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菇娘

紅菇娘

酸漿屬 酸漿 酸苦,寒。

物種信息

Physalis alkekengi Linn. 酸漿
Physalis alkekengi Linn. 酸漿
又稱燈籠草、掛金燈、錦燈籠、酸漿

分類系統位置

生物 Vitae[三域系統]
真核域 Eukarya[三域系統]
植物界 Plantae[三域系統]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傳統系統]
木蘭綱 Magnoliopsida[Cronquist系統]
菊亞綱 Asteridae[Cronquist系統]
茄目 Solanales[Cronquist系統]
茄科 Solanaceae[Cronquist系統]
茄族 Trib. Solaneae[Engler系統的茄科Solanaceae]
茄亞族 Subtrib. Solaninae[Engler系統的茄科Solanaceae]
酸漿屬 Physalis[Engler系統的茄科Solanaceae]
酸漿 Physalis alkekengi[Engler系統的茄科Solanaceae]

形態特徵

酸漿為茄科酸漿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株高50~80cm,地上莖常不分枝,
酸漿
有縱棱,莖節膨大,幼莖被有較密的柔毛。根狀莖白色,橫臥地下,多分枝,節部有不定根。葉互生,每節生有1~2片葉,葉有短柄,長1~3cm,葉片卵形,長6~9cm,寬5~7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不整齊的粗鋸齒或呈波狀,無毛。花5基數,單生於葉腋內,每株5~10朵。花萼綠色,5淺裂,花後自膨大成卵囊狀,基部稍內凹,長2.5~5cm,直徑2.5~3.5cm,薄革質,成熟時橙紅色或火紅色;花冠輻射狀,白色,雄蕊5,花葯黃色,長0.3~0.35cm,子房上位,2心皮2室,柱頭頭狀,長1.0~1.1cm。萼內漿果橙紅色,直徑1.5~2.5cm,單果重2.5~4.3g,每果內含種子210~320粒,種子腎形,淡黃色,長約0.2cm,千粒重1.12g

生物習性

酸漿為茄科酸漿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常作一年生栽培。適應性很強,耐寒、耐熱,喜涼爽、濕潤氣候。喜陽光。不擇土壤,尤其是原產亞洲的酸漿在3 ℃ ~ 42 ℃的溫度範圍內均能正常生長。在我國北方嚴寒地區露地栽培,冬季地上部雖然枯萎,但翌春又萌發生長,一次種植,多年收穫。但原產南美洲的酸漿,在嚴寒地區越冬能力較差,多作一年生栽培。酸漿品種較多,常見栽培的有引自日本的紅果酸漿,別名紅姑娘,果型較小,栽培容易,多作為觀賞栽培;還有一種是法國的黃果酸漿,別名洋姑娘,果型較大,口感風味較紅姑娘要好一些,但栽培困難些。
酸漿多植於林間,路緣,可增添山林野趣,也可盆栽觀賞,果枝又可製作乾花。果可鮮食,還可製成沙拉或果醬。全株可入藥,有清熱解毒功效

起源與分布

酸漿原產於中國,南北均有野生資源分布。酸漿在中國栽培歷史較久,在公元前300年,《爾雅》中即有酸漿的記載。目前在東北地區種植較廣泛。其他地區種植較少,仍屬稀特蔬菜。

用途

果實可以生食,又可製成綠色食品飲料。宿存花萼可藥用,成熟的果實可生食、糖漬、醋漬或作果漿。果實香味濃郁,味鮮美

性味與主治用法

性味功能:酸、苦、寒、清熱、利咽、化痰、利尿。
主治用法:咽喉腫痛、急性扁挑炎、肺熱咳嗽、小便不利、外用治天泡瘡、濕疹、清熱、利尿、解毒、治感冒、齦腫,濕熱黃膽、痢疾、水腫、熱淋。
本草綱目記載:酸漿、苦,一種二物也,但大者為酸漿,小者為苦,以此為別。

化學成份

果含酸漿醇A、B;種子中含禾本甾醇、鈍葉醇、環木鳳梨烷醇、環木鳳梨烯等。

營養價值

營養價值與用途酸漿以果實供食用。成熟果食甜美清香,是營養較豐富的水果蔬菜。漿果富含維生素C,對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有一定療效。果實有清熱利尿功效,外敷可消炎,全株可配製殺蟲劑,也可供觀賞用。
它為茄科植物多年草本,原本是野生植物。多生長在山坡上,它耐寒抗旱,在我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生長較多。株枝上的果實呈多角燈籠形,內有圓形果球,如櫻桃大小,秋天成熟後可食用,味甘甜。它還是一種中藥材,有清熱解毒,鎮咳利尿的功效。又據現代科學分析,菇娘果中含有十八種胺基酸,有二十一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還有八種維生素。又是無污染、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的天然食品。分為紅菇娘和黃菇娘兩種。紅菇娘又稱:錦燈籠、燈籠果。紅菇娘的藥用價值較高,在中藥上稱為“苦子”可清熱、解毒、清痰止咳,治療慢性氣管炎,長期服用可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黃菇娘又稱:甜菇娘、金菇娘。甜菇娘屬草本植物,抗病力強,是天然綠色食品,含有人體必需的18種胺基酸,維生素C、維生素E含量是其它果品的5倍。長期食用可潤喉止咳,通便利尿,生津開胃降血壓,美容養顏。富硒甜菇娘的硒含量比普通水果高10倍,重金屬含量為零。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防癌、抗癌之功效。

中藥

基本資料

【藥 材 名】酸漿
【英 文 名】Franchet Groumdcherry Calyx and Fruit
【拉 丁 名】Calyx seu Fructus Physalis Physalis alkekengi L. Var.Franchetii(Mast.) Mak.
【別名】葴,寒漿,醋漿,苦葴,苦蘵,皮弁草,酸漿草,燈籠草,苦耽,金燈草,姑娘菜,燈籠兒,紅姑娘,天泡草,紅娘子,珊瑚架,山瑚柳,天燈籠草,九古牛,泡子草,撲撲子草,花姑娘,姑娘花,打朴草,葉下燈,鈴兒草,荷朴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茄科植物
【藥用部位】酸漿的全草。本植物的根(酸漿裉)、宿萼或帶有成熟果實的宿萼(掛金燈)亦供藥用。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解毒藥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治熱咳,咽痛,黃疸,痢疾,水腫,疔瘡,丹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搗汁或研末。外用:煎水洗、研末凋敷或搗敷。
【用藥忌宜】①《現代實用中藥》:“有墮胎之弊。”②《閩東本草》:“凡脾虛泄瀉及痰濕忌用。”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參考出處】《神農本草經》,《別錄》,《唐本草》,《夢溪筆談》,《本草衍義》,《綱目》,《庚辛玉冊》
【功效分類】清熱藥 清熱解毒藥
【相關藥材】酸漿菜 酸漿根 酸漿 假酸漿花 假酸漿子

名稱考證

葴、寒漿(《爾雅》)、醋漿(《本經》)、苦葴、苦蘵、皮弁草(崔豹《古今注》)、酸漿草(《爾雅》郭璞注)、燈籠草(《唐本草》)、苦耽(《嘉祐本草》)、金燈草(《履巉岩本草》)、姑娘菜、燈籠兒(《救荒本草》)、紅姑娘(《卮言》)、天泡草(《綱目》)、紅娘子(《柳邊紀略》)、珊瑚架(《汪連仕採藥書》)、山瑚柳、天燈籠草(《綱目拾遺》)、九古牛(《植物名實圖考》)、泡子草、撲撲子草(《福建民間草藥》)、花姑娘(《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姑娘花(《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打朴草(《閩南民間草藥》)、葉下燈、鈴兒草、荷朴(《閩東本草》)

古籍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 ①《別錄》:“酸漿,生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五月采,陰乾。”②陶弘景:“酸漿,處處人家多有。葉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黃赤色。”③《唐本草》:“燈籠草,所在有之。八月采。枝幹高三、四尺,有花,紅色,狀若燈籠,內有子,紅色可愛。根、莖、花、葉併入藥用。”④《夢溪筆談》:“苦耽,即本草酸漿也。河西番界中酸漿有盈丈者。”⑤《本草衍義》:“酸漿,今天下皆有之。苗如天茄子,開小白花,結青殼,熟則深紅,殼中子大如櫻,亦紅色,櫻中復有細子,如落蘇之子,食之有青草氣。 此即苦耽也。”⑥《綱目》:“龍葵、酸漿,苗葉一樣,但龍葵莖光無毛,入秋開小白花,五出,黃蕊,結子無殼,累累數顆同梭,子有蒂蓋,生青熟紫黑;其酸漿同時開小花,黃白色,紫心白蕊,其花如杯狀,無瓣,但有五尖,結一鈴殼,凡五棱,一枝一顆,下懸如燈籠之狀,殼中一子,狀如龍葵子,生青熟赤,以此分別,便自明白。按《庚辛玉冊》雲,燈籠草四方皆有,惟川、陝者最大,葉似龍葵,嫩時可食,四、五月開花結實,有四葉,盛之如燈籠,河北呼為酸漿。據此及楊慎之說,則燈籠、酸漿之為一物,尤可證矣。”

性味歸經

酸苦,寒。①《本經》: “味酸,平。”②《別錄》: “寒,無毒。”③《唐本草》: “味苦,大寒,無毒。”①《得配本草》: “入手太陰經氣分。”②《閩東本草》: “入肺、脾二經。”

藥理作用

①抗菌作用:酸漿煎劑對宋內氏桿菌有抑制作用,酸漿抗菌有效成分初步認為在油狀液,此部分在試管內對綠膿
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從酸漿中提出之針狀晶母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酸漿體外抑菌效果與臨床治痢療效不符。
②興奮子宮的作用:早年提出的對離體家兔子宮有興奮作用的酸漿根素(即硝酸鉀)。其果實據云有催產作用。
③其他作用:日本酸漿果實及果囊有解熱及強心作用,有謂酸漿之此項作用與其中所含草酸有關,且作用微弱,無套用價值。酸漿根素注射於動物,表現大腦抑制,若用大量,可使呼吸麻痹而死。國外曾用其同屬植物的葉、果作利尿劑。

臨床套用

1.治療小兒上呼吸道炎症:
用100%的錦燈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2次,5歲以下每次2ml,5歲以上每次4ml。臨床觀察120例,全部患兒均
有中同程度發熱,80%以上病例有咽痛症狀及不同程度的扁桃體腫大,且有膿性滲出物。治療結果,顯效(於兩天內體溫降至正常,臨床症狀與咽部膿性滲出物消失)93例(77.5%),有效(於3-5天內體溫降至正常,臨床症狀與咽部膿性滲出物消失)20例(16.7%),無效(體溫與咽部膿性滲出物5天以內均未好轉,症狀無明顯變化)7例(5.8%)。單項統計,80%以上的患者體溫可以在2天內降至正常,90%以上的病例扁桃體分泌物及咽痛症狀在3天內消失。但扁桃體腫大僅8例於治療4天后略見縮小,其餘均無明顯改變。
2. 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此外,有報導用錦燈籠花萼2-3個或全草3-5錢,1次煎服或沖茶服,治療急性扁桃體炎32例,結果除2例用藥2次外,均1次痊癒。治癒時間最短半天,最長3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