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衣炮彈

糖衣炮彈

糖衣炮彈(táng yī pào dàn),也稱糖衣炸彈,糖炮彈等等。糖衣一般是指包在藥物外面的一層甜味的薄膜。從字面上解釋,糖衣炮彈就是指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糖衣炮彈常用來比喻經過巧妙偽裝使人樂於接受的進攻性手段,由於在社會生活中的普遍套用,又引申為比喻經過巧妙偽裝使人樂於接受的進攻性手段,也比喻壞人腐蝕、拉攏革命者的手段。糖衣炮彈一詞依通說出自陳登科的作品《風雷》第一部第49章:“不要中了敵人的糖衣炮彈,被人家拉過去。”

基本信息

詞語簡介

詞目 糖衣炮彈
糖衣炮彈糖衣炮彈

發音 táng yī pào dàn

解釋

糖衣:包在藥物外面的一層甜味的薄膜。用糖衣裹著的炮彈。比喻經過巧妙偽裝使人樂於接受的進攻性手段
比喻壞人腐蝕、拉攏革命者的手段。也叫糖彈。

相關條目

同義詞 甜言蜜語
反義詞 一塵不染
相關概念腐敗賄賂金錢

用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例句

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容易被~所擊倒。

代表事件

事件出處

這是毛澤東創造的著名比喻,帶著鮮明軍事色彩和濃重憂患意識。1949年3月中共全面奪得政權以前,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中說道:“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
抵禦糖衣炮彈,自1949年以後慢慢發展成了中共組織建設、思想建設的基本任務,意識形態的特徵之一。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後被拍成電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拒腐蝕、永不沾的故事。被廣為傳頌的“南京路上好八連”即這一理想境界的人格象徵。對於曾生活在底層、由鄉村滲透而取得政權的共產黨人來說——其中許多人過去是“泥腿子”、苦力——著附在高檔物質生活、奢侈消費品上的資本主義、資產階級(主要是來自西方)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具有較大的誘惑力,因為它具有發達的物質生產所提供的舒適、細緻的生活方式和優雅的風度。1950年代的劉青山、張子善貪污案,軍隊領導幹部大量離婚換老婆,三反五反揭露的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事件背景

當時新中國即將成立,東方的社會主義世界日漸壯大,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感到想用武力直接消滅東方的社會主義的體系是很難辦到了,所以杜魯門他們想出一個長期計畫,就是用他們的思想來一點點滲透,用上三四代人的時間。這就是毛主席說的用“糖衣炮彈”方法來腐蝕我們,他們打來的炮彈是外層包了“糖衣”的,先給你個甜頭,然後“爆炸”,達到征服你的目的。後來毛主席與前蘇聯的論戰,就是怕中國變修,也是與“糖衣炮彈”相似,結果互有勝負,他們部分達到了目的,但沒有完全征服和改變中國。

巨大影響

文革的初始動機之一——反修防修,便與抵禦糖衣炮彈有部分關係。從“《人民日報》49—97資料庫”搜尋,文革十年該詞的出現頻率是每年6.32%,比其餘年份的1.08%高出5.85倍。可見其作為“和平演變”、“反修防修”的關鍵字,對階級鬥爭之於政治文化、日常生活的滲透、嚴防死守,被強調到何等地步。尤其是被估計得很嚴重的階級鬥爭,更讓人疑心失去支配地位的利益集團,總是試圖利用物質上、文化上的優勢,贏得思想上、政治上的勝利。比如從拉幹部下水到全面復辟(著名的漫畫化場面是電影《箭桿河邊》里的“何書記,吃湯圓咯……”)。當基於階級鬥爭的敵情觀、物質觀被誇大到極點時,就出現了抹煞正當的基本生活要求的現象:誰要是買一截時髦點的衣料(花型艷麗醒目),購置舒適點的家具(如沙發),備辦一瓶用於打扮的化妝品(雪花膏、香水等),即使並非出於有資產階級嫌疑的人之手,也會被看作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表現,一定要問問是否有糖衣炮彈的可能。連學術上重考證、成名成家,新聞辦報的“知識性”“趣味性”等等,都無不可被指鹿為馬地與“糖衣炮彈”掛起鉤來,刻意營造出近乎蠱毒式的巫術恐懼氣氛。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為的是四面出擊。
只需保證生活必需的最低水準,對所有超過一般水平的消費品,都應該棄之如敝屣,這樣才能顯出當事者革命意志的堅定、生活作風的樸素,得到人們的肯定和褒揚。這也可視為政治上可靠的旁證。“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是在這樣的風氣下流行起來的。它一方面促使一些人刻意做這樣的表面文章,以博取“政治進步”的名聲和資本(用2000年代的話說是“做秀”),另一方面造成了更多人對在物資供應匱乏下的需求萎縮進行合理化的心理定位。
圍繞糖衣炮彈這一概念,林彪在中共九大政治報告中論證了精簡機構,密切聯繫民眾;節約鬧革命,勤儉辦一切社會主義事業,反對鋪張浪費;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通過調查研究總結經驗;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斗私,批修”,認真改造世界觀等制度設計。立論高妙卻是無用。無奈是資源短缺、供應有限,天恩雨露不能盡灑,危險的糖衣炮彈已經不是什麼敵人打過來的問題,官僚特權像臭豆腐一樣,聞著臭、吃著香,而是自己巴巴地繞世界求來的。開後門成為文革的阿喀琉斯之踵。痛苦的毛澤東對反開後門直叫“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