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爾[埃米爾·馮·紹爾]

埃米爾-馮-紹爾(Emil von Sauer 1862--1942)是李斯特眾多鋼琴學生里最傑出的一位。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姓名:紹爾

職業:鋼琴家

生卒:生於1862年,卒死於1942年

人物簡介

埃米爾-馮-紹爾(Emil von Sauer 1862--1942)是李斯特眾多鋼琴學生里最傑出的一位,然而,即使對資深愛樂者來說,他也只是個似曾相識卻陌生的名字。但此刻,紹爾生前的顯赫聲望與人們對其琴技的讚嘆,在沉寂數十年後,又將再度為鋼琴音樂愛好者知曉。

兩家歷史錄音廠牌--Marston與Arbiter,在去年底不約而同發行紹爾演奏的唱片,前者是三張CD一套的紹爾生前商業錄音全集,後者是一張1940年的廣播錄音。這四張唱片包含了此時所能找到的全部紹爾錄音,其中部份是才發現的珍貴文獻,可謂是近年最重要的歷史錄音發行之一。這個現象引起了《留聲機》雜誌的子雜誌《國際鋼琴季刊》(International Piano Quartery)的注意,第一期使用紹爾為封面人物,並有詳實的專文介紹。

這個情況頗令喜愛“古老”鋼琴藝術的愛樂者驚訝欣喜不已。我聽所謂“音效不堪入耳”的歷史錄音不過四年,剛入門時接觸一套許多愛樂者熟悉、整理完善的唱片《李斯特學生專集》(2CD,Pearl出版),在七、八位聽都沒聽過的名字里(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都是世紀初望重一時的大師),我最欣賞的是羅森塔爾(Rosenthal)與紹爾的演奏,前者別出心裁的不羈樂句令人心醉,但後者端正確實的音樂語言更是耐聽。我很想多找些紹爾的錄音,卻所得有限,因此,在一些國外雜誌聽說Marston要整理髮行他的商業錄音全集,可真是有終於等到你的感慨與喜悅呢。

幼時愚鈍

紹爾於一八六二年生於漢堡,五歲由其母親(為蘇格蘭裔的優秀鋼琴家)啟蒙 學琴,卻從未是個神童——他不喜練琴,甚至被認為缺乏天份,據說十歲前的琴技進步極為緩慢,故若非其母的堅持教導,不可能成為日後的一代名家。

赴俄習藝

紹爾十四歲時聽了一場俄國鋼琴大師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的演奏會,深受感動,於是決心以音樂為終身職志並發憤練琴。不久紹爾獲得彈琴給安東-魯賓斯坦聽的機會,頗受大師讚賞,推薦他向其弟——尼可萊-魯賓斯坦(也是當時夙負重望的鋼琴名師)學琴。於是紹爾於一八七九年赴莫斯科習藝,琴技一日千里,很快成為嚴格的尼可萊-魯賓斯坦之得意門生;紹爾後來極感念尼可萊-魯賓斯坦之教導,認為其彈琴原則令他終生受用。他在俄國的寶貴學習直到一八八一年尼可萊-魯賓斯坦過世為止。

獨奏生涯

紹爾回到德國開始獨奏家生涯,但也談不上什麼驚人的成功,後來他於一八八四年起兩年夏天至威瑪跟隨李斯特習琴。雖然這對青年鋼琴家來說是莫大的榮耀與晉身的良機,李斯特似乎也頗賞識紹爾,但多年後紹爾的回憶卻認為李斯特並沒有教他什麼——偉大的一代鋼琴巨人已太老了,又慷慨善良得不知拒絕圍繞在他身邊的凡庸之徒諂媚,於是剝奪了真正具有才華的學生的學習機會。所以,後來紹爾仍認為他最重要的老師是尼可萊-魯賓斯坦,反諷的是,我們此時提到紹爾,總不忘稱他是李斯特的重要學生。

真正成功

紹爾真正的成功從一八八五年開始,那年的柏林首演使他一炮而紅,樂評甚至稱他為“陶西格(Tausig)二世”(按:陶西格是十九世紀中葉的鋼琴技巧名家);接著他以其超卓名技與富詩意的音樂性,征服了維也納及歐洲各音樂重鎮,一八八九年的美國首演也大獲成功。此後數十年,紹爾的聲望與日俱增,巡迴演奏的行程忙碌而頻繁,曲目範圍寬廣,成為本世紀初的第一級鋼琴大師。除了職業演奏生涯,紹爾也投注了相當多的時間在教學上,曾多年任教於維也納音樂院,著名的門徒有耐女士(Elly Ney,是擅長演奏貝多芬的女鋼琴家)。與當年時尚一樣,他寫了無數鋼琴獨奏短曲(當然此時已很少演奏),及數首鋼琴協奏曲(按:有張Hyperion發行的夏爾溫卡及紹爾的鋼琴協奏曲,Hough彈奏,曾獲一九九六年的留聲機年度最佳唱片大獎)。

聲望下滑

然而,從三十年代起,紹爾的聲望逐漸下滑,倒不是因為他的技巧退化(從後述的唱片可證明,紹爾直到他的最晚年都保持極佳的鍵盤技巧),而是江山代有人才出,民眾與唱片公司都認為該讓傑出的新生代鋼琴家漸領風騷,於是曾叱吒風雲的老紹爾甚至常被迫至較小而不重要的音樂廳開獨奏會。一九四二年,在動盪世局裡,紹爾病逝於維也納;過世前兩周,還曾與維也納愛樂演出舒曼的鋼琴協奏曲。紹爾有他個人人格的缺點,他並不是那種慷慨、友善、大方、樂於助人並提攜後進的偉大人格型音樂家;相反的,人們覺得他冷漠,待人有種天生的敵意,且言談過於直接、不假辭色。他對待女弟子及年輕小姐特別好,晚年給人的形象常是“一群年輕美女簇擁著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後來七十八歲時續弦的妻子就是他的女弟子。但對待男弟子則差得多,他們形容紹爾的確是Sour(乖戾壞脾氣,恰與其名Sauer諧音)。論者以為,紹爾晚年的聲望下滑,乃至身後逐漸為人遺忘,甚至名聲不如李斯特其它弟子,或許與其為人缺點有關。

社會評價

即使在文人相輕極嚴重的鋼琴界,紹爾仍是其同儕讚譽有加的第一流鋼琴家,偉大的約瑟夫-霍夫曼對李斯特的眾多弟子嗤之以鼻,卻獨獨讚美紹爾,稱他是真正的技巧名匠,蓋紹爾融化精湛的技巧於無形,只將它當做表現音樂的必要工具,而不誇張炫耀琴技,從不像當時的浪漫派鋼琴家般愛用不必要的鍵盤上狂風暴雨敲擊來博得民眾的如痴如狂崇拜。另一方面,雖然紹爾最重要的老師是俄國人尼可萊-魯賓斯坦,他也確實學到其強大的音樂內在控制力及表現張力,然而紹爾的演奏仍距俄國學派的富戲劇性大氣及厚重節奏甚遠。相反的,紹爾的演奏予人印象最深刻處卻是維也納式的優雅閒適浪漫氣息(我們別忘了,紹爾的後半生在維也納渡過),其樂句進展自然流暢,且以音色美輪美奐著稱。所以,幾乎任何曲目都不致與其琴風相悖,尤其舒曼、蕭邦、李斯特的音樂最投合他的氣質。

錄音全集

Marston 53002-2

1、西班牙Regals錄音(1923年)

莫札特:土耳其進行曲;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蕭邦:升C小調圓舞曲(Op.64-2);孟德爾頌:乘在歌聲之翼;李斯特:第十二號匈牙利狂想曲

2、德國Vox錄音(1925年)

李斯特:第十五號匈牙利狂想曲,第三號愛之夢;蕭邦:E小調圓舞曲(遺作),搖籃曲,第一號即興曲;舒爾茲-艾弗勒:藍色多瑙河的阿拉伯風;紹爾:維也納的回聲等

3、Odeon錄音(1928年)

4、Pathe錄音(1930年)

蕭邦:第二號即興曲,幻想即興曲,降A大調圓舞曲(Op.42),E大調練習曲(Op.10-3),升C小調練習曲(Op.25-7);李斯特:侏儒的輪舞,練習曲“鍾”;貝多芬:土耳其進行曲;紹爾:數首短曲

5、Columbia錄音(1938-41年)

李斯特:兩首鋼琴協奏曲(魏恩加德納指揮巴黎音樂院協會樂團),第三號安慰曲,第一號遺忘的圓舞曲,第九超技練習曲Ricordanza;蕭邦:F大調圓舞曲(Op.34-3),C小調練習曲(Op.25-12),F小調練習曲(Op.25-2);舒伯特:第二及第三號。

6、紹爾1940年實況錄音Arbiter 114

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孟根堡指揮阿姆斯特丹大會堂樂團);蕭邦:降E大調 夜曲(Op.9-2),波麗路,C小調練習曲(Op.25-12);舒伯特:降G大調即興曲(Op.90-3);紹爾:三首短曲等。

相關軼事

樂興之時常聽歷史錄音的愛樂者,多半知道馬斯頓先生﹝Ward Marston﹞這位優秀的錄音製作人,他乾脆用自己的名字自創品牌,以精緻嚴謹的態度製作珍貴的古老錄音唱片。這套唱片就是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四處搜尋收藏家們僅存SP唱片的傑作,其中有些項目,例如一九二三年的西班牙Regal錄音,幾乎不為人知,恐怕已在世界上消失一甲??了發掘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鍥而不捨努力。

然而,這些稀世珍藏的Regal錄音,其保存狀況不算理想,經過馬斯頓一點一點小心修補及去除過份的雜音(當然,音樂要保存下來),讓人還算聽得下去就是了。其中最引人側目的當然是舒曼的大曲《狂歡節》,可惜為了配合七十八轉唱片那要命的每面僅四分鐘半的限制,作了不少刪節,且均無視反覆記號的存在,像第一首開頭,連這幾秒的反覆也要省掉,乍聽頗為錯愕。可是,這真是奇妙非凡的《狂歡節》,不知是否又是為了省時間,紹爾幾乎將一首首個性截然不同的短曲接續彈奏,卻絲毫不勉強窒礙,通順自然得彷如呼吸起伏一般,完全沒有古今許多鋼琴家為了刻意塑造各段個性的矯揉弊病。

兩年後的德國Vox錄音,其保存狀況顯然好得多,雖然還是回聲錄音(acoustic recording,錄音時用很大的喇叭捕捉音訊),我們仍可感受琴音的光澤與泛音;於是,在蕭邦的搖籃曲與李斯特的第三號愛之夢,紹爾那傳說中的透明優美音色清晰可聞,使樂曲散發迷人的沙龍式抒情。此處收錄兩首各長七分鐘的維也納風格大曲:紹爾自作的《維也納回聲》與舒爾茲-艾弗勒的《藍色多瑙河的阿拉伯風》,飄散末代帝國紙醉金迷的糜爛風華,是紹爾優雅身段的絕妙寫照。

一九二八年的Odeon錄音,已進入電氣錄音(electric recording)階段,對聽慣歷史錄音的愛樂者而言,其聲音已沒什麼好挑惕了(當然,不習慣的人還是會聽得坐立難安),馬斯頓留下適量的表面雜音,也保護了原先的鋼琴音質。蕭邦降A大調圓舞曲(Op.42)是世紀初各傳奇大師競相灌錄的華麗曲目,這兒紹爾彈出了迥異於其它大師的曲趣:他的手指運動均衡準確,自始至終保持穩定的速度,不像約瑟夫-霍夫曼不斷加速狂飆;其漸弱的結尾句更是一絕(其它人都是漸強收尾的),使整首曲子聽來瀟灑翩翩,與霍夫曼的霸氣旋風一樣偉大。蕭邦的其它曲目,如升C小調練習曲的慢吟低唱,兩首即興曲的自發性詩意,也都是令人滿意的佳演。至於李斯特的《侏儒的輪舞》及練習曲《鍾》,則輕盈曼妙,細節精確無比,顯示紹爾技巧名家的頭銜顯非浪得虛名。

他的最晚年錄音包括讓人眼睛一亮的兩首李斯特協奏曲(想想看,李斯特最好的學生彈的呢),但七十七歲的紹爾畢竟老了(我指的是音樂表情,不是手指),他將速度放慢,平和地彈這兩首難曲,雖缺乏激情的迸發,其行雲流水的樂句唱法仍有其可觀處;第二號協奏曲有較高的成績,終樂段彈得輕快整齊,顯示其手指運動仍維持一流水準。本輯唱片的最後一軌錄音是李斯特的第九超技練習曲Ricordanza,錄於一九四一年,近八十歲的紹爾融合其註冊商標的晶瑩音色、優雅琴風、與超卓名技,彈出這首大曲的雄大詩意與幻想意境,美得不可思議,被譽為有史以來李斯特曲目最好的錄音之一,更是紹爾一生藝術精華最後的完美展示。

此廠牌的製作人伊凡斯(Allan Evans)又是個認真成痴的歷史錄音迷,專門搜尋罕見的錄音,並詳加考證(他自己撰寫極詳實可讀的唱片解說),以饗有考古癖的樂迷。不同於上述的錄音室錄音,這張Arbiter唱片讓我們見識紹爾晚年的音樂會功力,兩者加在一起相輔相成,代表其琴藝全貌。舒曼協奏曲呈現一种放松自在的演奏姿態,速度平穩,起伏不大,但音樂該有的豐富內容與表情則一樣不少,顯示浪漫派音樂的詩情與表現不一定要透過誇張的戲劇張力與彈性速度來勉力謀求。至於第一樂章結尾前數小節的不自然加速,我相信是傳奇指揮家門格爾貝格的餿主意。我們可以聽到一些紹爾彈錯的音符,卻毫不影響音樂的流暢進行,讓人相信紹爾一生都是音樂廳里讓聽眾放心的穩健鋼琴家。

其它各獨奏曲是在維也納的實況演奏,本為奧地利電台的廣播錄音,但二次大戰結束時被俄軍帶走了,直到蘇聯解體這些錄音才被發掘出來。其音效自然比不上錄音室的商業錄音,但經過伊凡斯的用心處理,還很能接受就是了。曲目大多與商業錄音不同,唯一重複的蕭邦C小調練習曲(Op.25-12),兩者均為1940年錄音,聽來簡直一模一樣,皆呈現紹爾雄渾的一面,卻也都激昂得有所節制(他不因現場演出即失控),可見紹爾彈奏一首樂曲的一致定見。至於著名的第二號夜曲,則簡潔雅致,只有清淡琴韻的純粹美感,完全不賣弄“浪漫鋼琴家”的奇特樂句造型。

哈洛德-荀伯格在著名的《偉大鋼琴家》一書形容紹爾是個敏感而特別令人滿意的藝術家,有風格、有趣味,集詩人與技巧大師於一身。即使他曾因人格缺點或時代潮流的不湊巧,致數十年未享他應有的名聲,但透過認真有心的唱片製作,讓我們今天聽到的錄音,則是無可取代的文雅風華與藝術之美。美,是永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