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水滸全傳

結水滸全傳

全書七十回,附“結子”一回,初刊於鹹豐三年(1853年)。 這是一部關於明末著名小說《水滸傳》的續書,作者為俞萬春。 潛心醫道,著書立說,晚年皈依道、釋,卒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基本信息

作 者:(清)俞萬春
出 版 社:齊魯書社
出版時間:2006-1-1
版 次:1頁 數:812字 數:796000 印刷時間:2006-7-1開 本:紙 張:膠版紙 印 次:I S B N:9787533314095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結水滸全傳》,又名《蕩寇志》。全書七十回,附“結子”一回,初刊於鹹豐三年(1853年)。這是一部關於明末著名小說《水滸傳》的續書,作者為俞萬春。
《水滸傳》刊行後,封建官僚和文人士紳對於梁山泊英雄的行事和結局,看法多有不同,大略同情者有之,痛恨者亦有之。如明末遺民浙江烏程( 今吳興)人陳忱,即頗為梁山英雄鳴不平,特撰《水滸後傳》,讓梁山英雄之餘留及其後代復興。金聖歎則相反,認為梁山起義者並非忠義,而屬叛亂,並且他也不贊成招安,所以腰斬《水滸》,另撰盧俊義一夢作為結束。又有俞萬春者,不僅贊同金聖歎的觀點,而且“深嫉邪說之足以惑人,忠義、盜賊之不容不辨”,因“結成七十卷光明正大之書,名之日《蕩寇志》”,以“尊王滅寇”為主旨,曉諭“天下後世”,“盜賊之終無不敗,忠義之不容假借混朦”,從而使其“尊君親上之心,油然而生矣”(以上引文見徐佩珂《序》)。所以,此書接金批本自第七十一回起,寫梁山英雄被一一誅滅。書名日《蕩寇志》,作者的立場與愛憎,已然十分顯豁。
此書的文學價值,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有如下評論:“書中造事行文,有時幾欲摩前傳之壘,採錄景象,亦頗有施羅所未試者,在糾纏舊作之同類小說中,蓋差為佼佼者矣。” 俞萬春(1794~1849年),字仲華,號忽來道人,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清末諸生。少年穎悟,博覽群書,精經史,通兵法,弓馬嫻熟。二十歲左右,隨父到廣東任所。道光十一年至十二年(1831~1832年),湘西、廣東瑤民起義,其父奉命鎮壓,萬春從征有功。後英人犯我,萬春又獻策軍門,受賞於撫軍劉玉坡。萬春精岐黃之術,父死後在杭州一帶行醫,結廬於玉屏山下,常泛舟遨遊於西湖之間,號“黃牛道人”。潛心醫道,著書立說,晚年皈依道、釋,卒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著有《騎射論》、《火器考》、《戚南塘紀效新書釋》、《醫學辨症》、《淨土事相》,皆未鐫,惟《蕩寇志》得以傳世。
《蕩寇志》始作於道光六年(1826年),迄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前後凡二十二年,直到鹹豐元年(1851年),才由作者之子俞龍光修改潤色後鐫刻行世。鹹豐三年(1853年),徐佩珂又於南京刊刻是書,卷首有忽來道人自題《蕩寇志緣起》、古月老人《序》、陳奐《俞仲華先生蕩寇志序》、徐佩珂《序》及人物像並贊,書名依古月老人意見改為《結水滸全傳》,收有作者友人範金門和邵循伯的評語。
本書即以徐佩珂所刻之南京刊本為底本整理校點,保留了古月老人等人的《序》、原書作者自題《蕩寇志緣起》和人物像,刪去評語。整理過程中,對原書明顯的錯訛徑予改正,如在第一三三回中,將“鄧忠弼”改成“鄧宗弼”;避諱字則恢複本字。清末的一些習慣用字,某些容易引起誤會或者容易造成歧義者,如半響(晌)、虛幌(晃)一槍、仍就(舊)等,將其改為括弧內的用法規範的漢字;原書中用字前後不統一者,如著(著)、札(扎)、輪( 掄)、很很(狠狠)等,也將其改為括弧內的用法規範的漢字。除上述情況外,一般不作改動。此外,由於本書是作為《水滸傳》的續書存在的,所以,書中人物的姓名自有其一致性和延續性,故在整理過程中,將底本中的“徐凝”仍寫作“徐寧”,將“冠勝”寫作“關勝”,以便讀者能更好地將人物對號入座。底本中由於作者粗疏而存在的前後矛盾之處,如第八十九回倒數第五自然段寫青雲山頭領姚順作為大頭領狄雷的使者,本已被祝永清和陳麗卿斬首,但緊接著在下一段卻又作為戰將出現,並且寫其是被斬於陣上—— 諸如此類,整理本不作訂改,以存其原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