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奇里江

精奇里江

精奇里江是俄羅斯境內吉雅河。以前屬於中國。黑龍江左岸最大支流。源自外興安嶺的托金斯基山南坡,流經山地、山間盆地、高平原和結雅—布列亞平原。長1,242公里,流域面積23.3萬平方公里。精奇里江平均流量:1900 m³/s。精奇里江源頭:外興安嶺;精奇里江流經國家:俄羅斯阿穆爾州。

概述

精奇里江精奇里江

精奇里江是俄羅斯境內吉雅河。以前屬於中國。黑龍江左岸最大支流。源自外興安嶺的托金斯基山南坡,流經山地、山間盆地、高平原和結雅—布列亞平原。長1,242公里,流域面積23.3萬平方公里。精奇里江平均流量:1900 m³/s。精奇里江源頭:外興安嶺;精奇里江流經國家:俄羅斯阿穆爾州。

簡介

精奇里江精奇里江動冬天河面結冰

精奇里江(滿語:Jingkiri bira,英語:Zeya)是俄羅斯遠東地區阿穆爾州的一條河流,河上建有大型水庫。每年11月到5月期間封凍。其餘時間可通航。精奇里江是黑龍江北岸的最大支流,原為中國內河。水呈黃色,索倫(鄂溫克)語稱“黃”為“精奇里”,故又稱“黃河”,俄稱“結雅河”。發源於外興安嶺,在海蘭泡(今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附近注入黑龍江。江口在黑龍江省黑河市東側對岸,為黑龍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點。全長1242公里,流域面積 23.3萬平方公里。清初為索倫、達斡爾兩部族居住之地,17世紀中葉,因受沙俄侵擾,原居民大多被迫內遷到嫩江流域。精奇里江下游南岸皆為“江東六十四屯”地區。1858年(清鹹豐八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黑龍江以北包括精奇里江流域的中國大。17世紀中葉,因受沙俄侵擾,原居民大多被迫內遷到嫩江流域。精奇里江下游南岸皆為“江東六十四屯”地區。精奇里江支流:西林木迪河、勃良塔河、烏姆列坎河。在海蘭泡。黑龍江左岸、精奇里江右岸兩江匯合處海蘭泡。而海蘭泡位於黑龍江省的璦琿縣黑河鎮對岸。精奇里江是俄羅斯遠東區南部河流,黑龍江左岸最大支流。東西走向。 精奇里江--精奇里,滿語為“黃”。 額爾古納河黑龍江南源。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上源海拉爾河,發源於大興安嶺西側的吉利牙山麓。海拉爾河自東向西,至阿巴蓋堆以下稱額爾古納河。屬於中國的領地。“額爾古納”,滿語是“呈送”、“奉獻”的意思。額爾古納河支流有哈拉哈河烏爾遜河克魯倫河海拉爾河根河。額爾古納河是北東走向的河流。額爾古納河幹流指的是從內蒙古的阿巴蓋堆至恩和哈達鎮附近與石勒喀河交匯處,長約970公里。

歷史地位

精奇里江精奇里江仰視拍攝

精奇里江河谷是達斡爾人最初分布的地方,隋、唐時是室韋各部的分布地,當時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貢。以後遼、金、元各代都在這些地區行使管轄權,明代曾於達斡爾族在江北的舊居地帶建立托木河、卜魯丹河等衛所,故達斡爾族應是黑龍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後裔,與隋、唐時室韋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淵源。 江東六十四屯 黑龍江左岸歷史上中國眾多旗屯的總稱。位於黑龍江自精奇里江口轉向南流的江東地區。這些旗屯地處江東,向以屯數取其總稱,曾有“江東二十八屯”、“江東四十八屯”之稱,後來村屯數增至64個。村屯分布,北起黑河市對岸的精奇里江口,南至孫吳縣霍爾莫津屯對岸止,南北長約100公里,東西寬約40公里。這裡是中國人世代居住的地方。黑龍江將軍衙門初設於此地,史稱舊璦琿城。據民國《璦琿縣誌》記載,“江左舊居六十四屯約有千餘戶,男女萬餘人,著名大村,每屯八十戶、六七十戶不等,其餘小屯僅在四五十戶、二三十戶不等”。另據俄軍中校納札洛夫於1883年(清光緒九年)調查中提到的1870年(清同治九年)統計,“六十四屯”有滿人3286人,漢人5400人,達斡爾人1950人,總計10646人。到19世紀末,因在海蘭泡和金礦做工的大批中國人住在這裡,因而居民大增,到3.5萬人,精奇里江為當時的中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歷史背景

精奇里江一位俄羅斯國民在精奇里江垂釣

精奇里江是歷史上俄國進入黑龍江流域的切入點,精奇里江本為中國領土。十七世紀中葉,首批俄國 “新土地發現者”,從雅庫次克出發,翻越外興安嶺,沿精奇里江順流而下,進入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戰爭前的順治、康熙兩代幾十年間,俄國 “新土地發現者”在黑龍江流域建立了十數個堡寨,並多次與清朝軍隊在精奇里江兩岸發生衝突。《尼布楚條約》簽訂後,這裡平靜了一個半多世紀,直到1840年以後兩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大清的國門被歐洲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幾代沙皇和哥薩克“新土地發現者”一刻也沒有放棄的百年夢想才得以實現的條件。

結雅河口右岸所在地,過去的原住民稱海蘭泡,又叫黃河屯(因結雅河又稱黃河)。1854年,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首次率兵船在結雅河口集結,以增援堪察加為藉口,強行通過璦琿江面,一直東駛出海。1855年,穆拉維約夫又以同樣藉口,率艦隊在黑龍江上航行。1856年穆拉維約夫在海蘭泡建結雅哨所。同年10月,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57年,七、八百俄軍在海蘭泡登入。同年,法國加入侵華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5月 21日,穆拉維約夫參加俄國英諾森大主教在海蘭泡為聖母報喜堂舉行的奠基典禮。並將海蘭泡命名為布拉戈維申斯克,意為“報喜城”。第二天,穆拉維約夫在兩艘炮艇的護送下,從海蘭泡駛抵璦琿,與奕山會晤,談判中俄劃界問題。這時,英、法聯軍已經攻占大沽口,兵臨天津城下,南方的太平天國起義也如火如荼,東北邊防空虛。談判進行到第五天,奕山就屈服了。28日,在未盡的炮火硝煙中,奕山與穆拉維約夫簽訂《中俄璦琿條約》,黑龍江左岸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併入俄羅斯版圖。烏蘇里江右岸由中俄兩國“共管”。由於中國代表的力爭,精奇里江口南岸中國村屯的居民,仍有永久居住權,並由中國政府管轄。1858年(清鹹豐八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兩國以黑龍江劃定疆界,把黑龍江左岸大片領土劃入俄國版圖。但對江東六十四屯,《條約》里有明文規定:黑龍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爾莫勒津屯,原住之中國居民,照舊各在所住屯中永遠居住,中國派官管理,俄羅斯人等不得侵犯。《中俄北京條約》重申了這一規定,即:“遇有中國人住之處,及中國人所占漁獵之地,俄國均不得占,仍準由中國人照常漁獵”。簽約後,中國黑龍江副都統對這裡的中國居民一直實行有效的管理,並於1880年(清光緒六年)和1883年(清光緒九年)設封堆為界。然而,沙俄背信棄義,從19世紀80年代起,俄國移民大量涌人阿穆爾地區。阿穆爾當局對江東六十四屯的土地,由蠶食轉向鯨吞。1900年7月16日,俄國軍警於全城喊話欺騙中國人說:現兩國開戰,要把你們送過江去。接著以刺刀逼迫數千中國人立即離開家門,去警察局集合;凡不出家門者,一律處死。隨之各家財產被洗劫,華人所開商店被搶光。然而,被趕出家門的這些中國人,警察局裡容納不下,其餘之人則被集中於精奇里江畔一木材廠院內。第二日,所有被集中者全被驅趕至黑龍江岸,途中扶老攜幼,狀極悲慘,凡脫隊、昏倒之老弱病殘及婦女兒童,皆被押送的軍警殺死。1900年7月17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阿穆爾當局派遣一支俄軍渡過精奇里江進犯江東六十四屯,野蠻地驅趕和殺害中國居民,並沿屯放火,驅趕居民於黑龍江畔開槍迫渡殺死和淹死無數。18日,又一支俄軍侵入,繼續焚燒村屯和殺害居民,在博爾多屯即殺害上千人,並將未及過江者不分男女老幼逼人江中溺死,倖存者很少。到21日,中國居民的村屯全部被焚毀,居民7000餘人被殺害或跳江溺水,財產損失無法計算,成為著名的“江東六十四屯慘案”。清朝政府曾多次和俄國政府交涉,要求讓江東六十四屯居民重返家園,恢復《中俄璦琿條約》規定的權利,均遭俄方拒絕,其地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屬於俄羅斯阿穆爾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