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理論模型的內生化歷程

經濟成長理論模型的內生化歷程

《經濟成長理論模型的內生化歷程》是2007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左大培、楊春學。該書對經濟成長理論模型分析的內生化歷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本書的主題按照經濟成長理論、經濟成長理論模型發展的歷史順序,依次說明了經濟成長理論模型化、經濟成長理論模型內生化的歷史進程。

目前國際國內都已經有多部著作論述經濟成長理論的發展史或系統介紹經濟成長的數學模型。本書與這些著作的不同之處,首先在於本書的論述圍繞著現代經濟成長理論模型研究進展的主要路徑,說明現代模型化的經濟成長理論如何不斷以新的模型將已有模型中的外生變數內生化,即如何一步步逐漸地將數學模型中原來視為外生給定的參數內生化,通過擴展數學模型來說明這些原來被視為外生給定的參數是如何由模型內生決定的。

通過說明將資本一勞動配比內生化如何使哈羅德一多馬模型轉變為新古典增長模型勺將儲蓄率內生化如何進一步擴展了新古典增長模型,將生產率(由技術水平和人力資本決定)提高和人口變動內生化如何導致了“新”增長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的誕生,本書突出說明了經濟成長理論數學模型化發展進程的主要思想脈絡和進程。

本書的另一特點是,與論述內生化進程這一主題相關,還說明了經濟成長理論在主流經濟學中的地位、主流經濟學研究經濟成長理論的主要目的。這些論述勢必涉及主流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目的,使人們對主流經濟學有關經濟成長的思想有一個總體的把。

本書特有的這種論述有助於人們更系統地把握對經濟成長的數學模型分析,更清楚地認識經濟成長理論模型的發展歷程。

編輯推薦

按照經濟成長理論、經濟成長理論模型發展的歷史順序,本書依次說明了經濟成長理論模型化、經濟成長理論模型內生化的歷史進程。

作者簡介

左大培,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1990-1991年和1994-1995年兩度受聯邦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赴德國從事博士後訪問研究。近十餘年來主要從事經濟學理論、特別是當代西方經濟理論的研究。同時也研究各種經濟體制的形成和運行。中國的巨觀經濟問題、國有企業改革對外經濟關係等。曾主持和完成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現代市場經濟的不同類型”,現正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新經濟成長理論的發展和比較研究”。左大培自1996年以來一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為在校生主講西方經濟學課程。1998年以來則為該校在校生主講高級總量經濟學和高級個體經濟學課程。

目錄

導論

一、“新”稱號下的老做法

二、經濟學的主題與經濟成長理論

三、現代經濟成長理論的早期模型化階段

四、經濟成長理論模型的進一步內生化

五、本書的內容和結構

第一篇 建立經濟成長理論模型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尚未形成模型的理論——古典增長理論

第一節 斯密的經濟成長理論

一、基本模式

二、與提高勞動生產力有關的因素

三、資本積累與儲蓄

四、現代經濟成長理論的先驅

第二節 李嘉圖的經濟成長理論

一、關於經濟成長未來前景的基本觀點

二、經濟成長分析的基本前提及其模型化

三、經濟成長的動態過程

四、圍繞經濟成長悲觀論的爭執

五、經濟成長理論研究的中斷

第三節 馬爾薩斯的增長“陷阱”理論

第四節 “靜態的插曲”:增長理論研究的消失與某些例外

一、馬歇爾:外部效應與增長

二、Young:收益遞增、經濟進步和勞動分工的關係

三、熊彼特:創新與增長

第二章 經濟成長理論模型化的開始——哈羅德—多馬的經濟成長模型

第一節 經濟成長理論研究的復興

第二節 哈羅德一多馬的基本模型

一、基本假定:增長環境的不確定

二、實際增長率、“有保證的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

第三節 哈羅德模型中增長的不穩定性

第四節 哈羅德的技術進步觀與中性技術進步

第五節 經濟成長理論模型化及其內生化進程的起點

第三章 現代經濟成長理論模型的基準——索洛模型:將資本、勞動和產出之間的比例內生化

第一節 內生化的動機和新引進的假設

一、內生化的動機

二、新引進的假設

第二節 基本模型及其結論

一、新古典生產函式

二、資本積累方程

三、對增長過程和路徑的描述

四、“黃金律”

第三節 為現代經濟成長理論模型提供基準

一、中性技術進步

二、現代經濟成長理論模型的基準

三、主要缺陷與進一步的發展

第四章 將儲蓄率內生化的一代經濟成長模型

第一節 將儲蓄率內生化的不同途徑

一、新劍橋學派的儲蓄率內生化經濟成長模型

二、新古典經濟成長模型的繼續發展

第二節 拉姆齊—卡斯—庫普曼斯模型:以無限期界為前提條件

一、新古典生產函式

二、資本積累方程

三、最優決策和均衡增長

四、均衡增長的穩定性和收斂性

五、動態效用最大化分析的樣板

第三節 戴蒙德模型:以世代交疊為前提條件

一、分散均衡的基本假定

二、個人的最最佳化決策

三、企業的最最佳化決策

四、產品市場的均衡

五、要素市場的均衡

六、經濟成長的動態

七、非穩態增長的可能性

八、多重穩態與自我實現的預言

九、增長穩態的穩定性

十、對數效用函式和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式

第四節 競爭性市場經濟的動態有效性問題

一、“黃金律資本存量”與“修正黃金律資本存量”

二、“世代交疊模型”中的帕累托最優

三、“世代交疊模型”中的動態無效率

第五節 新古典增長模型陷入的困境

第二篇 “新”增長理論或“內生”增長理論:將生產率的增長內生化

第五章 第一條道路:依靠資本投資的外部性

第一節 阿羅—謝辛斯基模型:技術變動內生化的最早嘗試

一、阿羅模型的思想基礎

二、阿羅模型

三、謝辛斯基對阿羅模型的簡化

第二節 羅默對於阿羅模型的擴展

第三節 Brezis—Krugman—Tsiddon國際競爭中的“蛙跳”增長模型

一、模型基本框架

二、短期均衡

三、動態均衡

四、蛙跳

第六章 第二條道路:依靠對知識的直接研究積累技術

第一節 羅默將中間產品種類內生化的模型

第二節 Crossman—Helpman產品質量階梯內生增長模型

一、模型主要特徵

二、消費者行為

三、廠商行為

四、穩態增長

五、最優增長

六、優點與缺點

第三節 新熊彼特增長模型:內生化“創造性毀滅”

一、“創造性毀滅”

二、技術

三、中間品部門壟斷者的決策問題

四、研究部門的決策問題

五、均衡增長

六、最優增長

七、將創新的破壞作用模型化

第七章 第三條道路:依靠生產和積累人力資本

第一節 盧卡斯式的人力資本內生化增長模型

一、以專門化投入培育人力資本的情況

二、通過“千中學”培育人力資本的情況

三、對盧卡斯模型的拓展

第二節 技術擴散內生化模型

一、知識擴散的標準模型:傳染病模型

二、巴羅和薩拉—伊—馬丁所建立的標準國際技術擴散模型

三、網路外部性與技術擴散、內生增長

四、知識不完全擴散與增長

第三篇 將其他因素內生化

第八章 將人口變動內生化的經濟成長模型

第九章 將分工內生化

第十章 政府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及其內生化

第四篇 經濟成長模型內生化面臨的問題

第十一章 對制度類型與增長之間關係的歷史分析

第十二章 內生化面臨的方法論問題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