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病象

黨斯(Down 組織精簡(Down person

什麼是組織病象

組織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內部的衝突與外在環境的衝擊等的影響,會產生一些特別的現象,這些現象所引起的副作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形成了各種我們稱為「病象」的徵候,而妨礙組織運作與成長或發展不良。如果不加以適當的診斷和治療,很容易就讓組織走向衰敗滅亡的結局。
歸納而言,組織病象大約有下列幾項:
1,由於「規模龐大」所產生的病象
2,由於「法規森嚴」所產生的病象
3,由於「權力集中」所產生的病象
白京生定律」(Parkinson's Law)所闡述的組織病象
「寡頭鐵律」(The Iron Law of oligarchy)所闡述的組織病象

病因分析

規模龐雜

1,人員間溝通不易而缺乏了解。
2,機關組織首長控制幅度過大,使其難以發揮有效的指揮、監督。
3,失去個人自我價值感。
4,造成「決策上推,首長獨裁」之現象。
5,個人難以發揮其創造力、工作潛力。

法規森嚴

法國社會學者柯洛齊亞(Michel J. crozier)稱作「法規的惡性循環」。弊病出現在以下方面:
1,工作者一切依法辦公、循例行事,組織變成暮氣沉沉、毫無生機。
2,法規修正曠日持久,無法配合社會變遷和時代需求。
3,法規缺乏彈性讓組織無法隨機應變。
4,造成妨礙工作效率的現象:「形式主義 (formalism)」、「目標移置(displacement of goals)」。
5,造成官僚作風、科員政治,此現象更延伸成為貪污風氣。

權力集中

決策品質受影響。
造成「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風氣。
部屬無法獲得實務經驗。
一旦首長離職,組織必定面臨生存威脅。

病名研究

白京生定律/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1,行政首長均喜好增加部屬,此即一般機關組織之中常見的「建立王國」現象。
2,機關成立年代愈久,期成員素質便會愈低,因為首長好用不如己者。
3,機關開會時間的長短對議題的重要性成反比。
4,機關採用「委員制」的形態組織必然增加,而且委員數目也必定愈來愈多,即無效能可言。
5,機關內部的行政效率日趨低落,但是建築外觀、辦公設備卻是日趨壯麗豪華。
6,機關會把可使用的經費儘量用完。
寡頭鐵律 (Iron Law of Oligarchy)
德國政治社會學者密歇耳(Robert Michels)認為只有「寡頭政治」才是最普遍的組織運作模式。因為人的能力、才識均有限,故一個人統治是不可能的;而民主政治人多口雜、議論分歧,常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無果,和實質要求差距太大,而被領導者權力因而縮小,在這種現象的組織機關容易發生以下病象:
1,增加溝通的困難,意見容易由於多次的傳達而遭扭曲、失真。
2,少數人決定多數人的命運並不合乎民主的訴求。
3,少數領導人間常因爭權奪利,造成組織之中的內斗。
格勒善定律 (Greshamˈs Law)
機關組織之中庸碌者多於優異者,常有奸逆排賢的現象。
彼得定律(Peterˈs Principle)
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在其升到某個工作領域的某職位上,就能力達到極限,如果要更上層樓就得訓練、進修,否則無法升任。
不完善控制定律(Law of Imperfect Control)
黨斯(Downs)認為,沒人可以完全控制大型組織的行為。
不希罕效應(Bend It Over,Here It Comes Again;BOHICA)
既有的企業文化以產生「反革新情節」(contrapreneurship),因此容易產生組織成員對革新計畫的抵抗態度,認為只要忍耐即可不受影響。把組織的革新計畫視作「舊酒新瓶」的管理技倆,只要員工刻意忽視,久而久之革新計畫最後必定無疾而終。
生還者症候群 (Survival Syndrome)
組織精簡(Downsizing)之後,未被裁撤的人員在心態常有心胸狹窄、自我中心、保守現狀的傾向。
莫非定律 (Murphyˈs Law)
1,會出錯的一定出錯。
2,總在最糟的時候出錯。
3,事情不像外表那樣簡單。
4,如果有很多事情會出錯,必定是為禍最大的那件事出錯。
5,每件事都會推、拖、拉。
6,讓事情自由發展只會更糟。
7,老天總是偏袒隱性缺失。
8,假如每件事情看似順利,必定疏忽了什麼事情。
邁爾斯定律(Milesˈ Law)
1,職位決定立場。
2,權責不相當。
3,向上爭權、向下攬權。
4,侍候多名上司非難事。
5,管理者愛說不愛聽。
6,中層幹部兩面光。
7,服務惡化以致不滿提升。
華格納法則(Wagner's Law)
德國學者華格納(Adoph Wagner)早在一八七七年就提出產業工業化過程會以三種途徑導致政府成長:
經濟富裕增加政府稅收,連帶促進政府增加支出。
人口增加、都市密集化、依賴人口增加,政府介入社會活動是必然的結果,政府支出勢必大幅增加。
政府成長是為回應工商業界擴張投資的需求,國家必須提供產業必須的資金以應技術升級、經濟規模、對外競爭等超出私部門的大量資本需求。
普勒現象(Pogo Phenomenon)
人民容易要求政府增加支出提供更多的公共財貨和服務,而難以表達減少公共產出的要求,形成「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的情況。

過度官僚化

異化(Alienation)

一種心理情感結果導致個人無力感(sense of powerlessness)、無規範感(sense of normlessness)、自我疏離(self-estrangement)。

過度服從(overconformity

也稱作「訓練有素的無能」)
造成目標錯置(displacement of goals,也稱作「目標的代替作用」)

無回應力(Unresponsiveness)

在高度控制之下的組織,人員常缺乏思辨能力,以致讓特殊需求和一般需求難以取得平衡,導致不滿和糾紛。

無情無義(Relentlessmess)

1,人員僅從專業角度思考問題,重視理性忽略感情,成了「單向度的人」(the one-dimensional person)失去「完人」(the whole person)的價值,久而久之必定產生權力鬥爭、人際摩擦,讓組織充滿冷酷現象。
2,物化 (reified)思考常以簡單的思考模式來探討問題,用類化的方式或概念化來詮釋問題,忽略問題複雜性並且對於人性產生誤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