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炒作九問

網路炒作屬於網路經濟的一個構成要素,是時代的產物,具有歷史性。 答:世界範圍看來,只有中國的網路炒作做的最好,影響最廣。 中國的網路炒作,國外是行不通的。

作者介紹

溫浩溟先生,英國斯塔福德郡大學設計媒體藝術學院碩士 Stanffordshire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Media and Design.曾供職於國家建築衛生陶瓷生產力促進中心 英國陶瓷研究協會(CERAM).資深網路策劃人,網際網路文化評論專家,新經濟代表人物,創意文化產業積極推動者和傑出人士,“瓜果書、花果書”發起人和首創者之一。開創性的研發設計生產出“可以用來種的書”——創意瓜果書、花果書。打造出中國瓜果書權威研究機構——中國瓜果書創意產業基地。在中國首創“書,是用來種的!”。開創性的引領了創意文化經濟浪潮。

九問九答

1. 談起網路炒作,總會給人“譁眾取寵”、“作假”的印象,這樣的理解是否跟實際情況存在偏差? “網路炒作”本身應該是箇中性詞語嗎?
答:網路炒作在表現層面呈現出來的“譁眾取寵”甚至是“作假”現象,一般網民往往看的是“網路熱鬧”,對網路有較為深刻理解的網路或許會認為是“譁眾取寵”,資深網民或者是網路從業者甚至能察覺其“作假”的特徵。當代中國的網民雖然人數眾多,網民總體分兩類:一類是占98%的網路使用者,一般通過網路獲取信息,溝通感情,表達輿論像SNS社區以及論壇BBS以及即時聊天工具。一類是占2%的網路利用者。 網路利用者具有引導網路輿論,控制上游信息源,從而達到控制整個虛擬世界,主導整個虛擬世界的作用。該類人群包含網站編輯,網路策劃人,以及其它媒體資源聯盟。網路炒作,在大眾看來是一個貶義詞,在我看來,其應該是一個中性詞。炒作本身是一個行為,炒作的內容是否體現價值才是反映其或褒或貶的關鍵。低層次的網路炒作給人“譁眾取寵”甚至是“作假”的印象,高層次的網路炒作往往達到了潛移默化的良好傳播效果。炒作的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其外在表現是否高明與否。
2. 您覺得網路炒作的本質是什麼?它僅僅是過去炒作(針對人、產品、企業的炒作都包含在內)的網上版嗎?炒作的方式和理念跟過去有了什麼變化? 這種變化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呢?
答:當代網路炒作內容呈現多元化,炒作對象五花八門,炒作的服務對象也涵蓋了人、產品、企業甚至相關機構、組織。網路炒作有其本身的特徵和規律,不應簡單認為是傳統炒作模式的網路版本。網路炒作充分體現了網路的眼球經濟。網路炒作與傳統炒作模式有了很大的突破:網路炒作充分把握了三大要素:暴力、色情與爭議性。爭議性是根本,暴力和色情是興奮劑。這樣的炒作才能抓人眼球,達到高關注度的目的,最終實現影響網民行為。網路炒作屬於網路經濟的一個構成要素,是時代的產物,具有歷史性。歷史性的新事物,需要通過歷史的視角對其進步與否做歷史的註腳。非此即彼的判斷其進步與否是不恰當的。
3. 如何分析網路炒作產生的社會、技術背景? 近幾年尤為走紅的原因?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是否要有歸管制度?對社會的發展又有什麼樣影響?
答:網路炒作伴隨著網路經濟應運而生,IT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歐美網路技術的舶來,不斷推陳出新的網際網路概念和技術為網路炒作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土壤。當代中國,相對具抑制性的輿論環境下,網路作為一個互動共享平台,提供了一個無限的空間。其經濟內驅力和社會內驅力不斷推動炒作向前發展,不斷升溫,走紅。網路炒作,其具有內在的規律,遵循的是自然法而不宜人為的用行政法進行歸管。自由的空間對於一個新事物的發展是最為有利的。老瓶管新酒,新酒難免變質變味。網路炒作是自由精神最好的展現舞台,網路是當代中國民主化的沃土。
4. 廣大網民在“相信”與“被欺騙”還有“間接性欺騙他人”的角色中轉換,從事網路炒作是否改被譴責?它符合社會普遍價值,或是社會道德嗎?
答:評判一個事物或者行為單純以道德準繩,是不全面的,對於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也容易陷入道德高下,君子小人判斷窠臼。網路炒作其產生,發展以及成長具有其內在合理性。對於網路炒作從業者而言,技術手段和表現手法具有選擇性,要視其動機何在。從表象看內在然後做出一個簡單的道德判斷只是從倫理學角度做出的不嚴謹的結論。
5. 當代的網路炒作,是否存在任何法律問題?
答:目前有關這方面的法律法規是相對於較少,尚屬法律灰色地帶。
6. 與外國的網路炒作產業相比,有何不同?中國這方面是否有和國際接軌的趨勢?
答:世界範圍看來,只有中國的網路炒作做的最好,影響最廣。中國的網路炒作發展並不久,尚處於上升期,尚未形成產業。中國的網路炒作獨具中國特色,並形成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中國的網路炒作,國外是行不通的。中國網路炒作的時效性與高覆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網路客群市場。中國的網路技術更多的是從美國舶來,同時存在一個網際網路國際技術在中國本土化的獨特性。但網路炒作這一塊更多的是東方智慧。
7. 網路炒作之所以一直不斷,並且有蓬勃發展的勢頭,原因何在?(是網民的心態所致?還是炒作對象渴望出名的虛榮心?還是?)
答:網路炒作自“守在深閨無人識”到如今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是社會發展趨向所至,隨著網路信息化的普遍,其方興未艾,有其內在的社會驅動力,技術驅動力與經濟驅動力和社會心理等諸多驅動要素。
8. 您製作的視頻總能引起轟動,曾經有沒有人接到過替人炒作的邀請呢?接受與否呢?
答:有這方面的邀約,接受與否,一般看邀約方的“案子”(策劃項目)與自身的匹配度。
9. 您的興趣很廣泛,並且能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變為工作,令人羨慕,工作也時常會換,現在主要從事什麼類型的工作呢?可否提供一些最近正在製作中的作品的圖片或是視頻(連結)呢?以便排版時可用做插圖。
答:目前主要在做的是網路策劃與以創意產業為核心的新經濟。我手頭上正在做的策劃項目是:瓜果書、花果書:詳見於 瓜果書、花果書、螢光書研究權威:中國瓜果書創意產業基地

行業意義

網際網路時代,隨著網路的飛速發展,同時也給事件行銷帶來無限的商機和契機,於是國內有了第一家專業從事網路事件行銷傳播的白熱化事件行銷第一站,網際網路這種新興的傳播載體比電視、報紙、雜誌、廣播等傳播工具來說,在操作時更加快捷得多,《網路炒作九問》指出通過網路,一個事件可以更輕鬆便捷地進行傳播,並且更容易引起關注,因為其他傳統的媒體的工作流程雖然規範但是相對複雜,有著諸多不便之處,而白熱化事件行銷傳播是通過傳統媒體報導後,又在網際網路上大做文章,引起更大的反響,因為網際網路的互動性更強,這樣的事件行銷效果將會提升好幾倍。網路傳遞新聞如同給事件行銷插上一雙翅膀,事件行銷發展到現在的網路事件行銷,才真正發揮了事件行銷的威力,網際網路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當然給事件行銷帶來了更大的空間,傳統媒體的新聞再通過網上的傳播,大大拓展了讀者客群的外延,從新聞傳播的角度分析,網際網路開創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和互動傳播在同一載體同時並存的全新的傳播形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