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紗基礎

紡紗基礎

1、棉纖維的長度:棉纖維的長度越長,則:成紗強力越高;成紗條幹越均勻;紡紗斷頭越少;可紡細特紗。 2、棉纖維的細度:棉纖維的細度越細則:成紗強力越高;成紗條幹越均勻;紡紗斷頭越少;可紡細特紗。 5、棉纖維強度:棉纖維強度越大,則:紡紗過程中纖維的損傷越少;成紗強力越高;紡紗斷頭越少。

紡紗基礎紡紗基礎

原棉性能與成紗質量的關係

1、棉纖維的長度:棉纖維的長度越長,則:成紗強力越高;成紗條幹越均勻;紡紗斷頭越少;可紡細特紗。手扯長度:23mm-33mm。
2、棉纖維的細度:棉纖維的細度越細則:成紗強力越高;成紗條幹越均勻;紡紗斷頭越少;可紡細特紗。細度為:1.5分特-2分特。
3、短絨率:纖維長度小於16mm的纖維所占的百分率,稱為短絨率。棉纖維的短絨率越高,則:成紗強力越低;成紗條幹越差點;紡紗斷頭越多。
4、成熟度:是指棉纖維細胞壁的增厚程度;它影響棉纖維的光澤、強度、彈性、天然轉曲等。
5、棉纖維強度:棉纖維強度越大,則:紡紗過程中纖維的損傷越少;成紗強力越高;紡紗斷頭越少。
6、棉纖維的天然轉曲:棉纖維的天然轉曲越多,則:纖維間的抱合力越大,成紗強力越高。
7、原棉的含雜:影響成紗的結雜。

配棉的目的

(一)配棉的概念:根據成紗質量的要求和原棉的性能特點,將各種不同成分的原棉搭配使用,稱為配棉。
(二)配棉的目的:使用單一原棉紡紗帶來的問題
(1)由於單一原棉紡紗使用時間有限,要頻繁地更換原料,造成生產波動、成紗質量波動。
(2)原棉的性能不能充分發揮(如:這種原棉的長度長;那種原棉的細度細,等)。
(3)低級棉、回花及再用棉無法使用,紡紗成本高。

配棉的目的
1、合理使用原棉,多種搭配,取長補短。使用混合棉紡紗,充分發揮各種原棉的特性,相互取長補短,又滿足不同品種,不同用途紗線的質量要求。
2、保持生產和成紗質量的相對穩定。各種原棉的性質指標和紡紗性能不同,如採用單嘜原棉紡紗,當一批原棉在幾天用完調換另一批原棉時,大幅度地調換原料,勢必造成生產和成紗質量的波動。通過結合成紗要求和原料性能實行分類排隊,搭配使用原料,從而保持生產過程和成紗質量的相對穩定。
3、節約用棉,降低原棉成本。質量好的原棉並非所有指標和紡紗性能都好,反之,質量差的原棉也非都差。如在纖維較短的混合棉中,適當混用一定比例長度較長的低級棉,在纖維線密度較粗時,混用部分成熟度較低,線密度較細的低級棉,不僅成本降低,節約用棉,還使成紗質量有所提高。

化纖原料性質的選配

化纖品種和混紡比例確定以後,還應考慮纖維的長度、線密度、強度、伸長度等性質指標,才能確定產品的實際性能。
1、長度和線密度化學纖維的長度和線密度相互配合構成棉型、中長型、毛型等不同規格。棉型纖維的長度有32mm、35mm、38mm,線密度1.1~1.7dtex,常用於生產細特紗和質地較緊密的薄型織物;中長型纖維的長度為51~76mm,線密度2.2~3.3dtex,常用於生產中特紗和質地較厚的毛型風格織物。棉紡設備主要使用棉型或中長型化纖原料。化學短纖維的長度Lmm和線密度dtex的比值一般為23左右。當L/Tt〉23時,織物強度高,手感柔軟,可紡更細的紗,生產細薄織物,過大時,紡紗過程易產生繞羅拉,繞皮輥、繞皮圈現象,成紗棉結增多。當L/Tt〈23時,織物挺括並具有毛型風格,可生產外衣織物,過小時,成紗發毛,可紡性差。
2、強度和伸長率化纖的強伸度對成紗強力有一定影響,當混紡紗受拉伸時,斷裂伸長率低的纖維先斷裂,使成紗強力降低,所以,應選斷裂伸長率相近的纖維進行混紡,對提高成紗強力有好處。同時,兩種纖維的混比選擇也應儘量避開臨界混紡比。
3、與成紗結構有關的纖維性質兩種纖維混紡時,纖維細長,捲曲小,初始模量小的纖維容易分布在紗條的內層,纖維粗短捲曲大,初始模量大的纖維易分布在紗條的外層。外層纖維影響織物的表面性能,因此,要適當選配纖維性質,使某些纖維處於紗條外層,另一種纖維處於紗條內層,充分利用纖維性質。
4、熱收縮性多嘜混用時,應使不同型號纖維的熱收縮性相接近,避免成紗在蒸紗定捻時,或印染加工受熱後,產生不同的收縮率,造成印染品出現布幅寬窄不一,形成條狀皺痕。
5、色差通過目測在紡同一品種的熟條,粗紗和管紗上的細紗發現明顯的色澤差異,以及在絡紗筒子上發生不同色澤的層次的現象稱色紗,原紗的色差,會使印染加工染色不勻,產生色差疵布。在化纖配料時,對染色性能差異大的原料,應找出合適的混紡比,減少原料的白度差異,接批時要做到勤調少調和交叉抵補。一般選1~2種可紡性較好的纖維為主體成分,在原料供應充分的情況下,最好採用同一牌號化纖多包混配。

化纖原料的選配

一、選配的目的
1、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服用性能充分利用化學纖維的各種特性,取長補短,提高使用價值。
2、增加花色品種通過不同纖維純紡或混紡,製成各種風格、用途的產品,滿足社會的各種需要。
3、改善可紡性能在合成纖維中混用吸濕性能較高的棉或粘膠,可改善可紡性能。
3、降低產品成本在保證服用要求的情況下,混用部分價格低廉的纖維,可降低生產成本。

二、化纖品種的選擇和混比確定
化纖品種的選用,考慮以下因素:產品的用途,如衣著用或工業用,內衣用或外衣用;產品的性能要求,如織物的強力、挺括性等;織物的生產成本。
1、化纖純紡化纖純紡有單嘜和多嘜之分,單嘜純紡不易產生色差,多嘜混紡時必須進行染色試驗,按色澤深淺程度排隊,供選配時參考。主要品種有純滌紗、純腈紗、純粘紗等。
2、化纖混紡主要品種有滌粘紗、滌腈紗等。
3、棉與化纖混紡主要品種有滌棉紗、腈棉紗、維棉紗、粘棉紗等。棉起到提高產品吸濕性,可紡性和服用性能的作用。
4、混紡比的確定織物混紡比確定,考慮以下因素:織物的性能,如強力、風格等;織物的成本及產品價格。混紡紗的常用混比有50/50、55/45、60/40、65/35、也有部分產品採用20/80、30/70等混紡比或倒比例。比例多的纖維,其纖維性質對紗線的性質影響較大,成紗更具有此纖維的性能。比例的確定主要考慮成本、強力、織物要求及紡紗性能等因素。

紡紗原理與設備

紡紗:用物理或機械的方法將紡織纖維紡成紗線的過程。

紡紗原理:紡紗原料的選配、開松除雜、混和、梳理、精梳、併合、牽伸、加捻、卷繞等。成紗方法:傳統紡紗方法、新型紡紗方法。

初加工:在紡紗加工前對纖維原料進行初步加工,使其符合紡紗加工的要求。

原料選配與混合:合理使用原料,穩定成紗質量;開清:大團到小塊、小束,同時除雜的過程;梳理:橫向聯繫基本消除成單纖維狀但有彎鉤,除雜混合;精梳:進一步梳理去除短纖維和細小雜質;牽伸:抽長拉細條子,纖維伸直、去彎鉤;並和:多根條子混合,改善均勻度;加捻:迴轉,使纖維間的縱向聯繫固定下來,給予一定物理機械性能;卷繞:半制品在各工序過渡的形式,保證紡紗連續性。

紡紗方法:傳統紡紗方法、新型紡紗方法。

紡紗設備:各工序所需的機械設備。

相關詞條

紡紗配棉化纖品 混紡 纖混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