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是相對於近幾年興起的網路媒體而言的,傳統的大眾傳播方式,即通過某種機械[專業術語]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娛樂平台的媒體,主要包括報刊、戶外、通信、廣播[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送聲音的新聞傳播工具]、電視以外的網路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傳統媒體主要有聲音、圖像還包括電視[家用電視]、收音機[收聽廣播音頻信號的一種設備]等、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而多媒體則集聲、圖、動畫等於一體,更主要的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但是多媒體並不能取代傳統媒體。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吸引了全球630家境內外媒體的4100多名註冊記者參會報導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吸引了全球630家境內外媒體的4100多名註冊記者參會報導
2013年國家廣電總局的重點工作之一,是以多媒體和全媒體為發展方向,加速傳統媒體升級和戰略轉型。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中央和地方各級媒體積極回響,努力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要紮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民眾、服務民眾。9月,中宣部召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現場推進會,要求2020年底基本實現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全國的全覆蓋,2018年先行啟動600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組成內容

繼報、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後,網際網路成為又一重要的傳媒形態。面臨巨大衝擊之時,作為強勢媒體的電視,已經認識到充分發揮網路互動性功能,走整合與互動之路將是新老媒體謀求共同發展的必然趨勢。

主要特點

多媒體的優勢

1.資源優勢,內容豐富;

2.時效優勢;

3.互動優勢與高度的參與感;

4.全面服務。

網路媒體的三大不足

1.缺乏嚴謹性;

2.缺乏深刻性;

3..缺乏權威感。

傳統媒體的優勢

1.強大的人力物力資源;

2.發揮傳統媒體的特長;

3.豐富的經驗。

行為特徵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編輯在編輯稿件新華社新媒體中心編輯在編輯稿件
明顯特徵在於用戶的主動性、活躍度、參與度大大提升。傳統媒體時代以“接受”為主要行為特徵的讀者、聽眾、觀眾,已經轉變為關注、點讚、評論等反饋信息的活躍提供者,同時更成為媒體內容的重要生產者。用戶行為的記錄、用戶反饋的聚集以及用戶生產的內容,構成了龐大的數據量,形成了可供多維開發的大數據,成為衡量用戶需求的基礎。

重視數據,提升數據的支撐能力。媒體融合發展要求內容生產必須以數據作為基礎支撐、對數據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內容生產與用戶數據緊密聯動。研究團隊在實地調研過程中了解到,不少地方雖然搭建起融媒體平台,但策、采、編、發等內容生產各環節仍按照傳統媒體的固有流程;一些地方的平台甚至只是在對外參觀時才啟動,以至於部分從業者把其簡單理解為供參觀用的大屏集成,這正是對“數據思維”理解不深、套用不夠的表現。

充分了解數據功能,把握用戶的行為特徵。傳統媒體的傳播效果基於對客群進行的抽樣統計,以收視率為例,一個城市的收視數據基於投放在幾百個家庭中的測量工具,顯然難以精準地了解觀眾的行為特徵。與抽樣統計不同,融媒體平台可以對每一個用戶接觸和使用媒介的所有行為進行記錄,因此收集到的用戶反饋是全樣本。基於對全樣本用戶數據的深入分析和挖掘,從業者可以精準地了解用戶的行為特徵,從而實現對象化、個性化傳播。

利用數據,實現精準化傳播。在掌握用戶數據的基礎上,融媒體平台還可以依託新興數據技術的發展,更加精準地傳播信息。比如依託算法技術,可以根據用戶的行為特徵和個性化需求,聚合相關的信息和套用,實現信息的個性化推薦,以滿足用戶的對象化需求;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還可以根據用戶畫像,實現信息的專業化生產並精準分發,使產品更好地服務用戶。
積極培養“產品思維”

媒體融合

媒體融合發展使得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過程簡化、成本降低,一方面有助於為各方參與社會治理開闢路徑和通道,促進社會治理的方式轉型和觀念更新;另一方面,媒體融合發展特別是創新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又有助於政府了解民眾需求和反饋意見,為社會治理措施的出台和改善提供有效助力。

媒體融合發展要建立融合內容生產的實體。在當前的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各地將原本分散的報社、電台、電視台等傳統媒體匯聚一處,重新搭建技術平台,在地理層面、物理層面實現了聚合;同時,在組織架構、體制機制、生產流程、人員素質、條件保障等方面也開始統籌規劃、進行再造和提升。在這個過程中,衡量媒體融合是否成功,關鍵要看其能否生產出既服務於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又讓用戶滿意的產品。其產品必須改變傳統媒體內容的單一表現形態,實現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於一體,真正做到“產品融合”。
媒體融合發展要將融合內容生產作為核心業務環節。媒體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理順體制機制、搭建組織架構、再造生產流程、提升人員素質等一系列工作環節,都要圍繞提升融合化內容生產能力這個核心,媒體融合發展才能落到實處。在實地走訪過程中,研究團隊也看到,一些地方在內容生產環節還沒有明確思路和方向的情況下,急於為媒體融合機構拉橫幅、掛牌子,但因為缺乏實際抓手,難以實現真正的融合轉型發展。

關係分析

(一)網路媒體的發展依賴於傳統媒體。

網路媒體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寬頻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這些不足都可以從傳統媒體中得到有益的補充。一方面電視媒體擁有四通八達的有線電視網,它們具有建成寬頻高速傳輸網的現實可能性,這正是新一輪網際網路革命興起的基礎,它將極大提高網路傳輸速度,並結合網路與電視的優點,為網路進入千家萬戶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具有豐富的信息資源,這可以為網路媒體提供鮮活的內容和素材,傳統媒體具有星羅棋布的信息採集網、經驗豐富的信息採集加工人才、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料庫,這些在“內容為主”的網路媒體競爭中具有重要價值。網路媒體藉助傳統媒體的信息資源就能擴大信息採集渠道,可以不斷獲取世界上各個領域的最有價值的信息“活水”!另外,傳統媒體還擁有雄厚的品牌資源,一些著名新聞機構在廣大客群的心中早已樹立了良好的傳播形象,網路媒體與這些機構聯合,就可以利用這些名牌效應,提高自身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網路信息的虛假性、無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廣大網民的光顧。

(二)傳統媒體在網路媒體推動下不斷改進自身,走向完善。

面對網路媒體諸多優勢的挑戰,傳統媒體顯得有些底氣不足,因而對傳統媒體而言,調整機制、自我完善已經刻不容緩。網路媒體帶給傳統媒體挑戰的同時,也為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傳統媒體主動積極利用網路優勢來改進自身。如改革新聞機制,大力發展多媒體新聞,開發網上點播新聞、網上圖像新聞,甚至實驗網上音像新聞等,以便與未來信息高速公路接軌。眾多媒體紛紛與網路媒體聯姻,獲取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網路版或電子版新形態。據不完全統計,到2000年4月,我國內地已有273種報紙上網,其中116種報紙有獨立域名。僅有的兩家通訊社—一新華社和中新社均已上網。《人民日報》一上網就具備了信息量大和新聞更新快兩大優勢。可見,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傳媒巨頭魯珀特·默多克在新加坡向廣播團體發表演講,稱報紙、電視、電影等將能經受住來自網路媒體的挑戰。他說:“新型媒體的繁殖並不就敲響了老媒體的喪鐘,現實證明不是這樣,所有這些行業都做得不錯。”

可見這兩種媒體能夠優勢互補、互相包容、互相推進、共同發展。他們的關係是:一方面網路媒體將成為對二十一世紀人類文化、經濟和生活影響最廣泛、最深刻的新型媒體;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向多元化經營,向“多媒體”轉變,新舊兩種媒體的互助、互進將會迎來二十一世紀信息傳播的新紀元!

發展現狀

根據Editor&Publisher的最新研究:大約1/3閱讀線上電子新聞的用戶對傳統媒體失去了興趣,電視收視率下降了35%, 廣播收聽率下降了25%,報紙購買率下降了18%,另據美國Paragon研究公司的調查顯示:1998年13%的美國家庭因上網而退掉了訂閱的報紙。網路傳播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給傳統媒介帶來巨大的影響和壓力。

傳統媒體自身存在的不足

傳統媒體傳統媒體

傳統的三大媒體中,報紙新聞是以文字傳播為主,記者在報導複雜的新聞事件時只能採取單一的、線性的報導方式,對客觀的新聞實踐需要做抽象地概括,難免與客觀真實有所差距;受版面限制,新聞信息的容量有限,只能截取最有新聞價值的,迎合大多數人的閱讀取向的信息,因而缺乏個性化,不能全面滿足客群的閱讀需要;受出版時間的限制,報紙新聞的更新速度只能以“天”為單位,雖然可以以“號外”的方式補充重要的新聞信息,但在這個資訊時代,報紙的新聞時效性和新聞含量遠落後於網路;發行量受數量和地域的限制,導致新聞源有限和傳播效果復蓋面有限;印刷的報紙存儲繁瑣,檢索查詢更是勞心費力。

廣播新聞主要以聲音傳播為主,聲音稍縱即逝,不易記憶和保存;在視覺上缺乏直觀、生動的形象;廣播是線性的傳播方式,聽眾只能按照電台的播出順序收聽,而且不能反覆;電台發射的電波頻率受天氣、接收方位和其它電台相近頻率的電波等條件的干擾,影響客群的收聽效果。

電視雖具備了聲畫結合的特點,但其表現形式仍不夠豐富, 而網路則使新聞的傳播方式可以結合傳輸文字、圖表、圖片、聲音、錄像、動畫等多種形式;電視新聞受節目時間的嚴格限制,只能在規定的節目時間內傳播相應內容的信息,比如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是30分鐘,那就只有30分鐘的時間來傳播新聞信息,在播出其它形式的電視節目時,即時的新聞信息只能以字幕的方式出現在螢幕的下方,影響傳播效果,而且以這種方式出現的新聞信息往往不能滿足客群對該條新聞的更具體,更全面的要求;電視則受制於地域和自己的新聞觸角,客群並不能自主地選擇希望接收的電視台;而且,電視和廣播一樣,是線性的傳播方式,不能反覆收看。

網路對傳統媒體的衝擊

網路媒體以其自身的傳播優勢不可避免對傳統媒體造成巨大的衝擊。網路的即時性使人們已經沒有安然等待驛路郵車的那份悠閒,人們希望隨時獲取信息,關注重大事件的發展過程,傳統媒體已滿足不了客群的這種求知慾,對於新聞的製作和發布,傳統媒體要經過寫稿、劃版、校樣、印刷等組織處理過程之後,還要藉助中介傳播,這就讓新聞早已成為明日黃花。而網路媒體特點中的強時效性使信息的傳遞不受任何時空限制,往往一件事情發生不到兩分鐘即可上網,網路媒體可以做到實時傳播、同步傳播、連續傳播。例如1999年5月8日台北時間凌晨5時45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我駐南使館。新浪網在當日清晨6時24分對此事發布了網上快訊,6時40分又作了詳細報導。而《人民日報》則是8日上午9時44分通過網路版發布這一訊息的。不僅如此,網路媒體還具有全天候能力,24小時隨時網上見。《人民日報》網站在美國襲擊我大使館事件中不定時發布最新訊息,最初幾天,熱心讀者一天造訪此網站多次,每次都會有新收穫,上網成了新新聞的來源,網友成了‘訊息靈通人士’。5月9日2:00一23:50時段,此網站共發布新聞23次,這是傳統媒體望塵莫及的。

網路媒體突破了時空觀念和媒體限制,表現出極大的開放性。網路中每一個成員可以平等地共享網上信息,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計算機,只要與網際網路接通,就可以獲取發生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信息。網路將信息自由的空間下放給每一個普通老百姓,每個普通人都可以獲得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機會。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與楊振寧共同參與物理學最前沿話題的討論;同比爾·蓋茨同時獲悉軟體業最新動向。網路媒體讓客群感到了空前的平等與民主,這是傳統媒體無法提供的享受與權力。正是由於網路媒體能及時、廣泛地傳播信息,並且具有互動性和開放性等諸多優勢,網路媒體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廣播問世30年之後才擁有5000萬聽眾,電視擁有同樣數量的觀眾也用了13年時間,而網路則只用了4年時間。網路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形成巨大衝擊已是不爭的事實。據統計,網路出現後,美國電視觀眾減少了30%,出租錄影機生意減少了13%,報紙發行量下降了7%;而另一方面,有關電腦網路出版發行量增加7%,網路使用人數也直線上升:1999年12月底為2.5億,世紀之初已超過5億人;網路出版業的廣告收入也大幅增長,美國網上廣告98年為20億美元,1999年44億美元,到2003年達110億美元,超過雜誌和電台廣告的收入。

傳統媒體面臨的三大挑戰

傳統媒體傳統媒體

首先是傳統的讀者、觀眾等客群正在從被動接收傳統媒體提供的信息,轉變為自行製作、發布新聞信息;

其次是如何有效保護自己辛苦採集的新聞信息產品免遭盜用、侵權;

最後,也是最困擾各媒體機構領導人的,是如何從新聞信息服務的行銷中獲得更多收入。

挑戰中蘊藏三大新機遇

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媒體,正以強大的技術優勢和介質優勢,為傳統媒體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新聞採訪技能融合的機遇。原本從事單一文字報導的記者,也可成為電視台和網站的攝像記者,可同時發回文字稿件、靜態圖片甚至錄音錄像,形成“一種內容,多種表現”的競爭手段。

產品的數位化創新機遇。新媒體通過對新技術的運用,不斷改造傳統媒體的產品形態。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總編輯黃斌說,新技術通過對傳統平面媒體內容的二次演繹,給用戶帶來了不同的體驗。

商業模式創新的機遇。“未來的媒體應是多形式的。”德國RTL電視台高級顧問漢斯·馬爾的話,表明了媒體未來的發展方向。

競爭融合

隨著媒體種類的分化,廣告主面臨的新選擇越來越多,網際網路、IT、通信等高科技正在改變消費者的接受行為,可口可樂也正在研究怎樣利用新興媒體有效影響未來的消費者。

同時,隨著競爭的加劇,各種介質媒體之間的邊界也在逐步消融。譬如說:電視新聞的廣播化傾向——《鳳凰早班車》就是明顯的一例;廣播的報載化傾向——匯集天下報載新聞;報紙的雜誌化傾向——報紙越出越厚,各種特刊爭奇鬥豔;雜誌的圖書化傾向——各種專刊湧現報攤。利用雜誌出版類似圖書的專刊既無需付書號費,又能藉助雜誌的發行網路,所以此舉被不少人所青睞;電影的電視化傾向——由於與電影相比投資低見效快,今後電視電影會大量湧現。電影放映前還可加演廣告,《英雄》僅靠這一項就吸引了上千萬元的廣告收入;

出版的新聞化傾向——劉曉慶剛被捕,幾家出版社就爭相推出了《調查劉曉慶》 之類的圖書;伊拉克戰爭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市面上早已擺出了一系列關於這次戰爭以及介紹戰爭雙方的圖書;張國榮於2003年4月1日(西方的愚人節)剛剛飄然而去,在2003年4月9日至12日舉行的“第十屆長沙圖書交易會”上就出現了9本以上追憶張國榮的圖書;非典型性肺炎出現沒多久,醫療專家還在加緊探究病理,各種預防此病的圖書就已捷足先登。業內還有人士說,將來圖書上還可以做廣告。

甄別運用

1.傳統媒體常見誤區

一心求快

網際網路媒體在報導時效方面“即事即報”的狀態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巨大壓力。於是,很多媒體一心求快。面對一條信息,似乎拔得頭籌的就能獲得高關注度,搶占更多客群市場份額,而尾隨其後的只能跟風,因此對信息的甄別工作有所忽視。

求證難度大

網際網路的信息亂局還表現在其信息的難以確認上。有時,虛假信息提供者百般偽裝,使信息接收者難以辨別。

對網路推手的運作方式缺乏了解

部落格和論壇是傳統媒體重要的信息源。以部落格為例,不僅是“內幕訊息的發源地”,而且日益成為“突發事件報導的競爭者”和“輿情的推動者”。

伴隨部落格、論壇的輿論地位提升,不正當的商業利益也滲透到這些輿論平台的邊邊角角。網路博文、熱帖甚至明碼標價。儘管這已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偏偏有些記者和媒體或出於無知,或置若罔聞,跟風炒作。對於傳統媒體從業者來說,不能僅關心“什麼是熱帖”,而應打破砂鍋問到底,“為什麼是熱帖”。

非理性的新聞價值觀

業內分析對網路炒作一窩蜂跟進體現了媒體的浮躁。許多媒體僅跟蹤事件進程,不深究背後原因,更不管其是否應該進入媒介議程進而影響客群議程。很多時候,判斷標準可能只是網上熱炒就是新聞。這種非理性的新聞價值觀不可避免地損害了傳統媒體賴以生存的基礎—權威性和公信力。

2.怎樣提高媒體素養

應對愈演愈烈的網路信息亂局,核心在於提高媒介素養。

傳統媒體提高素養,可以從幾個平衡入手:

(1)準確與時效的平衡

堅決執行傳統媒體應有的新聞核實規程。相對於網路媒體,傳統媒體的一大優勢就是權威;公眾的媒介素養提高,不輕信網上信息,相應地就會對傳統媒體報以更高期待,所以確保準確是傳統媒體對自己和客群負責的表現。

(2)跟蹤網路熱點與甄別人為操作

對真假網路熱帖的甄別有一定技巧。例如在央視報導的360離職員工曝黑幕事件中,就總結出人為操縱的網路熱帖特點:覆蓋廣,同一熱帖出現在數家甚至數十家論壇上;時間短,常常一夜之間形成規模;回帖多,而且會出現IP位址類似、同一回帖出現在多家論壇等情況。所以,媒體從業者應關注此類實踐,逐步建立自己的“網路黑名單”,遇到相同公司、相同ip等發布的訊息,就要多打幾個問號,多進行幾次核實,避免上當。

(3)利用網路資訊與堅守新聞價值觀的平衡

一方面,網際網路雖呈現信息亂局,但仍然是傳統媒體重要的信息源。另一方面,傳統媒體要堅守新聞價值觀,在利用網際網路時尤其要強化之,否則就會迷失在浩瀚信息中。相對於網際網路信息容量的無限,傳統媒體的信息量有限,這就決定了傳統媒體新聞選擇的必然性。當然,這並不代表傳統媒體的劣勢,因為與新聞核實一樣,新聞選擇也可以成為傳統媒體以質取勝的撒手鐧。

在新聞價值的定位方面,既要因媒體而異,也要與網際網路的發展俱進;但一些原則要堅守,例如對於個人炒作,媒體一般不應趨之若鶩,但當個人炒作進入公眾議題,引起公眾爭議的時候,個人炒作事件已演變成為公共輿論事件,媒體就不能袖手旁觀了。更重要的是,媒體要始終堅持客觀報導,平衡矛盾雙方的話語權,而不應該偏聽偏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