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類星體

類星體是重大的天文發現之一,黑洞是否存在與類星體能源具有很大的聯繫。世紀之交最重要的天文發現與結果、六十年代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脈衝星、星際分子四大天文發現、極端條件下的物理學、先進技術等知識,並就其內容從現象、解釋、理論三大方面展開詳細地解說。

具體包括:一、經典引力定律的延伸;二、時空是柔性的和可彎曲性的;三、類星體的一些表現特徵;四、類星體的能源模型;五、超大質量黑洞存在的觀測證據。從經典引力定律延伸,他分析了萬有引力定律有奇點、不對稱和存在速度極限的特點,說明萬有斥力的存在。就相對論結論方面,他結合黑洞、類星體等相關圖片和理論公式,論述了類星體尺度很小、距離很遠等特徵,以及類星體的能源模型、星系核黑洞的確認,並對黑洞存在最確切的觀測證據進行了總結,進一步說明了黑洞非常可能存在的結論。

quantumstatistics量子統計學

遵循量子力學法則、不遵循經典力學法則的粒子系統的統計說明。量子統計學中,能態被量化。假使任意粒子數可占據一已知量子態,則玻色-愛因斯坦統計學適用,這種粒子稱玻色子。全部已知玻色子的角動量為nh/2π,n為零或是一個整數,h是普朗克常數。對於等同的玻色子,其波函式(wsvefunction)永遠是對稱的。假使只有一個粒子可能占據每個量子態,則適用費米-迪拉克統計學,這種粒子稱費米子。全部已知費米子的總角動量為(n+1/2)h,與等同費米子有關的波函式永遠是不對稱的。

quantumtheory量子理論

由馬克斯·普朗克(1858—1947年)於1900年提出的理論,解釋來自熱體的黑體放射線輻射。根據這一理論,能量以量子形式輻射(參見quantum),每個粒子的能量等於hv,h為普朗克常數,v是輻射頻率。這一理論引出現代的量子力學(qrantummechanics),即物體和放射線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這一理論歸納並取代了經典力學和馬克斯威爾的電磁理論。在非相對論量子理論中,假設粒子既不產生也不消失,它以比光速較慢的速度運動,其質量不隨速度變化。這些假設適用於原子和分子現象並適用於核物理學的某些方面。相對論量子理論適用於以光速或近似光速運動的粒子。

quasars類星體

在光學照片上著類似星體,但具有與其他星體極不相同的巨大紅移(redshift),這樣的天文物體稱類星體。1961年,當發現從許多這種類星體發出的強射電輻射時,首次發現了它們。已知的這種類星體已有600顆以上,它們的紅移高達3.53。許多天文學家提出宇宙學紅移,主張紅移是星系因宇宙擴張(expansionoftheuniverse),而以巨大速度由宇宙中心向外飛行時所表現的特性。但是,有些人堅持紅移可能是本地多卜勒效應,即銀河系近處物體相對於地球和太陽運動的特徵,或者可能是重力效果。假使紅移是宇宙性的,類星體就是宇宙中最遠的物體,某些紅移距離遠至1010光年。類星體的起源尚未弄清,但我們現在觀察到的是這些物體1010年前輻射的,人們認為當時已形成星系,人們還認為類星體可能與星系的誕生有關聯。

類星體(quasar)這一名稱是類星體(QSO)或類星星體(QSG)的縮寫。類星體也是射電源,有時稱之為類星射電源(QSS)。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