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科技城科教創業園區

綿陽科技城科教創業園區

綿陽科技城科教創業園區,簡稱綿陽科創園區、綿陽科創區或科創園,是綿陽科技城的幾大功能區之一。

園區簡介

園區成立於2001年8月,是中共綿陽市委、市人民政府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建設綿陽科技城的決定而建立的創新創業基地,是綿陽科技城建設的重要載體。2002年9月,國防科工委、科技部批准園區為綿陽國家軍轉民科技園。2005年4月,根據市委、市政府調整園區管理體制的決定,園區順利完成與涪城區園藝工業園區的合併。2006年1月,園區順利通過了國家發改委的審核,批准園區為“綿陽工業園區”,成為四川省保留的30家開發區之一。

園區規劃總面積為12.89平方公里,位於綿陽城區西北部園藝片區,東接綿陽主城區,西擁綿(陽)廣(元)高速公路綿陽出口,南臨綿陽高新區,北挨西南科技大學。隨著園區的不斷建設和發展,園區現已成為綿陽科技城建設的核心載體。

園區特色

區域功能最佳化

園區將科技園區建設與城市新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高起點規劃和建設,聚集各類科教資源,搭建科教創新創業平台、軍轉民產業發展平台、人才引進和培養平台,園區正逐步成為具備城市新區、軍轉民產業園、新型工業園區等多種複合功能的綿陽科技城最靚麗的城市區域。

投資環境優越

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已投資7億多元,建成區內道路22條,總長21.75公里。水、電、氣、路、電訊、雨污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生活設施逐步完善。園區為外來企業已建成2萬平方米工業標準廠房。綿陽市還設有進出口檢驗檢疫、海關、保稅倉。園區交通四通八達,綿廣高速貫穿園區,通過九洲大道、劍南西路、元通路與綿陽老城區和高新區緊緊相連線,園區到達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相當方便,區域內交通、物流相當便捷,區位優勢明顯。

發展前景廣闊

園區在未來發展中,將抓住科技城建設和災後重建的機遇,緊密結合園區現有基礎和實際,大力發展軍轉民產業、軟體產業、環保產業、總部經濟和以商住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力爭到2011年,園區科技社會化和社會服務功能多樣化進程明顯加快,發展環境、承載配套能力、孵化集聚水平、產業化程度達到科技城園區領先水平;經濟競爭力、輻射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在園區之間實現資源互補、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基本建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顯的軍轉民產業,科技城現代服務業及其配套的示範區。

投資環境

硬環境

供水能力:平均日供水量達5萬噸;園區水源為綿陽市水務集團第三水廠自來水,水質優於國家標準,達到歐洲飲用水標準。

供電能力:已建成2×3.15萬千瓦變電站,如企業需鋪設供電專線,園區可提供免費電纜溝通道。供電保障:已建成環網供電系統。電力品質:用電可靠率及電力品質達全國先進水平。

供氣能力:園區所鋪設天然氣管道均為PE管,主管最大直徑為DN160 4KG壓力。

通信設施:所有通訊及有線電視線纜已全部埋地。電信、聯通、鐵通三家通訊電纜,還可供用戶選擇,並隨時接入。

道路交通:(園內)東區11公里道路、路燈、管網建設以及綠化全面完成;西區9條主道路及水電氣等配套已形成。(園外)鄰近綿陽火車貨站(國家一等站,年貨運能力270萬)和火車客站(國家二等站),公路108國道、G8國家高速貫穿全境,綿陽機場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貴陽、昆明、杭州、武漢、重慶、海口、瀋陽、大連、青島等地航班。

人居環境:園區發展遵循自然、科技、人和諧發展的理念,以中等已開發國家城市水平為標準,建設成為生態型山水園林城市,並率先全面實現信息化,建成高科技數字園區。配套能力強:學校、醫院、商務中心、文化娛樂設施等社會配套能力初步形成。

軟環境

政策環境:園區是科技城建設的主要載體之一,綿陽科技城建設的各類政策首先將在園區得到貫徹和執行。園區是國家科技部、教育部首批批准建立的23個國家大學科技園之一,在產學研結合和實現產業化方面具有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優勢。園區是國防科工委、科技部聯合授予的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國家軍轉民科技園,在軍技轉民和實現產業化方面,將得到國家政策扶持和重點支持。

社會環境:“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運行模式。精簡高效的園區管委會、創新的運行機制、配套的服務機構。園區有工商分局、國稅、地稅所、公安派出所,享有市級經濟管理權和縣級行政管理權,外來投資的各種行政許可可在園區內完成。

文化環境:誠信為本、鼓勵創業的文化環境。園區實行項目首問服務制和一站式全程服務制,建立無費園區,降低投資成本。

融資環境:以各種投資、信貸、資助發展基金為內容和渠道的融資體系。政府項目資金(包括國防部、教育部、國防科工委大學軍轉民基金)支持、高新技術企業信用擔保、綿陽久盛投資公司和四川天晨投資集團進行風投,形成良好的融資環境。

發展環境: 園區現有綜合孵化器1個、專業孵化器5個(新材料技術、環境工程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863軟體),有專業化、商業化的孵化器管理公司提供科技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委託管理的政策性創業投資資金、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軍轉民科技園、清華品牌人才技術管理綜合資源優勢、優惠入住綿陽科技城高級人才別墅區等有效資源和有效服務。現有孵化企業172家,其中入駐孵化大樓20餘家。涉及電子信息、軟體、新材料、生物技術、環保等高新技術行業。截止目前,已有15家孵化企業孵化畢業。

中介體系:園區提供資源平台(以園區作為平台,可最大限度的利用中物院等綿陽軍工科研院所的技術資源、設備資源和成果資源)和技術資本結合平台(引進資產評估、法律、管理諮詢、產權交易、會計師、審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服務機構12家,為孵化企業提供技術管理、人才、行銷、策劃等增值服務)。

產業化促進體系:園區通過政府支撐、技術支撐和項目評估為入駐園區企業提供人才支持、金融支持、市場及產業支持。

園區發展

為依託大專院校的教育資源,利用和發揮科研院所的科技優勢,營造培養、吸納和集聚國內外各類高科技人才的軟硬體環境,通過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創新,使產學研緊密結合,最大程度地釋放科技人員的潛能,加快科技城建設的步伐,2001年5月9日,綿陽市委、市政府共同發文,成立了綿陽科技城科教創業園。

行政管理機構

綿陽科技城科教創業園區由綿陽市政府與西南科技大學共同建設,以市為主。綿陽科技城科教創業園區行政管理機構為綿陽科技城科教創業園區管理委員會。

區域範圍

綿陽科技城科教創業園區位於綿陽市園藝片區,緊鄰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西南科技大學、綿陽高新區和長虹總部,隔江毗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綿陽外國語學校緊靠園區,成廣高速公路、科技城快速通道和迎賓大道將園區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學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連為一體,交通便捷,環境優美。

目標定位

成為培育高科技產業和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成為西部地區最具吸引力的科技創新示範基地、科教創業示範基地和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示範基地。

建設重點

園區建設主要包括:大學科技園、技術市場交易中心和綜合服務社區等功能區。

大學科技園

大學科技園是孵化高新技術項目和形成產業化的核心。

將西科大大學科技園納入科教創業園區管理服務體系,吸引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科研院所來園創業。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科技創業樓、孵化樓和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大樓及配套設施。

園內的創業基地將建成5個高科技創業村:電子信息技術創業村、新材料技術與精細化工創業村、環保技術創業村、生物及生態技術創業村、機電一體化技術創業村。

技術市場交易中心

技術市場交易中心的作用是將科教創業園內和園外的科技成果向外發布並進行交易,建立和實施風險投資基金,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

綜合服務社區

具有管理和服務多重職責,包括行政管理機構、生活服務設施、後勤保障社區、綜合服務中介機構(或公司,設備、設施租賃公司)等。

建成全方位的服務體系,為園內的技術開發和高科技企業提供技術市場、商貿、會計、審計、律師、契約、仲裁、外貿代理等與國際接軌的優良環境。

建成綿陽科技城高級人才別墅區,為來綿創業的博士和海外留學人才營造優良生活和創業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