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鋸蛺蝶

紅鋸蛺蝶

紅鋸蛺蝶(學名: Cethosia biblis (Drury))別名:白帶鋸蛺蝶、齒緣紅蛺蝶。為鱗翅目、蛺蝶科、鋸蛺蝶屬節肢動物。分布於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及雲南西雙版納。幼蟲以西番蓮科的蛇王籘為寄主,成蟲訪花。飛行較迅速,路線不規則,常活動於林緣開闊地。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紅鋸蛺蝶(蛺蝶科)Cethosia bibles(Drury)
展翅寬度:70~85mm

幼蟲食物:紅鋸藤、蛇王籘等植物;

中國蝴蝶中,翅面斑紋是暖色調的種類不多,紅色的種類更少,紅鋸蛺蝶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成蟲喜愛飛翔而色彩艷麗,是一種非常美麗的觀賞蝴蝶。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關坪管理站,紅鋸蛺蝶實驗種群一年發生約8代,以未滯育幼蟲和成蟲越冬;成蟲訪花,也以腐爛水果為補充營養,卵聚產;幼蟲5齡,具強烈的群集習性。白帶鋸蛺蝶一年發生約8代,以幼蟲和蛹越冬。成蟲訪花、卵聚產、幼蟲5齡,群集生活。兩種蛺蝶均以西番蓮科Passifloraceae蒴蓮屬Adenia的三開瓢A.cardiophylla和滇南蒴蓮A.penangiana為幼蟲寄主。鮮艷橙紅色的是雄性, 灰色型的是雌性。

紅鋸蛺蝶(夢露蝶)身長的圖形紋似美國著名影星瑪麗蓮.夢露的嘴形。蝴蝶的前翅就象夢露美麗的肩形,人們為了紀念她,把此蝶命名為夢露蝶。

形態特點

紅鋸蛺蝶紅鋸蛺蝶

紅鋸蛺蝶橘紅色的翅膀叫人一見難忘。前翅翅面端部有黑色的三角斑,內有一列白色的v形斑,後翅邊緣黑色,亞外緣有一列黑色斑點,前後翅邊緣鋸齒狀,並伴上白色的v形斑。翅膀腹面的顏色沒有翅面般鮮艷,卻有著黑色和白色組成,如花邊般的斑紋。除橘紅色的橙色型外,部分雌蝶亦有以灰綠色為主的綠色型,但遠較橙色型少見。紅鋸蛺蝶的分布局限於種植了它們的幼蟲食用植物蛇王藤的的地方。展翅約70-85毫米,全年可見。

三峽庫區珍稀觀賞蝶類之一的紅鋸蚊蝶,隸屬於鋸峽蝶屬Cethosia fabrieius,1807。紅鋸蛺蝶屬是峽蝶科Nymphalidae釉蚊蝶亞科Helieoniinae蝴蝶在中國分布的唯一一個屬。它們以前翅RZ脈從 R。脈分出,中後足的爪很長,Sc脈基部不膨大,還以西番蓮科植物作為寄主,而與峽蝶科其他蝴蝶相區別。在峽蝶中,它們也是有性二型的少數種類之一因此,紅鋸峽蝶不但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也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生活習性

紅鋸蛺蝶紅鋸蛺蝶

紅鋸蛺蝶蝶種在廣東一年可發生兩至三個世代。成蟲發生於四月中至五月中、六月下旬至八月初及九月中至十月下旬。幼蟲以西番蓮科的蛇王籘為寄主,成蟲訪花。飛行較迅速,路線不規則,常活動於林緣開闊地。

重慶地區,紅鋸蛺蝶分布在海拔400~1 000m的生境裡,其中,分布在500~600 m占多數;從1998年2004年調查數據表明主要集中在山坡灌叢,闊葉林、針葉林也有分布;重慶武隆、巫山、石柱等地均採集到。三峽庫區紅鋸蛺蝶取食杯葉西蕃蓮,卵聚集產於寄主植物的葉面,一個卵塊可達幾十粒以上。飼養幼蟲齡期6或5齡;初齡幼蟲有群集性,數量較多。懸蛹,懸掛在植物的枝、葉上。卵期7 d左右,蛹期10~20d;從卵發育成蝶約需1個月的時間。

在西雙版納該蝶1年7代,以第7代3齡幼蟲越冬,越冬時間從每年的12月起至次年2月中旬止。其餘各代歷期35~40d,室內21~28℃下,卵期8~11d,幼蟲期12~16d,蛹期8~9d,雌蟲壽命12~18d,雄蟲壽命6~10d。幼蟲共4齡,1~2齡幼蟲取食嫩葉,喜群集;3~4齡幼蟲取食嫩葉、嫩枝和老葉;齡幼蟲還取食莖的綠色表皮,其食量占整個幼蟲期的78.98%。幼蟲喜食三開瓢,成蟲喜訪馬纓丹仙丹花九重葛等有花植物。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成蟲的交配率和產卵量與網室的大小和蝴蝶的密度有關。

分布地區

紅鋸蛺蝶紅鋸蛺蝶

紅鋸蛺蝶分布於四川南部、西藏察隅地區、雲南、廣東、廣西香港、海南島、江西、福建、貴州南部及湖南南部。在華南各省沿海地區及雲南南部是優勢種,種群數量龐大。 在喜馬拉雅山南沿低海拔地區及印度等東南亞廣為分布。指名亞種分布於雲南、四川西南部。

節肢動物門(十)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