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論

統一論是一種包容一切的大統一科學理論體系。統一論所揭示的是宇宙的普遍真理,它可以運用於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科學理論。統一論是關於宇宙的一個公理化科學體系,其中的結論都以定理形式表述。

簡介

宇宙無邊無際,浩瀚之極。物質是宇宙最根本的屬性。充滿宇宙的一切物質都在永不停息的運動和變化。運動和變化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物質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矛盾是物質內部和物質彼此之間的既對立又統一。例如:原子在相互作用中核外電子的得失就是這個對立和統一。這種對立與統一的矛盾,也就是事物的不平衡與平衡。“對立”就是不平衡,“統一”就是平衡。自然界一切物質就處於既互相對立,又相互統一的狀態——既處於普遍而連續不斷地打破原有平衡,又整體上持續不斷地協調到新的平衡的自然狀態。概括整個物質世界,儘管“對立”無處不在,無所不有,然而它只是一種事物內部或局部的客觀存在,它不是事物綜合的全面完整的屬性。事實上,物質世界無論如何演變,完全的看來,始終就是一個混然的統一體。整個宇宙不是統一的對立,而是對立的統一。“統一”是事物的總體屬性,也是終歸屬性。
“對立”只是存在於物質運動變化趨向“統一”的過程中,而“統一”不僅體現在物質運動變化的各個階段,也是物質運動變化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對立”是相對的客觀存在;“統一”是絕對的客觀存在。因此“對立與統一”這對矛盾是事物局部與整體關係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亦即占主導和支配地位的不是“對立”,而是“統一”。 “對立”與“統一”不是同一層次的並列的關係,是從屬關係。“對立”從屬於“統一”,受“統一”支配;“統一”決定“對立”,“對立”趨向“統一”。”對立“只是普遍存在於事物內部或局部,造成運動變化,不是體現在總體的事物變化的共同趨向上。
“對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統一”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總的趨勢和必然的狀態結果。否則,眼前就不會存在如此平衡狀態的一統天體世界。
在廣漠無垠的宇宙,從微粒到星體,大大小小的物質赫然遍布。充滿宇宙的物質並非雜亂無章。儘管宇宙中風雲變幻,斗轉星移,然而一切物質競是那么的井然有序,各行其道,循規蹈矩。其運動變化必然有著統一的規律,事實正是如此。就宇宙中一切物質的運動變化來說,其總的規律就是不斷地打破原有的平衡,永無休止地趨向無限完美的整個宇宙天體的平衡,亦即“統一”。
1992年,海天出版社出版的王習加吳建勛合著的一本名叫《統一論》的書中說:
“我們從用全息取代物質範疇入手進行重建科學基礎的工作。全息論不再把運動看成是物質的屬性,而看成是和物質一樣的宇宙現象。從而賦予能量與質量一樣的本證量地位。更重要的是,全息論還把思維也當成和物質一樣的宇宙現象。這樣一來,物質範疇即可界定為:以質量形式表現的客體;而運動則可界定為以能量形式表現的客體。在這裡我們提出第三種本證量——意量,即作為表現思維的量。我們實際上獲得了全息的三種存在狀態——物質態、運動態與思維態,正像水具有固態、液態和氣態的三種狀態一樣。”
統一論是非常正確的世界觀。它把宇宙本身包括人在內,作為哲學的出發點,定義了全息作為宇宙本身。從這一認識出發,統一論找到了三種存在本體,即物質運動思維,它們是並行的三種存在。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物質不是現在哲學上的物質概念,它是一個有質量的存在,它是一種存在本體,並不是包含一切的物質哲學概念。
統一論認為:“對立”不是事物總體的特徵和屬性,它只是事物運動變化過程中相對的和局部的存在,是暫時的,不穩定的存在。“對立”存在的意義在於它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然而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都無不趨向“統一”。
統一論反對一切“唯”字論。唯此、唯彼都不會是全面看問題的觀點;因為這些觀點都是陷於對立的層次和處於相互對立的一面,而沒有占到能夠全面完整看問題的高度,以至於必然顧此失彼。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站在“統一”的立場上 ,才能夠高瞻遠矚,明辨是非,才可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古人云:“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講“對立”與“統一”關係。儘管這句話是講國家、民族的分裂與統一,但其義亦可外延至諸事物。用統一論來分析這句話,雖見其狹隘,但畢竟是古人所言,無意求全責備,義在所受啟發。
其實,“天之大勢,分之必合。”才是硬道理。“大勢”即總體狀態;“分之必合”是說事物中的矛盾對立必然會不斷化解,趨向整體平衡和統一的狀態。國家、民族如此,人類世界如此,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如此。
精神與物質是統一的。對人類來說,精神和物質都不能孤立的存在,決不能把二者割裂開。構成人的軀體的物質是精神存在的基礎,精神依附於軀體,與軀體結合成生命統一體,神形相隨,神滅形消,形毀神無。精神是物質的完美組合和高度統一的結果,是物質聚合成生命的標誌,是構成生命體的所有物質統一的屬性,是一種特殊的物質量——“意量”。生命是物質呈現意量的形態。歸根結底,“精神”在本質上就是物質。
沒有本源物質就沒有精神。倘若沒有精神存在,就沒有人類存在,這樣物質相對人類而言也就無異於不存在。儘管物質的存在與否不以人的意志所決定,但沒有精神存在的時空何談物質和精神呢?
正視精神與物質的統一性對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深遠的意義。
不可否認:“物質”對於人類的誕生起先決作用,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物質是第一性的,物質派生精神、決定精神存在與否。
還要認識到:在人類社會中,只有“精神”與“物質”的有機統一,才是真正的主導和決定因素。
正確的世界觀必須始終把握整個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緊密聯繫。任何不符合大自然和脫離人類社會實際的觀點,起碼是毫無價值的;一切具有影響力的片面觀點,只會給人類以誤導或帶來危害。
我們應當確立全面、完整、統一的世界觀,以引導人類社會和諧發展,造福於人類,造福於大自然,造福於萬物。

相關條目

存在量

最小觀念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