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料

絲料

絲料是元對漢民所征的戶稅。包括納官正絲和五戶絲兩部分。絲料制度始於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 所定稅制以地、戶、丁為徵收對象,其中戶稅征絲料,規定按各路 (路為宋元時的行政區劃,相當於省一級) 所出本色絲線,每2戶出絲1斤,納入官府,名系官絲。5戶出絲1斤,納入封君,名五戶絲。世祖時,重定戶籍科差條例,“其法:每戶科絲二十二兩四錢,二戶計算絲二斤一十二兩八錢,其二斤即系納官正絲,內正絲、色絲各半,外將每戶剩餘六兩四錢攢至五戶滿二斤數目,付本位下支用。” (《秋澗先生大全集》)卷八《中堂紀事》上)這是就絲銀全科戶而言,實際徵收時,還要按戶等,分別稅率徵收,稅額亦不斷增加。

詞語肆義

《元史·食貨志一》:“科差之名有二:曰絲料,曰包銀。其法各驗其戶之上下而科焉。絲料之法, 太宗 丙申年始行之,每二戶出絲一斤,並隨路絲線、顏色輸於官;五戶出絲一斤,並隨路絲線、顏色輸於本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