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電影《大明宮》

紀錄片電影《大明宮》

《大明宮》是一部紀錄片,該片由金鐵木執導。

電影介紹

著名導演金鐵木繼史詩電影《圓明園》之後再創力作6集紀錄片電影《大明宮》。該片以大唐帝國的權力中樞大明宮為載體,通過其從建造、輝煌到毀滅的過程,講述了大唐帝國三百年榮辱興衰的歷史;更通過大明宮的命運,探討了大唐盛世的誕生背景,揭示了大唐帝國衰退覆滅的歷史根源。

電影背景

唐代的大明宮,它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峰巔之作”,因為電視劇《大明宮詞》的原因,人們已不再陌生。《含元殿賦》中稱其“如日之升,則曰大明”。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名永安宮,是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而修建的夏宮,也就是避暑用的宮殿,而宮殿還未建成,太上皇李淵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於大安宮,夏宮的建設工程也就此停工。遂於貞觀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宮。大明宮再次大規模建設是在高宗龍朔時期。“龍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風痹,惡太極宮卑下,故就修大明宮”。當時為修此宮曾徵收關內道延、雍、同、岐、幽、華、寧、鄜、坊、涇、虢、絳、晉、蒲、慶等十五州121錢,且在龍朔三年二月減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經過這次大規模建設,大明宮才算基本建成。當然,此後大明宮尚有多次建設和葺修,如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曾修大明宮,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又曾二次增修大明宮宮殿,“新造蓬萊池周廊四百間”,浚龍首池,起承暉殿。不過這些工程只是增修補葺罷了,大明宮在郭城的東北處,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宮城的東北隅,占據龍首原的高地之上。

大明宮是唐長安城的三座主要宮殿之一,另兩座是太極宮和興慶宮。大明宮在太極宮之東,所以又稱為“東內”,大明宮原是太極宮後苑,靠近龍首山,較太極宮地勢為高。龍首山在渭水之濱折向東,山頭高二十丈,山尾高六七十丈。漢代未央宮踞龍首山折東高處,故未央宮高於長安城。唐大明宮又在未央宮之東,地基更高。唐高宗中年因患風痹病害怕潮濕,便移住到涼爽乾燥的大明宮內。

大明宮周長7628米,面積3.3平方千米,是北京紫禁城面積的3.5倍。平面形制是一南寬北窄的楔形。它西牆長2256米,北牆長1135米,南牆為郭城北牆東部的一段,長1674米,東牆的北部偏西12度多,由東牆東北角起向南(偏東)1260米,轉向正東,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長1050米,與宮城南牆相接。它是唐長安城規模最大的一處宮殿區。

大明宮周圍環築有宮城,牆面與太極宮一樣為夯土板築,只有各城門兩側及轉角處內外表面砌有磚面。城基的寬度,據考古實測,除南面牆基用郭城北牆寬約9 米左右外,其他三面牆基均寬13.5米,深1.1米。城牆築在城基中間,兩邊比城基各窄進1.5米左右,底部寬10.5米,構築十分堅固。此外,在宮城北部之外,東、西、北三面都構築有平行於宮城牆的夾城,亦為板築土牆。北面夾城最寬,距宮城牆寬160米。東西兩面夾城距宮城牆寬均為55米。夾城的修築,在宮城的後部,配合宮城城牆共同構成嚴密的防衛體系結構。

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們大都在大明宮居住和處理朝政,這裡作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二百餘年。大明宮的範圍很大,東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門,大明宮正門名丹鳳門,有含元殿、宣政殿、紫晨殿三大殿,正殿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館。而有名的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位於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此外有別殿、亭、觀等30餘所。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最宏偉的建築。殿前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整座宮殿坐北朝南,居高臨下,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王維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唐朝末年黃巢也曾在這裡稍稍滿足了“他年我若為青帝”的心愿,沒當成皇帝也湊合了。唐僖宗時,大明宮屢遭兵火,最終於乾寧三年(896年)被燒毀。數年因為戰備的原因,宮殿的遺蹟也都被除,此後便成為一片廢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