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鰭原鮊

紅鰭原鮊

魚類,屬鯉形目,鯉科,鮊亞科,原鮊屬。分布在黑龍江、遼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台灣島、海南島等水系的中下游乾支流和附屬靜水水體中都產。國外見於越南、朝鮮及俄羅斯。是一種體型較小的經濟魚類。最大個體可達30厘米,常見個體多為長20厘米,體重100克左右。分布極廣,數量相當多,在個體別地區則為主要漁獲物之一。紅鰭原鮊肉白細嫩,味美。其全魚可作藥用。性味甘、溫、利水,有消水腫之功效。用以治療消瘦浮腫、產後抽筋,均有一定療效。

基本信息

資源狀況

長江中下游湖泊中重要魚類之一,個體較小,但數量較多,有較高的天然產量,在長江中下游野生魚類中,產量僅次於鯉和鯽。

外形特徵

紅鰭原鮊 紅鰭原鮊

體長而側扁,頭背面平直,頭後背部隆起,尾柄短,其長短於或等於其高。腹部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明顯的

腹稜。口小,上位;下頜突出,向上翹,口裂和身體縱軸幾乎垂直。眼大,鱗細小;背鰭短,具有強大而光滑的硬刺。側線前端略向下彎曲,後端復向上延至尾柄正中。體背部灰褐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體側鱗片後緣具黑色素斑點;背鰭灰白色,腹鰭、臀鰭和尾鰭下葉均呈桔黃色,尤以臀鰭色最深。生殖期間雄魚的頭部和胸鰭條上出現珠星,生殖期過後消失。

生活習性

紅鰭原鮊喜歡棲息在水草繁茂的湖泊中,也可生活在江河的緩流里。幼魚常群集在沿岸一帶覓食;成魚則常成群遊動於水面,冬季在深水處越冬。2冬齡魚一般能達到第一次性成熟,最小個體僅11厘米,重約17.6克。產卵期在5-7月,產卵場一般在水草叢生的地方,卵產出後粘附於水草上。紅鰭原鮊為兇猛性肉食性魚類,幼魚主要攝取枝角類、橈足類和水生昆蟲,成魚一般以小魚為食,亦食少數的蝦、昆蟲和浮遊動物。

用途和價值

經濟價值

個體雖小,但產量高,價格低廉,在市場上很受消費者歡迎。家庭多紅燒或掛糊炸食。還可加工成罐頭,是國內外暢銷的商品。

紅鰭原鮊 紅鰭原鮊

藥用價值

全魚可作藥用。性味甘、溫、利水,有消水腫之功效。用以治療消瘦浮腫、產後抽筋,均有一定療效。尚未充分利用,是漁業對象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