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眼線蟲

犬眼線蟲,即眼吸吮線蟲病,吸吮線蟲病是由吸吮科(Thelaziidae)、吸吮屬(Thelazia)的多種吸吮線蟲寄生於犬貓等動物及人的眼部而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基本信息

眼吸吮線蟲病,即吸吮線蟲病是由吸吮科(Thelaziidae)、吸吮屬(Thelazia)的多種吸吮線蟲寄生於犬貓等動物及人的眼部而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常見蟲種有:麗嫩吸吮線蟲又稱結膜吸吮線蟲(T. callipaeda),主要見於犬、貓、狐、人、貂等多種動物;加利福利亞吸吮線蟲(T. californiensis)寄生於犬、貓、熊、狼、狐等動物和人;羅氏吸吮線蟲(T. rhodesii) ,主要見於黃牛、水牛;孟氏尖鏇線蟲(Oxyspirura mansoni),見於雞、火雞和孔雀。

病原形態

1. 麗嫩吸吮線蟲(T. callipaeda) 蟲體細長、半透明、淺紅色,離開宿主後轉為乳白色。體表除頭尾兩端外,均具有橫紋。雄蟲體長9.9-13.0mm,左右交合刺不等長。肛前乳突8-12對,肛後乳突2-5對。雌蟲體長10.45-15.00mm。卵殼薄而透明,愈近陰門處蟲卵愈大,卵內含幼蟲。

2. 加里福利亞吸吮線蟲(T. californiensis) 蟲體白色,雄蟲體長12-13mm,左右交合刺不等長。雌蟲長15-17mm,陰門位於食道與腸管交匯處。本蟲與麗嫩吸吮線蟲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的陰門位於食道與腸道交匯處之前。

3.羅氏吸吮線蟲(T. rhodesii) 寄生於黃牛、水牛的結膜囊、第三眼瞼和淚管處。

4.孟氏尖鏇線蟲(Oxyspirura mansoni),見於雞、火雞和孔雀的瞬膜下,也見於鼻竇。

生活史

吸吮線蟲通過中間宿主—蠅類來發育和傳播。

雌蟲在終末宿主第三眼瞼內產生具有鞘膜的幼蟲,幼蟲被蠅吞食,侵入蠅體內經2次蛻皮發育為感染性L3,移行到蠅的口器內。但蠅舔吮終末宿主眼部時,幼蟲便侵入其眼結膜囊內,再經2次蛻皮發育為成蟲。幼犬從感染到成蟲產卵需35天左右,成蟲在眼內可生活1年。

流行病學

麗嫩吸吮線蟲主要分布於印度、緬甸、日本、朝鮮和中國,故又稱為東方眼蟲,在我國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甘肅、山東、陝西、江蘇、貴州、湖南、福建、廣西、台灣等省區均有報導。

本病的流行與蠅的活動季節密切相關,而蠅的繁殖速度和生長季節又決定於當地氣溫和濕度等環境因素,故通常在溫暖而濕度較高的季節,常有大批動物發病,乾燥而寒冷的冬季則少見。各種年齡的動物均可受其害。在溫暖地區,吸吮線蟲可整年流行,在寒冷地區僅流行於夏秋兩季。

致病作用和症狀

致病作用主要表現為機械性地損傷動物結膜和角膜,引起結膜炎和角膜炎,並刺激淚液的分泌,如繼發細菌感染時,則更為嚴重。

臨床上可見眼潮紅、流淚和角膜混濁等症狀。當結膜因發炎而居腫時,可使眼球完全被遮閉。炎性過程加劇時,眼內有膿性分泌物流出,常將上下眼瞼黏合。角膜炎繼續發展,可引起糜爛和潰瘍,嚴重時發生角膜穿孔,水晶體損傷及睫狀體炎,最後導致失明。患病動物表現極度不安,常將眼部在其它物體上摩擦,搖頭,食欲不振,生產性能降低。

臨床症狀

蟲體可引起結膜炎、角膜炎。

診斷

在眼內發現吸吮線蟲即能確診。蟲體爬至眼球表面時,很容易被發現。或用手輕壓眼眥部,然後用鑷子把第三眼瞼提起,察看有無活動蟲體。

治療

1. 局部治療:首先在麻醉狀態下取出眼內可見蟲體,然後滴入含抗蠕蟲藥的滴眼液(如0.5%鹽酸左鏇咪唑),連用2-3天,同時套用抗菌素滴眼液預防繼發感染。臨床上可用伊維菌素稀釋液局部滴眼,每2天1次,連用2-3次。

2. 全身治療:每千克體重8mg左鏇咪唑,口服,每天1次,連用2天;除了柯利牧羊犬等伊維菌素過敏犬,可使用伊維菌素常規皮下注射。

預防

在疫區每年開春季節,對全部犬貓進行預防性驅蟲;並應根據當地氣候情況,在蠅類大量出現之前,再對犬貓進行一次普遍性驅蟲,以減少病原體的傳播。

注意環境衛生,減少蠅類孳生,防止蠅類滋擾犬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