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史特勞斯

約翰.史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1825 - 1899)是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和小提琴家。他從小愛好音樂,7歲便開始創作圓舞曲。19歲在維也納組織了一個管弦樂團,赴波蘭、德國各大城市舉行圓舞曲演奏會,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整個歐洲。1872年,約翰·施特勞斯應邀去美國波士頓、紐約等地演出,盛況空前。他還親自指揮由兩千人組成的管弦樂團、兩萬人組成的合唱團,聯合演出自己的代表作《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創音樂史上的新紀錄。1899年,約翰·施特勞斯逝世時,維也納人民舉行了十萬人的盛大葬禮。

約翰.史特勞斯約翰.史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1825 - 1899)是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和小提琴家。他從小愛好音樂,7歲便開始創作圓舞曲。19歲在維也納組織了一個管弦樂團,赴波蘭德國各大城市舉行圓舞曲演奏會,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整個歐洲。1872年,約翰·施特勞斯應邀去美國波士頓紐約等地演出,盛況空前。 他還親自指揮由兩千人組成的管弦樂團、兩萬人組成的合唱團,聯合演出自己的代表作《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創音樂史上的新紀錄。1899年,約翰·施特勞斯逝世時,維也納人民舉行了十萬人的盛大葬禮。

生平經歷

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他的兩位弟弟約瑟夫·史特勞斯和愛德華·史特勞斯也是著名的音樂家。不過小約翰是整個家族中成就最大,名望最高的一位。他被譽為“圓舞曲之王”,並為19世紀維也納圓舞曲的流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圓舞曲之王”的稱號是由於他把華爾茲這種原本只屬於農民的舞曲形式提升為了哈布斯堡宮廷中的一項高尚的娛樂形式。此外他的作品的藝術成就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輩們(例如約瑟夫·蘭納和老約翰·史特勞斯),也更為人所熟知。他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施特勞斯家族的傑出代表。約翰·施特勞斯出生在維也納。他的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一

約翰.史特勞斯約翰.史特勞斯
個銀行家而不是一個音樂家。儘管如此,他還是從小暗地裡學習小提琴。諷刺的是,他的小提琴老師正是他父親的管弦樂隊的首席小提琴,弗朗茨·阿蒙(Franz Amon)。然而,他的父親還是在一天發現小約翰把時間“浪費”在了音樂上。據小約翰·施特勞斯本人回憶,接下來場面相當的可怕,而且他的父親對他的音樂理想沒有任何興趣。然而老約翰並沒有讓家庭不和的意思,他只是認為作為音樂家的生活太嚴酷了,不希望兒子以後也與他一樣過這樣的生活。最後,在小約翰17歲那年,老約翰與他的情婦埃米莉·特蘭布施(Emilie Trambusch)離家出走。這樣,小約翰能夠專心從事他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了。
之後,小約翰向開辦私人音樂學校的約阿希姆·霍夫曼(Joachim Hoffmann)教授學習了對位法和和聲技法。在與指揮家約瑟夫·德雷施勒(Josef Drechsler)學習和聲時,他的天賦得到了極大的認可。同樣,他在他的另外一位小提琴老師,維也納宮廷劇院(Vienna Court Opera)的芭蕾舞輔導教師安東·科爾曼(Anton Kollmann)那裡,也得到了極高的評價。由於這些人士的高度評價,他成功地從權威人士處得到了公開演出的不成文許可。隨後,他很快在'Zur Stadt Belgrad'酒館(維也納的音樂家們尋找職位的固定去處)招募了充足的人手以擴充他的樂團。然而由於他父親的巨大影響和勢力,幾乎沒有任何劇院提供給小約翰演出的契約。最終,小約翰終於說服了維也納Hietzing establishment的Dommayer's Casino,提供給他一個初次亮相的機會。當地媒體瘋狂地報導這場父子間的“史特勞斯家族內戰”。老約翰本人對兒子不服從了他的對兒子的願望極為惱怒,一怒之下他決定在有生之年永遠不在Dommayer's Casino登台演出,儘管Hietzing establishment是他早年多次演出的輝煌成功的見證。

輝煌成就

約翰.史特勞斯約翰.史特勞斯
1848年,他訪問羅馬尼亞舉辦音樂會,這期間他在當地居民的鼓動下推翻了奧地利領事。在維也納發生革命的時日裡,他是國民軍樂隊的隊長,指揮了《馬賽曲》和他自己創作的革命進行曲和革命圓舞曲。他的名聲在革命以後愈益提高。1851年開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國外的第一次巡迴演出。自1853年起,史特勞斯擔任宮廷舞會音樂指揮;1863—1870年,擔任奧匈帝國皇室和王室的宮廷舞會樂隊隊長之職。1870年,作為圓舞曲和舞曲作曲家處於榮譽高峰的史特勞斯(他當時已經寫作了大約340首圓舞曲和其他舞曲)轉向舞台樂的創作。他寫了17部輕歌劇、一部歌劇和一部芭蕾舞曲,在這些作品中,絕大部分都由於其低劣的歌劇腳本而宣告失敗,或很快以半失敗而煙消雲散。1872年,史特勞斯做了轟動一時的美國之行。在1894年舉行慶祝史特勞斯從事藝術活動50周年慶祝會時,他收到了來自全世界的祝賀和授予他名譽會員稱號的證書,這一切顯示出這是一次真正勝利的盛會。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時期臥病以後在維也納去世,維也納人民舉行了十萬人的盛大葬禮。

經典之作

約翰.史特勞斯約翰.史特勞斯
約翰·史特勞斯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其作品包括圓舞曲168首,波爾卡舞曲117首,卡得累爾舞曲73首,進行曲43首及輕歌劇16部。史特勞斯的創作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1863年以前。在這一時期里,他基本遵循維也納圓舞曲模式,但已在作品中增加了音樂的表現力。第二時期為1864—1870年。這時,他的創作已趨於成熟,創作了大批至今仍廣為流傳的著名圓舞曲,如《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第三時期為1871—1899年。史特勞斯雖然又寫出了著名的《南國玫瑰圓舞曲》、《春之聲圓舞曲》、《皇帝圓舞曲》等,但主要從事輕歌劇創作。自1871年後的近30年中,他陸續寫了16部輕歌劇。在J.奧芬巴赫F.von蘇佩影響下,他充分運用維也納圓舞曲及其他舞曲體裁,使維也納輕歌劇別開生面。其中《蝙蝠》(1874)和《吉卜賽男爵》(1885)尤為突出。他的輕歌劇的題材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音樂則充滿歡快、熱情、幽默的情緒,曲調扣人心弦,對後來F.萊哈爾等人的輕歌劇創作產生了影響。 雖然史特勞斯的作品對生活的反映缺乏深刻性,然而迄今不少優秀作品依然受到歡迎,它們反映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氣質,和奧地利民間音樂、維也納市民音樂有著血肉聯繫。與史特勞斯同時代的J.勃拉姆斯R.華格納A.H.謝羅夫等人對其藝術成就都作了高度評價。第三時期為 1871—1899年。他創作了著名的《春之聲圓舞曲》、《皇帝圓舞曲》、《南國玫瑰圓舞曲》等藝術珍品,並創作了一批輕歌劇,如經久不衰的名歌劇《蝙蝠》、《吉普賽男爵》等。
其創作以《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春之聲》和《安娜波爾卡》等一百二十餘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後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他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他的圓舞曲獨具特色,鏇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他還作有《雷鳴電閃波爾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十六部輕歌劇,對於歐洲輕歌劇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代表作品簡介

約翰.史特勞斯約翰.史特勞斯
《藍色多瑙河》:
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全名《在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畔》,是約翰•施特勞斯所作170首圓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於1867年。

1866年,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慘敗,維也納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為振奮人心,作者受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領導人赫貝克的委託寫作象徵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圓舞曲。曲名和創作動機源自德國詩人卡爾•貝克題獻給維也納城的詩句,“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半年後,作者把它改編成為管弦樂曲,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公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並很快被介紹到英國、美國及其他國家,被譽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而後合唱曲也開始流行,歌詞由詩人格爾納特重新創作。
此曲按照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的結構寫成,由序奏、5首小圓舞曲和尾聲組成。
·序奏一開始,由小提琴用碎弓輕輕奏出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撥開河面上的薄霧,喚醒了沉睡大地。在這背景的襯托下,圓號吹出了全曲的主要音調。接下來是5首連著一起演奏的小圓舞曲,每首小圓舞曲都包含2個相互對比的主題鏇律
·第1小圓舞曲的主題A抒情明朗的鏇律、輕鬆活潑的節奏,以及和主鏇律相回響的頓音,充滿了歡快的情緒,使人感到春天的氣息已經來到多瑙河;主題B輕鬆、明快,仿佛是對春天的多瑙河的讚美。
·第2小圓舞曲第1部分的鏇律跳躍、起伏,層層推進,情緒爽朗、活潑,給人以朝氣蓬勃的感覺;第2部分顯得優美委婉,與第1部分形成對比。
·第3小圓舞曲的主題A有優美典雅、端莊穩重的特點;主題B具有流動性特點,加強了舞蹈性,呈現出狂歡的舞蹈場面。
·第4小圓舞曲的主題A優美動人,富於歌唱性;主題B強調舞蹈節奏,情緒熱烈奔放,與主題A形成了對比。
·第5小圓舞曲的主題A鏇律起伏迴蕩,柔美而又溫情;主題B則是一段熾熱而歡騰的音樂,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最後是合唱曲的尾聲,比較簡短,迅速地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而管弦樂曲的結尾則規模較大,它依次再現了第3、第2、第4小圓舞曲的主要主題,接著又再現了樂曲序奏的主要音調,然後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約翰.史特勞斯約翰.史特勞斯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約翰·施特勞斯繼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之後的又一部傑作。完成於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於維也納,並由作者親自指揮。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郊區有一片美麗的森林,它離城市不遠,歷來吸引著千千萬萬的遊人。這片森林也是許多居住在維也納的大作曲家們經常光顧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們的靈感。約翰·施特勞斯是地道的維也納人,《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獻給故鄉的讚歌。為了使樂曲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作者在管弦樂隊里破例地加上了奧地利的民間樂器——齊特爾琴(原文為Zither,是一種撥奏弦樂器)。
這首樂曲由序奏、五個圓舞曲和尾聲構成,其結構屬於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式。樂曲的開始是一段很長的序奏。兩支圓號的鏇律描繪了優美動人的風景,雙簧管單簧管吹出抒情流暢的曲調,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鐘聲的響起,使音樂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後,大提琴緩緩奏出第一圓舞曲的主題動機,作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渾厚的音調、圓號美麗的牧歌和長笛玲瓏的裝飾音節,構成了一幅極美妙的且色彩斑斕的音畫,十分優雅動人。齊特爾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濃厚的奧地利民族色彩,這種特色型樂器撥奏出這首圓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鏇律(片段1),輕柔而華美,仿佛晨曦透過濃霧照進維也納森林,還伴隨著鳥兒們婉轉的鳴叫。
第一圓舞曲為F大調,描繪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們輕歌曼舞的場面。 (片段2)
第二圓舞曲為降B大調,由大提琴呈示出來。 這段主鏇律與前面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題幾乎完全相同,但節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極強。
第三圓舞曲為降E大調,三部曲式。描繪的仍然是森林美景。(片段3)
第四圓舞曲在降B大調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輕快、流暢,鏇律充滿跳躍性;後半部分活潑、優雅,伴奏部分引人入勝。(片段4)
第五圓舞曲為降E大調,這一部分不僅活潑,而且節奏性非常強,使得整個樂曲達了最高潮。(片段5)
樂曲的結尾部分很長,在這裡依次出現了第四圓舞曲、第一圓舞曲和第二圓舞曲的主題;之後,序奏時的“齊特爾琴”動人的鏇律重新出現;終止部分採用了樂隊的合奏。這一切好似一個總結,引人再一次回顧維也納森林的各種美麗景色。

《藝術家的生活》:

約翰.史特勞斯約翰.史特勞斯
作於1867年,同年二月十八日首演。這也是一部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是小約翰·施特勞斯最著名的幾首圓舞曲之一。本曲的標題,可能與此曲題獻給藝術家協會有關。但本曲輕鬆而充滿活力的鏇律,的確可以勾畫出一幅藝術家生活的素描
藝術家追求、探索美好的理想,他們對於生活的要求是認真的,尤其對於人類的精神生活特別注重。小約翰·施特勞斯也是眾多偉大藝術家中的一員,對藝術家生活的如實體會,是他創作這一作品的源泉。樂曲由序奏、五個圓舞曲和一個結尾組成。下面介紹一下本曲中最為精彩的幾個片段。
片段1:選自第一圓舞曲的第一主題,是全曲的中心部分。C大調,徐緩的行板。恬靜、優美的抒情性鏇律表現出藝術家們對工作的無限熱情。
片段2:選自第一圓舞曲的第二主題。G大調,稍快的行板。生動、活潑的流暢鏇律表現出藝術家們充滿樂觀的生活態度。
片段3:選自第二圓舞曲的第二主題。C大調,自由的行板。這一片段似歌唱般柔美、婉轉。

《春之聲》:
作於1883年。當時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本曲依然充滿活力,處處散發著青春的氣息。據說約翰·施特勞斯是在一個晚上就在鋼琴上即興創作出本曲的,因此本曲最早的版本是鋼琴曲,後經劇作家填詞而成為流行一時的聲樂

約翰.史特勞斯約翰.史特勞斯
曲,直到現在,本曲的聲樂版本仍然是許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愛的曲目。本曲的管弦樂版本也十分流行,百餘年來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愛。
本曲是約翰·施特勞斯 不朽的名作。作為一首圓舞曲,本曲與作者其他的圓舞曲迥然不同:它並不是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體裁,其節奏自由、充滿變化,鏇律生動而連貫,具有較強的欣賞性,很少用於伴舞,原譜中也沒有註明各個段落,另外本曲還帶有迴旋曲的特徵。全曲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性,雅俗共賞、經久不衰。曲中生動描繪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機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濃重的油畫,永遠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
本曲沒有序奏,而是在四小節充沛的引子之後,貫穿全曲的第一主題(降B大調)隨之出現,複雜而具有裝飾音色彩的鏇律給聽眾一種春意盎然的感覺(片段1);
緊接著第二主題(F大調)進入,鏇律趨於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動(片段2);
經過重複第一主題之後,優美的第三主題在豎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緩緩進入,給人以春水蕩漾般的舒暢感(片段3);
第四主題運用大音程的跳動,顯示出無窮無盡的活力(片段4);
第五和第六主題略帶一絲陰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寫春日裡偶爾飄來的陰雲(片段5);
第七主題節奏自由,陰鬱的氣氛一掃而空,鏇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機盎然的感覺(片段6); 樂曲的結尾也較為簡單,只是重複一遍第一主題之後,利用第一主題的鏇律加以變奏,乾淨利落地結束全曲。

參考連結

http://www.hnst.org/musiclife/person/yhstls.htm
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42003.htm
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42001.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