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是工科學科中的一種,簡稱給排水給排水科學與工程一般指的是城市用水供給系統、排水系統(市政給排水和建築給排水),簡稱給排水。 給水排水工程研究的是水的一個社會循環的問題。"給水":一所現代化的自來水廠,每天從江河湖泊中抽取自然水後,利用一系列物理和化學手段將水淨化為符合生產、生活用水標準的自來水,然後通過四通八達的城市水網,將自來水輸送到千家萬戶。"排水":一所先進的污水處理廠,把我們生產、生活使用過的污水、廢水集中處理,然後乾乾淨淨的被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去。這個取水、處理、輸送、再處理、然後排放的過程就是給水排水工程要研究的主要內容。

基本信息

專業背景

人類最早套用修建是應該是排水設施而不是給水設施,迄今為止我們知道的最早的排水設施是位於河南的龍山時代遺址,是都邑城址南門土路下面的三根陶排水管,管道層層相套,有一定的坡度,雨污水在城內收集後排入城外;而最早的供水管網目前(2014年)發現於東周時期,在陽城,位於現在的河南登封縣告城鎮附近,陽城地勢比較高,取水比較困難,東周時期的人們就從更遠的地方的水源地用陶管輸送到城外的清水池,然後再通過陶管輸送到城內供人們使用。建國之後,我國各項土建建設日益增多,單純引進學習前蘇聯的給排水技術已不能滿足國內生產發展的需要,房屋衛生技術設備專業就迎刃而生。

設立過程

第一個階段是萌芽期。從1900年說起,當時還是大清王朝的晚期,這一年的8月份八國聯軍侵略中國,造成了一場浩劫,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文化的融合與入侵,聯軍帶來了國外的一些給排水理念,他們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了一些領事館和建築,當然也包括室內的衛生設備。而在當時國外的給排水技術已比較完善與先進,像德國在1910年左右已經修建了將近70個污水處理廠。隨著新民主主義運動的興起,中國的一部分人也開始覺醒,民國時期,國內給排水發展幾乎是0,這個時期一大批有志之士遠赴海外留學,學習國外的先進給排水知識,在抗日戰爭開始之前,中國已有了給排水部分基礎學科體系。在日本投降之後,個別地方恢復了國民經濟的建設,進行了城市配套管網的規劃設計與研究,學習國外,部分上流社會的人們家中均有完善的室內建築給排水設施,然而好景不長,不久就爆發的內戰,中國建築給排水發展極度緩慢,戰火侵擾著祖國大地,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時並沒有成型的給排水學科專業。

第二個階段是起步期。從建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前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我國最早出現了給排水專業,當時稱為房屋衛生技術設備,主要還是學習共產主義陣營的蘇聯老大哥,模仿他們的起步,同時也在培養自己的建築給排水隊伍,引進了設計秒流量的概念,編制了中國第一本規範,圖紙,手冊等,這個時期國人已有建築給排水的概念,人們開始注重生活品質,國家開始重視科學發展,填補了我國建築給水排水專業設計無規範、教學無教材的空白,為確立我國建築給水排水專業體系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一時期也出現了現在泰斗級的老前輩。

第三個階段是停滯期,就是文革時期,國內的建築給排水沒有什麼大的發展,蘇聯人援建的一些項目問題頻發,室內熱水系統制熱較差,學蘇聯那套“雙立管”排水系統也比較容易堵塞,這段時間一部分專家學者對屋面雨水,立管排水能力,醫院排污排廢進行了一系統的探索與,但還停留在國外那套,研究課題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這與當時的政治大氣候有關係,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之前。

四個階段是積累發展期。從改革開放之初一直到90年代,這時我們的給排水技術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立了建築給排水委員會,加強了與國外的交流,像柔性鑄鐵管和氣壓給水設備不斷的湧現,基本滿足了這一時間高層建築給排水的需求,建築給水排水這幾個字眼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門課也進入了工科院校,經過幾代從事給排水技術工程人員的摸索,學習,探索,總結,適合我國國情的建築給排水體系建立起來,並且準備著更大的發展,建築給排水進入繁榮的時期。

第五個階段,我稱之為跳躍期。就是90年代初至今,建築給排水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呈現跳躍式,蓬勃發展。上世紀的90年代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對生活品質,環境衛生,飲水用水有著越來越大的需要。從全民推崇節水用水到貫徹書記的科學發展觀,中國從事建築給排水的知識分子迎來了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推出了新的飲用水標準,太陽能,綠色能源,節水設施,節水潔具,新型管材大量湧現,編制了建國以來最多的行業標準和規範。給排水專業學科的設立院校增多。

第六個階段,專業更名。2008年,經教育部批准,我國開設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院校專業名字均更改為給排水科學與工程,這是本專業由套用科學向理論研究科學過渡的一個標誌。

專業分類

給水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給水工程為居民和廠、礦、運輸企業供應生活、生產用水的工程以及消防用水、道路綠化用水等。由給水水源、取水構築物、原水管道、給水處理廠和給水管網組成,具有取集和輸送原水、改善水質的作用。① 給水水源有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用水。②取水構築物有地表水取水構築物和地下水取水。

排水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排水工程排除人類生活污水和生產中的各種廢水、多餘的地面水的工程。由排水管系(或溝道)、廢水處理廠和最終處理設施組成。通常還包括抽升設施(如排水泵站) 。① 排水管系是指收集和輸送廢水(污水)的管網,有合流管系和分流管系。②廢水處理廠包括沉澱池、沉沙池、曝氣池、生物濾池、澄清池等設施及泵站、化驗室、污泥脫水機房、修理工廠等建築,廢水處理的一般目標是去除懸浮物和改善耗氧性,有時還進行消毒和進一步處理。③最終處理設施。視不同的排水對象設有水泵或其他提水機械,將經過處理廠處理滿足規定的排放要求的廢水,排入水體或排放在土地上。

消防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消防工程包括城市和建築的消防系統工程。內容有消火栓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水噴霧系統,水幕滅火系統,消防水炮系統,雨淋系統。

課程設定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專業英語、工程力學、材料力學、測量學、水力學、水泵與泵站、水文學與水文地質學、土建工程基礎、電工學、建築電氣、給水工程、排水工程、水工程施工、建築給排水工程、給水排水管網系統、水處理生物學、普通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金工實習、測量實習、工程製圖、管道工程安裝實訓、計算機套用及上機實習、建築給水排水課程設計、工程施工實習、CAD製圖訓練、物理實驗、力學實驗、化學實驗、水質分析實驗、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

主要專業實驗:水力學實驗、微生物實驗、水處理實驗(包括混凝、沉澱、過濾、消毒、曝氣、氣浮、污泥等實驗項目)

專業要求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要求學生主要學習普通化學、水分析化學、工程力學、測量學、工程製圖、微生物學、水力學、電工學、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外語、計算機技術及繪圖、污染物監測和分析、工程設計、管理及規劃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水科學和環境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和管理規劃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對水的開發、淨化、輸送、回收與套用必需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接受工程師訓練和初步的科研方法訓練,具有較好地獨立獲取知識和分析、解決給水排水工程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具備規劃給水排水系統、進行給水排水工程的工藝設計、施工、管理和簡單的結構設計的能力並掌握水資源控制與保護、節水等相關知識。

就業方向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可以到城市規劃設計部門、經濟管理部門、環保部門、工礦企業等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在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建築和其他專業設計院、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局、環境保護和市政公用事業等部門、市政和建築工程公司、環保設備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工作。

開設院校

哈爾濱工業大學
清華大學
同濟大學
湖南大學
重慶大學
河海大學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山東建築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蘭州交通大學
桂林理工大學
重慶交通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石河子大學
武漢大學
長安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
瀋陽建築大學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南京工業大學
黑龍江工程學院  
武漢科技大學
四川大學
煙臺大學
吉林化工學院
東北電力大學
南昌大學
新疆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
南昌航空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江蘇石油化工學院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中南工學院
中原工學院
四川理工學院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理工大學
河北工程大學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農業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吉林建築大學
揚州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
安徽建築工業學院
福州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鄭州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大連水產學院
合肥工業大學
濟南大學
長江大學
長春工程學院
山東農業大學
青海大學
瀋陽大學
東北石油大學
華僑大學
廈門大學武漢科技學院
湖南城市學院
寶雞文理學院
安徽工業大學
浙江科技學院
孝感學院
西華大學
西藏大學
煙臺大學
重慶三峽學院
天津大學仁愛學院
河海大學文天學院
廣州大學
仲愷農業大學
武漢輕工大學雲南農業大學皖西學院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表格參考資料(截止2013年)

專業學者

李圭白,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顧問,建設部科技委員會顧問,中國水工業學會副理事長等。李圭白是我國最早研究地下水除鐵除錳技術的學者。

張傑 ,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全國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顧問,中國土木學會理事長,全國情報網副主任,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等。

馬軍,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臭氧協會EA3G理事,國際水協會會員,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獲國際“居里夫人”博士後獎學金。

專業前景

面對全球性淡水資源短缺、水源污染加劇和我國水環境逐年惡化的嚴峻局面,水問題已為政府和媒介關注、民眾關心的焦點。中國給水排水工程投資逐年增多,工程規模越來越大,各工業企業中需要大量的給水排水工程專業人才。

作為一個和水密切相關的專業,給水排水工程主要涉及城市水的輸送、淨化及水資源保護與利用,隨著城市化的腳步加快,與土木工程專業密切相關的給排水專業也呈現了良好的就業態勢。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小而精的一個專業,與十年前相比競爭加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