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渡

紅軍渡

紅軍渡,位於四川省蒼溪縣境內。蒼溪城東南3公里處的塔山灣嘉陵江畔有一古渡口。這裡依山傍水,地勢險絕,山岩陡峭,林木蔥籠。嘉陵江由北而南,逶迤而來。波濤拍岸,江山如畫,景色宜人。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紅軍渡。

基本信息

紅軍渡

歷史發展過程

1933年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為配合中央紅軍北上抗日,奉命渡江西進。國民黨軍閥田頌堯部糾集53個團的兵力,在長達200公里的江防線上重兵把守,嚴密布防,妄圖憑藉嘉陵天塹,阻我西進,伺機圍攻四方面軍,為粉碎敵人的陰謀,貫徹中央“渡江兩進、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紅軍以塔子山為主渡口強渡嘉陵江,向敵人展開猛烈的攻擊。大軍西進,勢如破竹,國民黨慘澹經營的江防,一夜之間土崩瓦解。紅軍揮師北上,踏上新的征途。
新中國成立後,為緬懷紅軍將士的英勇業績,紀念紅軍勝利渡江,蒼溪人民將塔子山下的渡口命名為“紅軍渡”。1980年7月,“紅軍渡”被省人民政府確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八一”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六十周年之際,一座雄偉的紅軍渡江塑像聳立在嘉陵江邊,給這片滲透紅軍鮮血的英雄土地增添了新的風采。
塑像系紫銅板冷鍛製成。高9米,長13米,生動再現了紅軍渡江的戰鬥場景。塑像底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徐向前元帥揮毫題寫的“紅軍渡”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鑲嵌在黑色大理石上,格外光彩奪目。底座上是三名紅軍戰士和二名赤衛隊員的半身塑像。他們怒目圓睜,雙唇緊閉,機警地注視敵情。仿佛當年波濤洶湧,江風呼嘯,殺聲震天的情景再現。英勇的戰士冒著敵人的炮火,飛波逐浪,勇往直前。整個塑像,如脫弦之箭,似凌空飛鷹,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紅軍戰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現在,紅軍渡和附近的武當山、崇霞寶塔等景點一道開發建成了風景區。進入景區,塔樓亭台,掩映在綠蔭之中;挺拔的塔松蒼翠欲滴,葳蕤的萬年青長伴忠魂。紅軍紀念館和碑林展示了紅軍當年的英雄業績。登上紅軍渡,馳目騁懷,但見雲山蒼蒼,江水泱泱,讓人賞心悅目,逸興遄飛。這片融入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景區,正受到眾多旅遊者的青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