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自然保護區

綿山自然保護區,位於介休縣城東南20公里處,海拔高度2440米,以其形勢綿亘而得名。綿山山勢巍峨,起伏綿亘百餘里,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一處旅遊避暑勝地,水源豐富,天然植物茂密,山勢陡峭,多懸崖斷壁和岩洞,形勢險峻。

綿山,也稱介山,為太行山支脈,位於介休縣城東南20公里處,海拔高度2440米,以其形勢綿亘而得名。
綿山自然保護區美景(1)
綿山山勢巍峨,起伏綿亘百餘里,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一處旅遊避暑勝地。
綿山上水源豐富,天然植物茂密,山勢陡峭,多懸崖斷壁和岩洞,形勢險峻。早在北魏時,山中即建有寺廟,初唐時已是一處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綿山古蹟很多,往返約18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從介休城外的興地村南行1.5公里即可到綿山腳下,登2.5公里90度石梯到達龍頭寺,就到了綿山半山腰。由這裡沿山腰間一條曲折的小路進入綿山深處,愈進愈深,愈走愈險。沿途,煙雲縹渺,群峰矗立,兩山對峙,怪石嶙峋。經蜂乳泉,過棧道到小須彌,中岩,復2.5公里再攀127個石級即到達綿山的中心抱腹岩
抱腹寺,建於抱腹岩中,為綿山第一勝景。抱腥岩崖高千仞,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腹中空蕩,整個抱腹寺的20餘間佛殿建於抱腹岩的腹中,雪、雨無法侵及,險絕的景象實為罕見。
抱佛岩東百米處有鐵索嶺,原來此處有連環鐵索長數十米,從崖頂垂下,攀援而下,可以到達綿山之巔的銀空洞、竹林寺、鐵瓦寺、摩斯塔等處。
綿山自然保護區美景(2)

抱佛岩內的寺廟,亦名雲峰寺,正殿中有田志超塑像,人稱“空王古佛”。整個寺廟中20餘間佛殿,建築年代已無法考究。現在寺內石佛殿尚存一隻唐時的九頭獅子石佛座和一軀石頭造像。
離開抱佛岩,朝西北方向下行5公里可到李姑岩李姑岩,相傳為唐太宗御妹出家修煉處。
下抱腹寺石級以斷岩邊,下雲梯可到棋盤洞。洞內,有唐代佛像。洞旁,有唐代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記。古碑兩側有唐、宋、元、明歷朝名人題刻。最引人注目的是唐代開元年間太子賓客賀知章的題記百餘字,盛讚了綿山的奇險。
出龍頭寺,過吊橋門便是蜂乳泉。此處山勢崢嶸,崖壁陡峭 ,仰視令人目眩。這裡岩石裸露,崖壁上突出石泉10餘處,形狀似乳房下垂。石乳上苔蘚茸結,泉水垂滴不斷,如斷線的珍珠緩緩瀉於下面的石池中。水質清例,飲之沁人心脾。
綿山自然保護區美景(3)
除蜂乳泉外,綿山還有景觀多處。如白雲庵、兔橋、鹿橋、地藏殿、柏龍、說法台、五龍墓、捨身岩等多處。這些名勝風光、古蹟景觀都點綴於從龍頭寺到抱腹岩至捨身岩這條長達10公里山腰環行道路上。
過捨身岩後,前行1公里,有“一鍋泉”。地下埋一直徑1米的鐵鍋,水由崖壁流入,滿而不溢。遊人常掬水而飲,味甚甘甜。再往前行約300米,即見右方現一小路,下100米處,就是崖壁鑿成的石級,坡度很大,很不規則,經一“之”字形的迴旋,即達溝底。
下岩溝即進入深谷,群山環繞,高峰入雲,清清的溪流從南面的馬跑泉發源,千迴百轉,流過長15公里的岩溝,滋潤著數百頃良田,孕育了綿山千年古老的文明。這就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上所錄的“石桐水”。它時而平緩,時而激湍,並在幾個地段形成近3米落差的小小瀑流,和周圍的青山、怪石、奇樹、山花相映成趣。行徑“捨身崖”至“抱腹岩”地段,仰望懸空棧道,猶如掛在半崖的搖籃,五龍墓諸峰如削,矗立天際,抱腹岩頂的喬松,孤傲入雲。
綿山自然保護區美景(4)
沿“石桐水”出岩溝,總長7.5公里,沿途要繞30多個彎,跨20多次澗,還得翻一道小小山樑。人隨山轉,水繞山流,左邊青山聳翠,右側峭壁挺立,伸入溝中的山岬酷似神話中描寫的猙獰怪獸;還有如猴,如象,如鷹隼的巨石。各種奇特的山岩地貌,組成了岩溝獨特的自然風光,無絲毫人工雕琢的跡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