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15戰鬥機

米格-15戰鬥機

米格-15bis 米格-15bisS 米格-15bis

米格-15戰鬥機(俄文:МиГ-15,英文:MiG 15)由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飛機設計局設計的,北約給予的綽號是“柴捆(Fagot)”,是蘇聯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代表。據統計,米格-15戰鬥機各型機總產量超過16500架,是蘇聯製造數量最大的噴氣式飛機。
目錄

米格-15 類型 戰鬥機 製造商 米高揚-古列維奇飛機設計局 設計師 阿爾喬姆·伊·米高揚 狀態 已經退役 主要用戶 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米格-15 類型 戰鬥機 製造商 米高揚-古列維奇飛機設計局 設計師 阿爾喬姆·伊·米高揚 狀態 已經退役 主要用戶 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

1 研製過程
2 布局與結構
3 生產次型
4 與對手的比較
5 注釋
6 外部連結及參考
研製過程
米格-15是一種高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1946年開始設計,設計受到納粹德國的 Ta 183(代號:烏鴉) 實驗機很深的影響,但是整體設計還是來自於蘇聯本身[1]。MiG-15 原型機初期發展並不順利,但受限於發動機技術始終無法試飛,直至英國工黨政府同意出售英國制的兩款離心式噴射發動機之後,始有突破。1947年6月首次試飛。由於第一架原型機製作粗糙,第一次著陸就機毀人亡。第二架原型機重新設計,1947年12月首次試飛成功。1948年6月投入生產,並成為蘇聯空軍的主力戰機。早期生產批次採用英國的尼恩發動機,中後期則改用自製仿尼恩的 RD-45 發動機。
布局與結構

米格-15採用機頭進氣模式。機身上方為水泡形座艙蓋,內容彈射座椅。氣流在機頭由進氣道內的隔板分為左右兩股。機翼位於機身中部靠前,後掠角35度,帶4枚翼刀,翼下可掛兩隻副油箱或炸彈。因此,米格-15是蘇聯第一種實用的後掠翼飛機,已初具現代噴氣式飛機的雛形。機翼穿透機身,與進氣道內的隔板總計將氣流分為4股。在機翼前緣放有一定量的鉛,以降低機翼對扭曲剛性的需求。飛機不裝備雷達,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

生產次型
I-310 : 原型
米格-15 : 第一型,單座戰鬥機
米格-15P : 米格-15bis的單座全天候攔截機
米格-15SB : 單座戰鬥轟炸機

SB Lim-2 (米格-15UTI)SB Lim-2 (米格-15UTI)

米格-15SP-5 : 米格-15UTI的雙座全天候攔截機
米格-15T : 目標牽引機
米格-15bis : 改進型單座戰鬥機
米格-15bisR : 單座偵察機
米格-15bisS : 單座護航機
米格-15bisT : 單座拖靶訓練機(機上拖機槍射擊用的練習靶)
米格-15UTI : 雙座雙控制台訓練機
殲-2 : 中國的米格-15,命名殲-2(J-2),單座戰鬥機
殲教-2 : 中國的米格-15UTI,命名殲教-2(JJ-2),雙座訓練機
Lim-1 : 波蘭特許生產的米格-15 單座戰鬥機
Lim-1A : 波蘭生產的米格-15偵察機,裝有AFA-21 攝影機
Lim-2 : 波蘭特許生產的 米格-15bis
Lim-2R : 波蘭生產的米格-15bis對地攻擊偵察機,攝影機裝在座艙罩內前端
Lim-2A : 波蘭生產的改進對地攻擊偵察機
SB Lim-1 : 波蘭特許生產的米格-15UTI訓練機,裝有RD-45引擎
SB Lim-2 : 波蘭特許生產的米格-15UTI訓練機,裝有VK-1引擎
S-102 : 捷克斯洛伐克特許生產的米格-15戰鬥機
S-103 : 捷克斯洛伐克特許生產的米格-15bis戰鬥機
SB Lim-2 (米格-15UTI)

與對手的比較
米格-15投產不久,韓戰爆發,給了米格-15一個極好的實戰驗證機會。在朝鮮戰場上,米格-15的主要對手是美制F-86軍刀戰鬥機。米格-15在最高速度,中高度爬升率,加速率以及最大升限等性能方面優於F-86,在迴轉性能上面比4/3機翼的F-86差,同時高速下的穩定性以及運動性不如F-86,高速下的大幅度運動會進入失速,導致新手無法解出而必須放棄飛機。
米格-15的火力極為強悍,H-37 37毫米機炮與HC-23KM 23毫米的火力遠強於F-86的六門12.7毫米機槍。曾有米格-15身負200餘發12.7毫米槍彈而安全返航,而被米格-15的37毫米炮擊中的F-86幾乎難逃重傷或者是被擊落的結果。不過這些機炮的射速較慢,加上米格-15隻有較為簡單的光學瞄準器,配合高速下無法穩定控制的問題,使得米格-15隻能在攔截轟炸機的任務表現上較與戰鬥機空戰上出色。
雖然韓戰期間米格-15占有地利以及距離的優勢,攜帶副油箱之下也只能停留短暫時間的F-86還是能夠有效的壓制米格-15的作戰。與蘇聯政治考量的配合下,將米格-15的有效操作地區限制在所謂的米格走廊當中。

前蘇聯米高揚飛機設計局設計的高亞音速噴氣式殲擊機,1947年6月首飛,其改進型有米格-15比斯。1950年裝備中國空軍。

瀋陽飛機工業公司根據前蘇聯米格-17防制的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式殲擊機,1956年7月首飛。F-5是一種單座、單發、機頭進氣、後掠式中單翼噴氣戰鬥機。

機翼後掠式中單翼布局,後掠角45°,雙梁結構。機翼內側有後退式襟翼,起飛和著陸可放下不同角度。機翼外側是副翼,偏轉角範圍為±18°。機翼根部有起落架艙,主起落架收在機翼的兩個艙內。

機身全金屬半硬殼式構造,外形為圓形截面的流線體。圓形機頭進氣道。機身後部裝有可操縱的減速板。

尾翼垂直尾翼分成上下兩段,下段固定在後機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後掠角為55°41′。垂直尾翼後緣是方向舵,轉動角度為25°。水平尾翼後掠角為45°,安裝在垂直尾翼下段頂部,其後緣的升降舵,向上可轉動32°,向下為16°。

起落架前三點式起落架,均為單輪。前起落架收入前機身下部的輪艙內,主起落架收入機翼內。主起落架裝有緩衝器,前起落架裝有減震器和減擺器。主輪輪胎壓力為8.34×105帕(8.5公斤/厘米2)。

座艙密封式單人座艙,應急時艙蓋可拋掉。座椅是可彈射的,可以保證飛行員在緊急時迅速安全地脫離飛機。系統操縱系統為硬式操縱。副翼調整片和升降舵調整片為電操縱。液壓系統用於收放起落架、襟翼、減速板、可調噴口和操縱副翼。冷氣系統用於剎車、密封座艙、應急收放起落架和應急剎車等。

動力裝置裝一台WP-5型離心式噴氣發動機,帶加力。最大推力25.50千牛(2600公斤),加力推力33.15千牛(3380公斤)。機內燃油1170千克,外掛兩個400升副油箱。

注釋
Gordon, Yefim. Mikoyan-Gurevich MiG-15. Leicester, UK: Midland Publishing, 2001. ISBN 1-85780-105-9

外部連結及參考
F-86軍刀戰鬥機
米格走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