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南古城

紀南古城

西晉學者杜預在《左傳》注釋中始將郢都改稱紀南城。現在,紀南城南北土城垣上各立有一塊大石碑。 楚紀南故城是中國東周時期楚國郢都故址。在湖北省荊州古城北約5公里處。因在紀山之南,漢以後史稱紀南城。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文王元年 (公元前689)自丹陽遷都於此,至頃襄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拔郢止,楚國在此建都400餘年,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城。迄今地面仍保留有規模宏大的城垣遺蹟,地下埋藏著豐富的文化遺存。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紀南城南北土城垣上各立有一塊大石碑,上刻“楚紀南故城”五字,為郭沫若手書。自公元前704年至公元前278年秦滅楚,歷時411年,楚共有二十個帝王在此即位。

紀南古城紀南古城

簡介

區位簡介

紀南古城位於荊州城小北門外五公里處紀南鎮境內,是春秋戰國時期國的都城。當時稱郢都,因地處楚國南方,又稱南郢;又因在紀山之南,也稱紀郢。西晉學者杜預在《左傳》注釋中始將郢都改稱紀南城。現在,紀南城南北土城垣上各立有一塊大石碑,上刻“楚紀南故城”五字,為郭沫若手書。自公元前704年至公元前278 年秦滅楚,歷時411年,楚共有二十個帝王在此即位。

歷史概況

據歷史文獻記載,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至公元前278年將白起“拔郢”,計有20個楚王在此立國稱霸,先後剪除了黃河以南大小50多個邦國政權,統一了北至黃河、東至巴蜀、南至湖南南部的廣大疆域,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譜寫出了輝煌壯闊的一章,孕育出了屈原宋玉等一批楚辭文學大家和荀子老子范蠡伍子胥等眾多諸子百家。鍾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識知音”的絕唱也出自這裡。歷史上,楚國的都城雖然不只紀南城一處,但楚國建都紀南的時間最長,此間也是楚國發展中最強盛的時期。紀南城的歷史,是楚國興盛時期的歷史,也是楚文化發展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階段。其間,我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以郡、縣為單位的地方行政區的設立,以“郢爰” 為名的黃金幣的首次使用,是早確認新興地主階級土地么有權的“量入修賦”的法令,著名的政治改革“吳起變法”,以及歷史上最早的奴隸起義之一的“莊蹺暴郢”等等,都在這裡發生或推行。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士大多來過楚國。孔子莊子墨子曾出入紀南城,愛國詩人屈原曾在此擔任國“左徒”(參與議論國事,發布號令,出則接待賓客)。也是在這裡,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楚人在煉以及冶煉和套用生鐵方面走到了當時世界的前列,漆器、工藝美術等都達到相當高超的水平,出現了各業繁榮、貿易興盛的局面,並在此基礎上推進了都城本身的發展,使它成為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南方最繁盛的都市。

紀南古城紀南古城

景點概況

紀南城現存城址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為 15.75平方公里,比現在的三個荊州城城址還要大。圍繞城址所築的城垣,周長15.5公里,城牆為夯土築成,高4-7.5米,城垣上部寬10-15米,可並行三輛卡車,寬大且厚實堅固。有的地段保存相當完整,其中以北邊城垣保存最好。南城垣上的報警烽火台高大壯觀,依稀可辨。至今有的地段高6.7米,都為夯土築成。通過考古發掘,全城共有城門八座,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各有兩座,南北各有水門一座,水陸城門都是一門三道。水門三個門道寬度相等;陸上城門的中間門道寬於兩邊門道約一倍,為車馬出入的通道。水門由四排38根大柱直立而成,每排水柱 9根或11根,形成三個門道,凌駕於河道之上,扼守水路。河道橫貫全城,供運輸和飲用。城內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台基,縱橫排列,井然有序。其中有的是宮殿遺址,有的是手工業作坊遺址。大體上,城內東南部是宮殿區,東北部又是一片宮殿建築區,西南部是冶煉紡織等手工業作坊區,西部和北就是密集的居民區,可見當時曾繁盛一時。秦大將白起“拔郢”後,此城已成廢墟,現在城內為農田園,阡陌交錯。

紀南城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考古工作在西城牆上找到了戰國時期的一處三孔城門過道,在南城牆缺口處古河道內發掘出了一座罕見的水門。城內台基遺址遍布,城東南有密集的宮殿建築遺蹟。現存80餘處夯土台基有的長寬均達百餘米。在紀南城東南隅及周圍一帶,分布著密集的古墓葬,埋藏著豐富的古代文物,是我國著名的地下楚文化寶庫。在川店、紀山、八嶺山雨台山孫家山觀音大壋、拍馬山等七大古墓葬區,分布著上千座古墓。建國以來,已出土古代文物一萬多件。其中越王勾踐劍鳳凰山西漢古屍、戰國絲織繡花物三次重大發現,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轟動。這座遍藏古代文物的寶庫,被譽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1961年,國務院公布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