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鋩

編鋩

編鋩,傣族、佤族敲擊體鳴樂器。編鋩是在緬甸的圍鋩啟示下製成的。20世紀50年代前,雲南傣族土司署儀仗樂隊中使用圍鋩,這是一種鋩架呈圓圈形、奏者坐在中央手執雙棰演奏的鋩群。

編鋩

編鋩編鋩

編鋩傣族佤族敲擊體鳴樂器。雲南省歌舞團、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團、滄源佤族自治縣文工隊、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文工隊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製作並使用。
將若干大小不等、音高不同的鋩,按一定音序編排在一起,吊掛在一個長方形木架上,使之成為和雲鑼一樣的樂器——編鋩。演奏時,奏者立於架前,左右手各執一個木棰進行擊奏,可以演奏鏇律,音色悠揚動聽。
編鋩是在緬甸的圍鋩啟示下製成的。20世紀50年代前,雲南傣族土司署儀仗樂隊中使用圍鋩,這是一種鋩架呈圓圈形、奏者坐在中央手執雙棰演奏的鋩群。這種樂器在東南亞地區較為流行。50年代後,雲南邊疆地(州)、縣成立專業歌舞團隊,曾試圖使用,但因音律不同而作罷。各地歌舞團隊只得自行編排,故編鋩也有多種。
滄源佤族自治縣文工隊的編鋩,由三鋩編成,排列呈品字形,音列為:c、e、g。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文工隊的編鋩,由五鋩編成,分兩排吊掛在木架上,高音在上,低音在下 ,音階自左向右排列,下排兩音G、c,上排三音d、f、g,音域G—g。上兩種佤族編鋩,鋩數少、發音低,只用於歌舞伴奏。雲南省歌舞團樂隊的編鋩,由十七鋩編成,分三排吊掛在 木架上,高音在上,低音在下,音階自右向左排列,音域f—a2。這種編鋩,鋩數多,發音高,音域寬,適用於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

十七鋩音位排列如下:
a2 g2 f2 e2 d2 c2 b1
a1 f1 d1 b g
g1  e1 c1 a f

1987年,雲南民族樂器改革組編排的一架編,由三十七組成,按十二平均律調音排列, 音域G-g2,達三個八度。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歌舞伴奏,顯著豐富了編鋩的表現力。
蘇州民族樂器三廠研製的三十二音編鋩,最大者面徑37厘米,最小者面徑14.5厘米。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