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尾沙蜥

紅尾沙蜥

紅尾沙蜥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簡稱“三有名錄”里的動物)。2000年8月1日,國家林業局發布實施對“三有名錄”里的動物進行保護,紅尾沙蜥名列其中。

基本信息

簡介

紅尾沙蜥紅尾沙蜥

紅尾沙蜥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簡稱“三有名錄”里的動物)。2000年8月1日,國家林業局發布實施對“三有名錄”里的動物進行保護,紅尾沙蜥名列其中。

科學分類

紅尾沙蜥紅尾沙蜥

中文學名:紅尾沙蜥

中文目名:蜥蜴目

中文科名:鬣蜥科

中文屬名:沙蜥屬

拉丁文名:Phrynocephaluserythrurus

英文名:Red-tailedtoad-headedagam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Zugmayer,1909

基本信息

紅尾沙蜥紅尾沙蜥

形態描述

背部具棱鱗,有對稱排列的的暗斑或雜亂色紋。胸腹部和四肢被棱鱗。的腹面具黑白相間的環紋,尾尖下方黑色。有腋斑。 
地理分布

分布於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河北青海,北京。 
經濟及生態意義

棲息於草原、荒漠草原、黃土高原等不同地帶。以昆蟲為食。5月繁殖,卵生。

保護

紅尾沙蜥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食性 

紅尾沙蜥以昆蟲及部分齧齒類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銳,具3個牙尖。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寬,呈葉狀,具鋸齒狀切緣。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為食者(如凱門蜥屬〔Dracaena〕)於齶後部有鈍圓的牙用以碾碎。其下齶各牙內側有縱溝或褶用以引出毒液。草原沙蜥的牙生於上齶骨、前齶骨及牙骨的邊緣,少數種生於齶上。胚胎期前齶骨上有「卵牙」,從吻部向前突出,用於鑽破卵殼,孵出後即退化。牙著生的方式多為側生式,部分種為頂生式,避役的兩眼可獨立運動。草原沙蜥有鹽腺用以排出礦物質鹽。肩帶存在。

生態習性

紅尾沙蜥生境各異,生活於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島中均可見。僅存的海生種為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Islands)的海鬣蜥,食海藻。有幾種紅尾沙蜥部分水棲,食淡水生物。對紅尾沙蜥最為重要的環境因素為溫度,許多種有其最適溫度,會曬太陽以升高體溫,使之高於氣溫。生活於寒冷地區的種冬眠。晝長對紅尾沙蜥亦有影響。大部分紅尾沙蜥為卵生,卵產於所挖穴中,樹木、岩石的裂縫中,或落葉層下。有些紅尾沙蜥(尤其是生活於高海拔、高緯度地區者)為卵胎生或胎生。多無護卵習性。
紅尾沙蜥晝間活動,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曉之間活動,並能發出大聲(而大部分紅尾沙蜥不能發聲)。紅尾沙蜥的捕食方式為靜候或搜尋。許多紅尾沙蜥能將尾部自割,斷下的尾能迅速扭動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紅尾沙蜥得以逃脫。許多紅尾沙蜥有領域行為(包括領域表演)或求偶表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