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路

紅旗路

紅旗路建於清末,又稱“貝當街”,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命的街道,是霞赤兩地商業最繁華的地段。

一。
宜陽縣紅旗路居委會概況
城關鎮紅旗路居委會位於縣城中心,總人口2890人,轄10個居民組,是“河南省小康村”、“洛陽市文明村”、“洛陽市精神文明先進單位”、“河南省民調先進單位”、“洛陽市家庭文明示範村”、河南省"五個好"黨支部、洛陽市"五個好"黨支部等40餘項殊榮。黨總支下設4個黨支部,128名黨員。兩委班子緊密團結,與時俱進,奮力開拓,按照“發展工業促商業、工商並舉促就業、多輪驅動奔富路、家家戶戶不落後”的發展思想,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集體經濟和民眾生活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健康發展,人均收入有92年的700元上升到2005年的4200元;集體經濟純收入由92年的30萬上升到2005年390萬元,集體固定資產由92年的300萬元上升到2005年的1個億,2005年上交國家稅金380萬元。居委會有支柱民營企業4家,有錦花市場、壽安市場、東升商貿城、錦花美食城等大型商業市場8個,商業房1400餘間,年交易額2.5億以上。實行了“兩減兩免一分紅”,即:為居民減免水費、電費;每年投入8萬餘元為民眾辦理用電意外保險和家庭財產險;年終拿出80餘萬元為民眾分紅;逢年過節給民眾發放雞蛋、大米等物品及每人200元的生活費,總計達60餘萬元;對考上大學學生每人補助500元,對當年病故人員補助500元,為65歲以上老齡人每月發放生活費30元。每年組織全村60歲以上老人外出參觀旅遊一次,每年投入3萬餘元慰問救濟貧困戶。

二。湛江市紅旗路(今逸仙路)

1898年,法國人以武力進入湛江,開始租借“廣州灣”即現在的湛江市區,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沿海港口相繼淪陷,法國租借地廣州灣(今湛江市區)偏安一隅,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繁榮一時。1943年,日本人占領廣州灣(湛江舊稱)。1945年廣州灣光復,從此定名為“湛江”。曲指算來,法國人在湛江停留了整整45年,並在市區留下不少法國建築遺蹟。
北起解放東路,東止湛江水道,建於清末。法占初期最早鋪設的道路,又名“貝當街”,街名取自法國貝當政府。回歸後改現名,1966年曾稱紅旗路,1980年復現名。逸仙路又稱“枇杷街”。

霞山區逸仙路20號附近的古建築
湛江市赤坎區的中山路和霞山區的逸仙路,是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命的街道,是霞赤兩地商業最繁華的地段,路名與市民相安無恙。文革期間,一些無知的人,不知孫中山還有別名孫逸仙,望文生義,歪曲逸仙是安逸的神仙;一些極左的人,雖知其意,卻認為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不值紀念,他們把逸仙路作為封資修毒草剷除。那時,紅旗是革命的象徵,逸仙路硬被披上左的色彩,改名為“紅旗路”。
60年代的逸仙路
“紅旗路”定名剛公布,又受至非議和圍攻,認為紅旗應該永遠高舉,不能作為路名踐踏,指責改名者是別有用心抵毀革命。負責改名的機構無所適從,心驚膽戰。文革後雨過天晴,1981年1月湛江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作出決定,更改和恢復市區在文革期間被改的道路名稱,逸仙路重見天日,恢復原來面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