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兩優7619

千克,較對照滇雜31增產2.46%,增產點(次)率100%。 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04.4千克,較對照滇雜31增產1.15%,增產點(次)率80%。 適宜在保山市除龍陵縣外的縣(區)海拔1600-1750米的粳稻區域種植。

品種來源

該品種是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雲南保山市明光種業有限公司於2005年用N95076s×R19組配而成的粳型雜交水稻品種。2011年通過雲南省審定,審定編號:滇特(保山)審稻2011030號。

特徵特性

該品種株型適中,葉色淡綠,葉姿挺直,短芒,有淺褐色頂芒,穎尖淺紫色,熟期轉色好,中等落粒。平均全生育期161天,株高93.3厘米,穗長18.5厘米,穗總粒數143粒,穗實粒數116粒,千粒重23.8克。米質檢測:出糙率79.9%,精米率73.2%,整精米率64.8%,堊白粒率48%,堊白度3.8%,透明度1級,鹼消值7.0級,膠稠度65�,直鏈澱粉(乾基)14.4%,粒長5.0�,粒型(長寬比)1.9,抗性鑑定:中感稻瘟病(6級),中感白葉枯病(6級)。

產量表現

2008-2009年參加保山市雜交粳稻新品種區試試驗。兩年平均畝產632.15 千克,較對照滇雜31增產2.46%,增產點(次)率100%。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04.4千克,較對照滇雜31增產1.15%,增產點(次)率80%。

適宜區域

適宜在保山市除龍陵縣外的縣(區)海拔1600-1750米的粳稻區域種植。注意防止稻瘟病白葉枯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