髮、衣物和亞麻織物的材料。緬梔被寮國定為國花,象徵寮國人民純潔樸實、熱忱坦蕩的民風,比鄰的泰國、緬甸、高棉等國也廣為種植,蔚為風尚。緬梔亦為中國廣東省肇慶市的市花,一般緬梔多依賴土壤生長,但位於肇慶市北郊七星岩的石灰岩峭壁上竟有緬梔能屹立茁壯,當地人稱「星岩蛋花」,因汲取山泉維生,花瓣泡茶特別甘潤。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村寨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已於當地歸化生長的緬梔因花香四溢,金光內蘊,被認為具有保護廟宇的作用,因此成為當地寺院必須種植的「五樹六花」之一,所謂五樹為菩提樹、高榕、貝葉棕、檳榔、糖棕,六花為荷花、文珠蘭、黃姜花、雞蛋花、黃玉蘭、地涌金蓮;研習至今,緬梔已成為各地佛教寺院中不可或缺的植物,有「廟樹」或「寺樹」(Temple Tree)的美譽。傣族居民將緬梔之花、葉及莖皮入藥,傣藥名為「鍋羅章巴蝶」,意為療效神奇的藥物,當地人習慣將緬梔移植於寨中,以便隨采隨用;傣族少女喜歡在髮髻上配戴緬梔花朵,象徵純潔、美麗和高雅;傣族人也常采其花朵洗淨後沾蛋煳油炸,作為招待賓客最佳的特色菜。緬梔之花、葉及莖皮可藥用,性涼,味甘、微苦,入肺、大腸二經,有清熱、利濕、解暑之效,煎湯內服可治感冒發熱、肺熱咳嗽、濕熱黃疸、泄潟痢疾、尿路結石及預防中暑;花瓣曬乾後可焗茶飲用,氣味芬芳,口感清潤,是廣東傳統五花茶的主要成分之一,所謂五花指金銀花、菊花、緬梔花、葛花及木棉花。緬梔因花香濃郁,沁人肺腑,而最常被利用為芳香療法的香料植物,溫泉 SPA 中總會在浴池內放入緬梔花瓣,藉其馨香讓水療者徹底放鬆心情放鬆,舒緩緊張情緒;其花朵可提煉香精供制高級化妝品、香皂和食品添加劑等,商品價值不斐,極具開發潛力。緬梔的花朵常以鏇轉方式直線墜落,鋪灑地面呈現一片繽紛絢麗的落英,饒富詩情畫意,其樹姿高雅潔淨,清新絕俗,最適合行道樹、庭園美化或大型盆栽。

種植養護

養護要領

生性強健,喜高溫,耐熱、極耐旱、耐鹽,忌澇,不耐寒,生育適溫攝氏 23-30 度。

繁殖

可用播種、扦插或嫁接法,以扦插為主。
播種法
播種以春至夏季為適期,種子發芽適溫攝氏 24-28 度,播種後保持濕度,約經 3-4 周發芽。
扦插法
扦插以春至秋季為適期,尤以早春萌發新芽之前最佳,剪取去年生充實強健的枝條,每段 20-30 公分,因枝條富含乳汁,剪下後應置於蔭涼通風處陰乾 2-3 天,待切口凝結乾燥後再行扦插,否則容易腐爛;扦插後保持適潤至半乾燥狀態,切忌過度潮濕或積水不退,栽培處需有明亮的間接散射光源,約經 1-2 個月髮根成苗。種子實生苗需經 3-4 年才能開花,扦插苗 1-2 年即能開花,最快當年即可開花;幼苗期較需照顧,成株後甚粗放。

土壤管理

栽培土質選擇性不嚴,但以土層深厚、通透性佳、富含有機質之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微酸性土壤更適,排水務求良好。性極耐旱,待栽培土質稍呈乾燥後再行澆水,切忌澆水過勤或排水不暢,以防爛根夭折;梅雨季節盆栽介質不可長期潮濕,需及時倒出盆中積水;若種植於地下水位高、土壤潮濕之地,葉片易變大而少開花。

日照

緬雪花屬陽性植物,日照 80-100% 最理想,日照充足可持續開花數月之久,蔭蔽處生育不良或開花較少,葉片亦較稀疏。

施肥

緬雪花喜多肥,定植前植穴中預埋有機肥料作基肥,生長更迅速;追肥每 1-2 個月施用一次,各種有機肥料或三要素均可,比例提高磷、鉀肥有利開花;忌單施氮肥,否則易徒長而不開花;因性喜石灰質土,施肥時需注意補鈣,可以加入骨粉,或施用含蛋殼、魚刺、碎骨等高鈣質的腐熟有機肥。

修剪

冬季落葉後稍作修剪整枝,促使側枝萌生,惟當年新萌發之幼枝較不易開花;若需矮化植株,可於秋至冬季截頂,翌春能萌發更多枝條;枝條若過度交叉重疊,可適時修剪整枝,保持樹冠通風透光,以預防病蟲害滋生;枝條富含乳汁,修剪過程應小心謹慎,避免誤觸眼睛。

越冬

緬雪花屬熱帶植物,耐寒性差,冬季攝氏 13 度以下即生長停頓並大量落葉,此時應減少澆水並停止施肥;攝氏 4 度以下葉片會全部落盡進入休眠,翌年春暖後再重新萌芽長葉。

換盆

換盆以春季為適期,因根群生長迅速,最好每 1-2 年換盆一次;

移植

移植則以冬季落葉後至翌年春季發芽前為適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