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膜吸吮線蟲

結膜吸吮線蟲

結膜吸吮線蟲(Thelazia callipaeda Railliet &Henry,1910)主要寄生於犬、貓等動物眼結膜囊內,也可寄生於人眼,引起結膜吸吮線蟲病(thelaziasis)。因本病多流行於亞洲地區,故又稱東方眼蟲病。

形態

結膜吸吮線蟲 結膜吸吮線蟲

本蟲屬卵胎生(ovoviviparity),雌蟲直接產幼蟲於結膜囊內。成蟲體細長,圓柱形,乳白色、半透明,蟲體表面具有邊緣銳利的環形皺褶,側面觀其上下排列呈鋸齒狀。雌蟲大小為6.2~20.0mm x 0.30~0.85mm,近陰門端子宮內的蟲卵逐漸變為內含盤曲的幼蟲,雌蟲直接產出幼蟲,為卵胎生。雄蟲大小一般為4.5~15.0mm x 0.25~0.75mm,尾端向腹面彎曲,由泄殖腔伸出長短交合刺2根。雌、雄蟲尾端肛門周圍均有數對乳突。幼蟲大小為350~414μm x 13~19μm,外被鞘膜,盤曲狀,尾部連一大的鞘膜囊。

寄生

成蟲主要寄生於犬、貓等動物的眼結膜囊及淚管內,偶爾寄生於人、兔等動物的眼部。

當中間宿主類舐吸終宿主眼部分泌物時而被吸入蠅體內,經2次蛻皮發育為感染期幼蟲後進入蠅的頭部口器。當蠅再舐吸人或其他動物眼部時,感染期幼蟲自蠅口器逸出並侵入宿主眼部,經15~20天發育為成蟲。成蟲壽命可達2年以上。

致病

結膜吸吮線蟲 結膜吸吮線蟲

成蟲在人體多侵犯一側眼,少數病例可雙眼感染。主要在上下瞼穹隆內,也寄生於淚腺結膜下及皮脂腺管內。寄居蟲數可多達21條。患者眼部病頒可因蟲體體表銳利的橫紋摩擦、頭連線埠囊吸附作用以及排泄分泌物的刺激作用而引起,導致炎症反應或肉芽腫形成。輕者可無明顯症狀,也可有眼部異物感、癢感、流淚、畏光、分泌物增多等臨床表現。嬰幼兒有不敢睜眼、似手抓眼的表現,常因家長發現患兒結膜有白色小線狀蟲爬行而就診。取出蟲後症狀消失。嚴重者可伴有結膜充血、小潰瘍面形成或角膜混濁及眼瞼外翻等。若蟲體寄生在前房,可出現眼部絲狀陰影移動感,睫狀體充血、房水混濁、眼壓增高、瞳孔,甚至視力下降。淚小管受損,可導致淚點外翻。

診斷

診斷主要用鑷子或棉簽自眼部取出蟲體,置盛有生理鹽水的平皿中,可見蟲體蠕動,用顯微鏡檢查蟲體特徵即可明確診斷。

流行與防治

本蟲主要分布在亞洲。印度、緬甸、菲律賓、泰國、日本、朝鮮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均有病例報告。中國的病例報告始於1917年,為世界最早發現。現已知中國有25個省、市、自治區有人體感染的病例報導,其中以江蘇、湖北、安徽、河南、山東等地的病例較多。近年已證實岡田繞眼果蠅(Amiota okadai)是中國結膜吸吮線蟲的中間宿主,是本病的傳播媒介。感染季節以夏秋季為主,與蠅類的季節消長相吻合。感染者最小3個月,最大者88歲,但以嬰幼兒為主。本病在農村多於城市。傳染源主要為家犬,其次是貓、兔等動物。根據1982~1991年的調查,安徽淮北重流行地區的某些村鎮家犬的感染率高達76.7%,每犬的感染蟲數可在30~60條。保蟲宿主家犬的普遍存在,媒介中間宿主果蠅的廣泛分布,再加上幼童不潔的眼部衛生,是結膜吸吮線蟲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防蠅、滅蠅,搞好環境衛生,加強犬、貓等動物管理,注意個人衛生,特別注意眼部清潔是預防感染的主要措施。治療可用1%~2%古柯鹼或地卡因溶液滴眼,蟲體受刺激從眼角爬出,或用鑷子取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