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國蒲甘王朝

緬甸一個政權,與宋朝和大理國都有密切交往,其東北境與大理的騰衝、永昌二府接界,兩邊主要居民都是“金齒白衣”(撣,即傣族)。

概述

緬國蒲甘王朝(1044—1287)與宋朝大理國都有密切交往,其東北境與大理的騰衝、永昌二府接界,兩邊主要居民都是“金齒白衣”(撣,即傣族)。忽必烈滅大理後,騰衝、永昌之金齒諸部也相繼歸附。至元八年(1271),大理等路宣慰司因下屬於額(今盈江乾崖)金齒頭人的導引,派使者乞■脫因入緬“詔諭”,但未能見到緬王,只帶了緬國使者價博同回,送到大都朝見。十年,忽必烈即遣勘馬剌失里、乞■脫因等持詔出使緬國,諭其王派子弟或貴臣來朝,結果一去不返。據緬史記載,因元朝使者入宮見緬王不肯脫靴,被殺①。
十四年,緬王(那羅提訶波蒂, 1254—1287)恨乾額頭人歸附元朝並導元使入境,派大將率馬、步、象軍四五萬進至乾額,適大理路總管信苴日、蒙古千戶忽都駐軍南甸(今梁河),得乾額頭人告急,即馳兵救援,擊退了緬軍(緬史稱此役為“納桑安之戰”,因戰地在緬邊境Ngasungan附近)。雲南行省隨即命都元帥納速剌丁率軍入緬,進至江頭城(今傑沙),招降其東北境三百餘寨,因天熱還師。

歷史記載

二十年,諸王相吾答兒、雲南行省右丞太卜、參政也罕的斤奉旨統領大軍征緬,分三道入其境,攻占了江頭城;次年初,進攻其北境重鎮太公城(今拉因公),並降服其他城寨12處,皆留軍鎮戍。緬國軍民曾奮勇抗擊元軍,斃其大將,沖潰其一部。但緬王畏敵,遣使求和,並從國都蒲甘南奔到勃生①。二十三年,元朝立緬中行省,以高昌王雪雪的斤為行省左丞相,統軍入駐緬國北境②,遣招緬使怯烈詔諭緬王入朝。二十四年,緬王北還,先至卑謬(《元史》作昔里怯答剌,為其梵名音譯),擬在此召集軍隊後回都,卻被其庶子、卑謬侯提訶都(應即《元史》之不速速古里)毒殺③,其嫡子三人及元雲南王所遣使者亦被害。時蒲甘王朝各地藩臣多割據自立,提訶都殺父後又與兄弟相攻(在攻打白古時斃命),雲南王也先帖木兒乘機率軍進征,攻陷蒲甘。元軍撤離後,緬王子嶠苴(即《元史》之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回到蒲甘繼承了王位,但已無力復興業已覆亡的蒲甘王朝。他於至元二十六年遣使向元朝稱臣納貢,元朝在所取太公城及迤北、迤東諸寨之地設定太公、蒙憐、蒙萊、木邦等路,隸雲南行省,撤銷了緬中行省④。
元貞二年(1296),嶠苴遣子信合八的等入朝奉貢;大德元年(1297),成宗封嶠苴為“緬國王”,信合八的為“緬國世子”,並賜其木連城(叫棲南)長官阿散哥也三珠虎符,遣國信使教化迪與信合八的同入緬宣詔。阿散哥也之父原是緬國東面的撣族酋長,遷居木連城後以女嫁前緬王之子,得任叫棲長官;阿散哥也兄弟三人乘蒲甘王朝衰亡之機盤踞有上緬“糧倉”之稱的叫棲地區,成為實力最強的藩鎮。元詔使至蒲甘,緬王嶠苴召集眾臣聽詔,阿散哥也之弟二人均抗命不至。大德二年,他們率軍進逼蒲甘,欲廢嶠苴,嶠苴命阿散哥也平息其弟之叛,未成,遂將他拘禁,但因不敵叛軍,旋即釋放。三兄弟合兵攻陷蒲甘,執嶠苴囚於木連城,另立其弟鄒聶為傀儡國王,指控嶠苴犯有劫奪登籠國送往元朝的貢品、欲殺“朝廷命官”阿散哥也等罪。三年,太公路總管給雲南行省送來有關緬國廢立事件的情報,謂阿散哥也兄弟作亂,已殺害了緬王、世子及其親屬和臣僚,在緬的國信使隨員回回、畏兀兒、漢人百餘也被害;逃到雲南的緬王子窟麻剌哥撒八也向行省申訴,請求出兵拯救。其年末,阿散哥也又攻取馬來城(今曼德勒)和阿真谷城(今新古),逼近太公城,馬來城長官(嶠苴婿)也逃入元境報告。於是元朝決定出兵討伐。四年十月,以宗王闊闊監軍,由雲南行省平章薛超兀兒、忙兀都魯迷失等征緬分省官統率元軍侵入緬境;十二月,圍攻木連城,守軍進行了頑強抵抗。五年二月,阿散哥也以金銀禮物遍賂省官、諸將,自辯無罪,而元軍亦懼天熱瘴發,遂於三月全軍撤回①。據緬史記載,元軍在叫棲幫助當地人民修築水利工程,開通墩兌運河,阿散哥也的贈禮乃是對他們此舉的感謝雲②。元軍退後,撣族統治者仍用受他們操縱的緬王名義按例遣使納貢,元朝也不再干預其內政,默認了他們在緬國的統治權。泰定年間(1324—1327),緬國發生內爭,國主遣使來元乞師,又請立行省於迷郎崇城(即馬來城),皆不允(《元史·泰定帝本紀》)。後至元四年(1338),元於撣族王朝都城邦牙(阿瓦附近,1312年阿散哥也之弟僧哥速建都)置“邦牙等處宣慰司”,但只是名義,至正二年( 1342)即罷。
蒲甘王朝覆亡之際,下緬的八都馬(今莫塔馬)長官伐麗流兼併了白古(今勃固),建一獨立王朝,元代漢文史料稱之為登籠國(見《經世大典敘錄》,應即緬族稱下緬孟族為Talaing的音譯,後來遷都白古,史稱白古王朝)。大德初,元朝遣使至其國,二年,國主遣舅父二人從元使奉貢入朝。據《島夷志略》記載,元代中國商船常至其國八都馬、針路(今丹老)、淡邈(今土瓦)、烏爹(即白古)等港口城市貿易,元朝貨幣中統鈔在烏爹還可以與銀錢、■子按一定比例兌換;又說其地“田沃稼茂”,“諸物皆廉”,“故販其地者十去九不還也”,說明當時有不少中國商人留居在那裡①。
① 哈威:《緬甸史》姚楠譯註本,頁93,115(注61),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
① 《元史·緬傳》僅載緬王遣其鹽井大官阿必立相請和。據緬國史料,緬王於 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遣高僧信弟達巴茂克使元,說服了忽必烈下令停止 向蒲甘進軍(《信弟達巴茂克碑銘》,譯載《中外關係史譯叢》第1輯,上海譯 文出版社1984年版)。
② 《元史》卷十四《世祖紀》十一;《信弟達巴茂克碑銘》。據此碑,雪雪的斤入緬, 以僧侶隨行(蓋緬人信仰佛教),入緬後駐於太公城,當即緬中行省駐地。
③ 哈威:《緬甸史》頁95—96引《琉璃宮史》
④ 《經世大典·敘錄》(《元文類》卷四一)載大德三年( 1299)雲南行省左丞奏 稱:“緬王(嶠苴)歸朝十一年,未嘗違分”,知嶠苴臣服元朝應在至元二十六 年(1279)。據《明史·地理志》,太公路置於至元二十六年;《元史·地理 志》載蒙憐、蒙萊兩路置於至元二十七年,緬中行省即於其年罷(《元史·世 祖紀》)。
① 以上均據《經世大典·敘錄·征伐》(《元文類》卷四一)。據緬史記載,嶠苴是被前王之妃與阿散哥也兄弟合謀騙至木連城加以囚禁,見哈威《緬甸史》,頁121引《琉璃宮史》。
② 參見姚楠等編《古代南洋史地叢考》,頁37。
① 蘇繼頃:《島夷志略校釋》針路、八路馬、淡邈、烏季諸條。參見陳炎《中緬文化交流兩千年》,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9—2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