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鐵

紮鐵

紮鐵(Reinforcement Fixing)是土木工程的一個專項工序,工作內容是在待建的建築物之混凝土牆內,先建一個由強高拉力鐵枝及鐵線紮成的架(粵語俗稱“花籠”),給予這些建築物重力牆有更強的承重能力。

基本信息

操作步驟

紮鐵紮鐵
紮鐵整個工序非常危險,而且極須用力,是一樣很吃苦的地盤前線職業,三行工人中有身體弱者,常見有中暑等工業意外。負責這項建築工藝的工人(粵語又俗稱為“紮鐵佬”),不但要身體強健,更加要耐日曬雨淋。在夏天,猛烈的陽光之下,鐵枝是赤熱的,紮鐵佬之苦可見一斑。紮鐵後的工序是“釘木板”及“下混凝土

紮鐵操作步驟如下:

(1)將基礎墊層清掃乾淨,用石筆和墨斗在上面彈放鋼筋位置線。
(2)按鋼筋位置線布放基礎鋼筋。
(3)綁紮鋼筋。四周兩行鋼筋交叉點應每點綁紮牢。中間部分交叉點可相隔交錯扎牢,但必須保證受力鋼筋不位移。雙向主筋的鋼筋網,則需交全部鋼筋相交點扎牢。相鄰綁紮點的鋼絲扣成八字開,以免風片歪斜變形。
(4)大底板採用雙層鋼筋網時,在上層鋼筋網下面應設定鋼筋撐腳或混凝土撐腳,以保證鋼筋位置正確,鋼筋撐腳下應墊在下征鋼筋網上。其直徑選用:當析厚h≤300mm時為8~10mm;當板厚h=300~500mm時為12~14mm。鋼筋直徑為16~18mm。沿短向通長布置,間距以能保證鋼筋位置為準。(5)鋼筋的彎鉤應朝上,不要倒向一邊;雙鋼筋網的上層鋼筋彎鉤應朝下。
(6)獨立基礎、為雙向彎曲,其底面短向的鋼筋應放在長向鋼筋的上面。
(7)現澆柱與基礎連用的插筋,其箍筋應比柱的箍筋小一個柱筋直徑,以便連線。箍筋的位置一定要綁紮固定牢靠,以免造成柱軸線偏移。
(8)基礎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40mm,當無墊層時不應小於700mm。
(9)鋼筋的連線:
1)鋼筋連線的接頭宜設定在受力較小處。接頭末端至鋼筋彎起點的距離不應小於鋼筋直徑的10倍;
2)若採用綁紮搭接接頭,則接頭相縱向受力鋼筋的綁紮接頭宜相互錯開;鋼筋綁紮接送連線區段的長度為1.3倍搭接長度(LL);凡搭接接頭中點位於該區段的的搭接接頭均屬於同一連線區段;位於同一區段內的受拉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為25%;
3)當鋼筋的直才能d>16mm時,不宜採用綁紮接頭;
4)縱向受力的鋼筋採用機械連線接頭或焊接接頭時,連線區段的長度為35d(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較大值)且不小於50mm。同一連線區段內,縱向受力鋼筋的接頭面積百分率應符合設計規定,當設計無規定時,應符合下列規定:①在受拉區不宜大於50%;②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基礎中,不宜採用焊接接頭;當採用機械連線接頭時,不應大於50%。
(10)基礎鋼筋的若干規定:
1)當條形基礎的寬度B≥1600mm時,橫向受力鋼筋的長度可減至0.9B,交錯布置;
2)當單獨基礎的邊長B≥3000mm(除基礎支承在樁上外時,受力鋼筋的長度可減至0.9B,交錯布置。
(11)基礎澆築完畢後,把基礎上預留牆柱插筋扶正理順,保證插筋位置準確。
(12)承台鋼筋綁紮前,一定要保證樁基伸出鋼筋到承台的鋪固長度。

工藝要求

1.暗柱內容

1.1柱根部鋼筋上水泥漿已清理乾淨。

1.2為保證暗柱主筋位置準確,採用定距框控制

1.3柱鋼筋綁紮:

1.3.1柱箍筋的個數根據圖紙要求確定,第一根箍筋距兩端50mm開始設定。

1.3.2在立筋上畫箍筋位置線,然後從上往下採用纏扣法綁紮。

1.3.3箍筋的接頭應沿柱子立筋交錯布置綁紮,箍筋與立筋要垂直,綁扣絲頭應向里。

1.3.4暗柱箍筋與牆筋綁紮要求:暗柱箍筋與牆水平筋錯開20mm以上,不得並在一起。

2.牆、柱、體

2.1牆根部鋼筋上水泥漿已清理乾淨。

2.2牆體鋼筋已經調整。即位移過大要求按1:6調整,一級鋼筋的彎鉤一律朝里,不垂直的調直。

2.3起步筋要求:

2.3.1暗柱邊第一根牆筋距柱邊的距離為50mm。

2.3.2牆第一根牆筋距離混凝土板面50mm。

2.3.3暗柱第一根箍筋距離混凝土板面30mm。

2.3.4連繫梁距暗柱邊箍筋起步50mm。

2.3.5連繫梁箍筋如柱一個箍筋50mm。

2.4牆體豎筋搭接要求:

2.4.1搭接長度不小於45d,搭接處保證有三根水平筋。綁紮範圍不少於三個扣。牆體立筋50%錯開,其錯開距離不小於相鄰接頭中-中1.3倍搭接長度。

2.4.2牆體水平筋節點要求相鄰綁紮接頭錯開。

2.5豎向梯子筋要求:

2.5.1採用比牆筋大一個規格的鋼筋製作,以代替豎筋。

2.5.2頂模筋等於牆厚減2mm。250mm、300mm、350mm厚的牆頂模筋長度應為248mm、298mm、348mm。

2.5.3頂模筋自立筋至端頭的長度為水平筋保護層加水平筋直徑減1mm,如保護層為15mm,Φ12水平筋,長度為15+12-1=26mm,頂模的根數為3根。頂模筋端頭刷好防鏽漆。

2.5.4非頂模筋每側長度為水平筋直徑。

2.5.5每段牆豎向梯子筋設定數量要求間距為1米,每段牆2個或2個以上,要求同一標高,綁紮到位。

2.6水平梯子筋要求:

2.6.1採用短斜鋼筋製作。

2.6.2水平梯子筋按圖製作並符合該段牆體的鋼筋間距,專牆專用。 2.6.3 牆體筋綁紮時設在牆模板口以上300mm,並綁紮到位。

2.7柱的定距框:

2.7.1要求製作準確,綁紮牢固。

2.8保護層要求:

2.8.1牆、柱、梁均採用塑膠墊塊,符合保護層厚度,鋼筋直徑和強度要求。

2.8.2設定間距600mm×600mm,呈梅花形布置。

2.8.3梁、柱筋墊塊設定在主筋上,牆筋墊塊設定在牆水平筋上。

2.9對箍筋的要求:

2.9.1彎鉤必須平行,彎鉤角度為135度。

2.9.2平直部分為10d,且兩根長短一致。

2.9.3彎心符合主筋直徑,且與主筋綁紮到位。

2.9.4四個角在同一平面上。

2.9.5綁紮牢固。

2.9.6柱箍筋開口分別設在四個角。

2.9.7對柱、過梁箍筋要求直徑,間距符合設計要求。凡要求箍筋加密的,其間距按5d且10cm控制。即大於Φ20以10cm控制,小於Φ20以5d控制。

2.9.8連繫梁箍筋要求不傾斜,間距均勻,開口設定在上部兩邊。

2.9.9單支箍按圖紙要求設定,彎鉤為135。,平直長度為10d.

2.10洞口加筋要求:

凡是洞口牆筋截斷處加三邊開口箍筋。並按圖紙要求附加洞口加筋。

2.11連繫梁鋼筋錨固:

2.11.1長度必須符合設計和規範要求。

2.12梁主筋必須設在箍筋四角,兩排主筋間距為鋼筋直徑小於或等於25mm。

3.頂板鋼筋:

3.1板筋綁紮前的控制:

3.1.1對牆筋、連繫梁筋及施工縫處板筋水泥漿已清理乾淨。

3.1.2設定水平梯子筋及暗柱定距框。以上各項未做完不得進行板筋綁紮。

3.2網眼尺寸偏差不得超過10mm。

3.3起步筋第一根板筋距牆邊尺寸50mm。

3.4綁絲要求:

3.4.1上筋綁絲朝下,下筋綁絲朝上,與鋼筋垂直。

3.4.2綁絲甩頭長短基本一致,長度不超過50mm。

3.4.3相鄰綁絲呈“八”字扣。

3.5混凝土板面鋼筋:

3.5.1不準用電弧點焊。

3.5.2有出電線管時應採用“z”字形鋼筋綁紮牢固。

3.6雙層網片間的鋼筋馬凳設定。

3.6.1設定間距不大於1米,且高度滿足保護層要求,製作符合要求。

3.6.2馬凳高度=板厚-保護層×2-兩排鋼筋直徑。

3.7保護層頂板15mm,梁筋25mm,偏差不能超過3mm。

3.8板筋墊塊:

3.8.1採用塑膠墊塊,厚度和強度符合保護層要求。

3.8.2墊塊間距不大於600mm,梅花形設定。

3.9板面預留洞,周圍鋼筋預留洞直徑大於200mm,小於300mm時,板筋應彎曲繞管通過。

3.10鋼筋端頭錨固要求:錨固至外側豎筋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