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林劇

綠林劇 - 詞目:綠林劇,也稱水滸戲。

綠林劇 - 特徵:1、抱打不平和仗義疏財是好漢人格的外在之形,2、勇武豪爽的陽剛之氣以及排斥女性的色彩的是好漢人格的內在之神。3、神為形顯,形為神立,雙方依存咬合,構成以“義”為中心的好漢人物形象特徵。

詞目

綠林劇,也稱水滸戲。

特徵

1、抱打不平和仗義疏財是好漢人格的外在之形,
2、勇武豪爽的陽剛之氣以及排斥女性的色彩的是好漢人格的內在之神。
3、神為形顯,形為神立,雙方依存咬合,構成以“義”為中心的好漢人物形象特徵。

產生

綠林文化根源所在,那就是根植在廣大人民民眾心目中的綠林豪俠事業與綠林文化思想體系。所謂的綠林文化是種俗文化與雅文化相結合的複雜的文化體系,它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形而上的政治利益的表現特徵,同時還具體包含了散落在民間形而下的綠林文化人格崇拜的思想體系。同時它的思想淵源又是三家思想的結合,雖然具有複雜性甚至矛盾性,但同時也表現出這種綠林文化豐富的文化特徵。
其實綠林文化從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戰國時期出現的大量的俠客、義士就是這種綠林文化的雛形。它的文化淵源來自於代表小生產階級的墨家思想,但是它是種散落在民間俗文化雅文化的有機結合,所以它的思想淵源還有來自儒家甚至是道家的思想體系。表現出一定的複雜性,及豐富性。可以說儒、墨、道三家思想的互補,以及民間俗文化對其形而下的理解便是本文說要論述的綠林文化的內涵所在。
聞一多先生《關於儒、道、匪》一文(載《聞一多全集》第三卷)曾引用英國學者韋爾斯《人類的命運》中的話說:“在大部分中國人的靈魂里,鬥爭著一個儒家、一個土匪。”儒家告訴人們如何去積極地面對生活,服從社會秩序。而當這種秩序一旦解體,或者社會上出現不公正的現象時,道家告訴人們要超脫和迴避,而墨家則主張用強力討回公道。道家的迴避態度儘管不夠積極,但可以與儒家思想相互補充,成為古代士人的常規心態。而墨家的主張和做法對社會危害作用較大,所以在先秦時期曾經紅極一時的墨家,在秦漢以後就被取消了在社會上流傳的權力,然而它的思想和意識卻仍然在民間蔓延滋長,並經常以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是歷代社會上綠林土匪及其意識產生的淵源。
《水滸傳》所描繪的是北宋王朝,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說,宋朝是封建社會從鼎盛走向下坡路的時期,由於宋朝官僚機構臃腫繁冗,辦事效率很低;對外卻軟弱無能,每年向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進貢的“歲幣”,不僅成為當時政府的經濟負擔,還極大地傷害了漢民族的自尊心。內憂外患的社會體系,自然這種具有極大破壞力的綠林文化意識就會在民間抬頭。而《水滸傳》所表現出的正是這種豪傑事業和綠林文化精神。

代表

《李逵負荊》 (康進之), 《雙獻功》 (高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